講堂|樂器雅集之古琴(二)

琴的創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農作琴”、“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等說,作為追記的傳說。根據文獻記載,先秦時期,古琴除用於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外(《詩經·小雅·甫田》:“琴瑟擊鼓,以御田祖”)一度盛興於民間,用以抒情詠懷。

《詩經·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古琴在春秋時期便是一件在民間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愛的樂器。

《詩經·鄭風·女曰雞鳴》:“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講堂|樂器雅集之古琴(二)

講堂|樂器雅集之古琴(二)

古琴造型優美,常見的為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靈機式、蕉葉式、神農式等。主要是依琴體的項、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區分。琴漆有斷紋,它是古琴年代久遠的標誌。由於長期演奏的振動和木質、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種斷紋,如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裂斷、龜紋等。有斷紋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觀,所以更為名貴。

古琴的構造詳見→

形制的儒學意義

琴前廣後狹,象徵尊卑之別。

宮、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徵君、臣、民、事、物五種社會等級。

後來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稱為文、武二絃象徵君臣之合恩。

十三徽分別象徵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徵閏月。

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種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別象徵天、地、人之和合。

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徵意義實反映出儒家的禮樂思想及中國人所重視的和合性。

因為禮的作用是為了保障個體,使個性有所發揮,樂以同和,其作用是與群體諧協。禮樂之同時並用可使個體和群體之間能互相調劑,形成人與人之間平和而合理的生活。

從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會秩序、等級的名稱來著,可見其製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倫的深意。

講堂|樂器雅集之古琴(二)

講堂|樂器雅集之古琴(二)

由於琴沒有“品”(柱)或“碼子”,非常便於靈活彈奏,又具有有效琴絃特別長,琴絃震幅大,餘音綿長不絕等特點,所以才有其獨特的走手音。而其常見指法有:

1.右手指法

主要為擘、託、抹、挑、勾、剔、打、摘及其不同的組合如:輪、鎖、疊涓、撮、滾、拂、歷、雙彈、打圓等。

2.左手指法

主要分為按音與滑音兩種。按音有跪、帶起、罨、推出、爪起、掐起、同聲等。滑音有吟、猱、撞、喚、進復、退復、分開等。

講堂|樂器雅集之古琴(二)

四大古琴之故事

1

號鍾

“號鍾”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猶如鐘聲激盪,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說古代傑出的琴家伯牙曾彈奏過“號鍾”琴。後來“號鍾”傳到齊恆公的手中。齊恆公通曉音律,曾令部下敲起牛角,自己則奏“號鍾 ”與之呼應。

2

繞樑

“餘音繞樑,三日不絕”語出《列子》:周朝時,歌姬韓娥去齊國,中途斷了錢糧,只得賣唱求食。她悽婉的歌聲在空中迴旋 ,如孤雁長鳴。她離去三天後,其歌聲仍纏繞回蕩在屋樑之間,令人難以忘懷。

《列子·湯問》:“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 ,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樑欐,三日不絕。”

琴以“繞樑”命名,足見此琴音色之特點,必然是餘音不斷。據 說“繞樑”是一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其製作年代不詳。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樑 ”以後,整天彈琴作樂,陶 醉在琴樂之中。有一次,他竟拋下國家大事,七天不上朝。樊姬規勸楚莊王切莫沉迷琴樂,而他無法抗拒“繞樑” 的誘惑,只得忍痛割愛,命人使鐵如意捶琴,琴身碎為數段。從此,“ 繞樑”絕響。

3

綠綺

“綠綺”是司馬相如的一張琴。司馬相如雖家境貧寒,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於梁王。梁王極為高興,就以“綠綺”琴回贈。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鋅木結合的精華。司馬相如的《鳳求凰》就是用此琴演奏的。後來,“綠綺”就成了古琴的別稱。

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

4

焦尾

“焦尾”是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親手製作的一張琴。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於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絃琴,果然聲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製法聞名四海。

漢末,蔡邕慘遭殺害後,“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內庫之中。300多年後,齊明帝時,王仲雄連續彈奏了五日,並即興創作了《懊惱曲》獻給明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