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堂|魏晉服飾:羅衣何飄搖,輕裾隨風還(一)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講堂|魏晉服飾:羅衣何飄搖,輕裾隨風還(一)

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服飾文化的存在不可忽視。從上古時期一直延續到清朝,有數千年之久。

而在中華歷史中,魏晉時期一直為人嚮往。雖然當時的社會一片混亂,政權更迭頻繁,但當時思想活躍,出現許多名士,開一代“魏晉風度”。

魏晉風度指的是魏晉時期名士們所具有的那種率直任誕、清俊通脫的行為風格。飲酒、服藥、清談和縱情山水是魏晉時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士人們行為風流瀟灑、不滯於物、不拘禮節。他們獨立特行,又頗喜雅集。

講堂|魏晉服飾:羅衣何飄搖,輕裾隨風還(一)

《菜根譚》:“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

當時的名士風流不僅體現在他們的行為上,就連衣裳也能顯露一二。

———

自董卓之戰始,各方兼併爭奪,最終成就三國鼎立的局面,而動亂遠遠沒有結束。

由於長期的戰爭,又兼有饑荒、疫病,天災人禍之下,廣大北方人民開始向南方遷移,企圖獲得安寧的生活。不少少數民族入居中原,與漢族交流頻繁,“漢化”與“胡化”交錯出現,民族漸趨融合。而其中,自然也包括衣冠服飾。

曹操《蒿里行》詩:“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寬衣博帶成為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飾。男子穿衣坦胸露臂,以求輕鬆、自然、隨意的感覺,魏晉的名士們多光身著寬大外衣,或者外衣內著一件類似今天吊帶衫的奇特內衣,並不穿中衣;女子服飾則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表現出優雅和飄逸的風格。

《抱朴子·譏惑》:“喪亂以來,事物屢變,冠履衣服,袖袂財制,日月改易,無復一定。乍長乍短,一廣一狹,忽高忽卑,或粗或細,所飾無常,以同為快。”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與影響力的莫過於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史稱“孝文改制”。

《北周書》:“群臣皆服漢魏衣冠。”

講堂|魏晉服飾:羅衣何飄搖,輕裾隨風還(一)

扎巾

古代男子裹頭之巾,通常用縑帛裁成方形,長寬與布幅相等,稱為“幅巾”。

蘇軾《念奴嬌》:“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綸巾,是幅巾的一種,一般認為以較粗的絲帶編成。相傳諸葛亮與司馬懿交戰時,僅以綸巾束首,故又稱為“諸葛巾”。因其質地厚實,便於給頭部保暖,多用於冬季。

《晉書·謝安傳》:“著白綸巾,鶴氅裘。”

古代男子包髻的綸巾以白色為主,有潔淨高雅之意。而當時的女子並不限於白色。

《鄴中記》:“皇后出,女騎一千為鹵簿,冬月皆著紫衣巾,蜀錦褲褶。”

由縑帛裁成的幅巾又稱為“縑巾”。縑巾比冠帽便利,故曹操用其做“時服”。

另有“角巾”,指有稜角的頭巾,也稱“折角巾”、“墊巾”或“林宗巾”。

東漢名士郭林宗裹巾外出,遇雨使頭巾一角陷下,時人加以模仿,遂成風氣。郭林宗性情高潔,不受官府徵召,故角巾又被認為隱士的象徵。

《晉書·王導傳》:“則如君言,元規若來,吾便角巾還第,復何懼哉!”

除去這些臨時扎系的頭巾,還有事先摺疊成形,用時可直接戴上,如“菱角巾”。它兩端尖銳,形似菱角。

《雲仙雜記·菱角巾》:“ 王鄰隱西山,頂菱角巾。”

一種用黑色紗羅製成的頭巾,稱“烏紗巾”或“烏巾”。

一種用葛布製成的頭巾,質地纖細,形狀如蛤,稱“葛巾”或“漉酒巾”。

李白《戲贈鄭溧陽》:“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

講堂|魏晉服飾:羅衣何飄搖,輕裾隨風還(一)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中一人散發,三人梳髻,四人扎頭巾,無人戴冠。

講堂|魏晉服飾:羅衣何飄搖,輕裾隨風還(一)

寬衫大袖

當時社會的動亂,鬥爭的殘酷,給時人帶來了極大的生命危險。這就使當時的貴族與文人奉行享樂主義,逃避現實。他們反對束縛,追求自由曠達,魏晉玄學興起。而社會風尚也會在衣冠服飾上表現出來。

從記載來看,當時的文人多穿大袖寬衫,式樣較為質樸。秦漢時期的袍服的袖口往往會收起來,這個袖口稱“祛”。魏晉名士褒衣博帶,不受祛的束縛,袖口日趨寬大

《宋書·周郎傳》:“凡一袖之大,足斷為二;一裾之長,可分為二。”

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此為尚,並一直影響到南朝。

《顏氏家訓》:“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帶,大冠高履。”

這個時期的衫子有單、夾兩式,一般為對襟,中間用襟帶相連,或不用襟帶,直接敞開。其色以白色居多,崇尚高雅素潔。不僅用作常服,也可用作禮服。

《東宮舊事》記:“太子納妃,有白轂,白紗,白絹衫,並紫結纓。”

寬衫大袖可穿著在身,也可披在肩頭,敞襟露胸者常有,配以丫髻或頭巾。

講堂|魏晉服飾:羅衣何飄搖,輕裾隨風還(一)

此時的女子也受影響,常穿寬衣博帶、長袖翩翩的衣服,如“雜裾垂髾”。

講堂|魏晉服飾:羅衣何飄搖,輕裾隨風還(一)

在衣服的下襬部位,上寬下尖,形如三角,層層相疊,名“垂髾”,再綴以飄帶。由於飄帶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又有“華帶飛髾”的形容。到南北朝時,去掉了曳地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