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三的節日風俗

曲水流觴

大家坐在河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

講堂 | 三月初三的節日風俗

蒿子粑粑

製法:

將新鮮的蒿子用手搓成一團,然後用木棍將蒿子的汁水敲打盡;

將臘肉切成小方塊,先放在鍋裡炒,臘肉出油時,將米麵、切碎的蒿子、香蒜等放進鍋裡拌勻,添適量涼水燜一會盛起;

將盛起的面做成粑粑狀,要薄厚均勻,做好後放入鍋內加蓋,小火炕,約15分鐘左右即可。

蒿子粑粑,口感香脆,味鮮色美,為霍山獨有,傳說每年農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粑可“巴魂”。

講堂 | 三月初三的節日風俗

傳說

傳說在古老的時候,陽間和陰間之間的界限沒有現在這樣的森嚴。三月初三晚上,陰間的街市到處張燈結綵,隨處可見龍燈、獅舞、高蹺、花船。因而在這天晚上,人的魂魄經受不了陰間的誘惑,紛紛到鬼市去遊玩。

待到雄雞報曉,鬼市收市時,少數遊魂樂而忘返,就留在陰間了。翌日,為那些魂魄不歸的親人請來和尚道士唸經畫符招魂。一些玩性大的在身體腐爛後,就長離人間了。

因此,農曆三月初三就被人們稱為“鬼節”。“鬼節”前夕,人們都擁到廟裡燒香磕頭,祈求神靈菩薩保佑。

觀音知曉此事後,託夢給一個老奶奶:“我是南海觀音菩薩,知道人間有難,特來拯救你們。我增你仙草一株,用它和麵做粑粑吃下,三月初三保管無恙。”老奶奶一覺醒來,手裡果然拿著一株青茸茸的小草,仔細一看,跟地裡長的青蒿一樣。

這個消息很快傳遍各地,每年三月三前夕,姑娘婦女就成群結隊到山間地裡採摘青蒿做粑粑。直到現在,霍山民間還有三月三吃蒿子粑粑的習俗。

講堂 | 三月初三的節日風俗

地菜煮雞蛋

薺菜又稱地菜、田兒菜等,是生長在田頭地角的一種野菜。雖說是野菜,卻鮮香可口、營養豐富。

清朝葉調元的《漢口竹枝詞》曰:“三三令節重廚房,口味新調又一樁。地米菜和雞蛋煮,十分耐飽十分香。”

詞中的地米菜即指薺菜。地菜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還能治療多種疾病。它不僅是佳餚一碟,更是靈藥一方。

講堂 | 三月初三的節日風俗

薺菜食用方法很多,可拌、可炒、可燴,還可用來做餡或做湯,均色澤誘人、味道鮮美,是一道藥食同源的美味佳蔬。

因薺菜的諧音是“聚財”,故此,老百姓又根據民間傳說,於三月初三這一天,在祭祖的時候,藉助祖先的神靈和財氣,人們會將新鮮薺菜洗淨後捆紮成一小束,放入雞蛋、紅棗、風球,再配兩三片生薑,煮上一大鍋,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發財運,又可預防疾病。

其他

該日民間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歌會等活動。 漢族過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後期陸續發展為河畔嬉戲、男女相會、插柳賞花等民俗活動。

講堂 | 三月初三的節日風俗

歐陽修:“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譁。”

不過從今往後恐怕還要加上一個,穿著漢服出遊的習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