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利他主義」?

秋天不落葉10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查了下利他主義的定義,是說利他主義是倫理學的一種學說,一般泛指把社會利益放在第一位,為了社會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的生活態度和行為的原則。很顯然,利他主義的對立面就是自私自利。

首先,我覺得利他主義是人性本為之的事情。雖然關於“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的爭論喋喋不休,似乎從未停止過,但我始終覺得人剛剛出生的時候都是善良的,不是一張白紙,而是一張畫滿藍藍的天、白白的雲、淨淨的水的圖畫。要知道每一個幼小的生命都是在女性的肚子中緩緩地感受著長達10個月最飽滿的愛而成長起來的,怎麼會是不善良的?

其次,利他主義在個人身上的減退或消失是隨著個人對世界的認識而逐漸顯現出來的。這種消退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釋,一方面是個人對於金錢、地位、榮譽的追求導致。當個人在追求自己想要的事物的過程中,逐漸發現通過不利他的手段或方式更容易更快速實現自己的目標,於是利他主義逐漸減弱,利他主義的對立面就逐漸凸顯了起來。另一方面是整體環境或風氣導致,當週邊的人都存在自私自利的想法時,一是自己的利他主義顯得辣麼“傻里傻氣”,辣麼“不識時務”;二是當發現自私自利可以讓生活讓事業變得如此“便捷”時,利他主義也就慢慢離開了自己。

第三呢,若一個人想獲得更大更崇高的成功,仍然需要傻傻的利他主義。雖然自私自利提供了一定的便捷和優惠,但是有些事情終究會被發現,最終甚至可能導致萬劫不復,更何況自私自利終究不是長久之計,現在不是流行說“出來混終究是要還的”。當然在這一條我想表述的更進一步的觀點是,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做出利他主義的事情,才可能最終獲得更大的成功。比如做管理者需要培養更多的人,培養的人越多,可能也會出現被替代的情形,但是這個過程是自己所經歷的,而且是金子總會發光,這樣的人終究能夠引領一段歷史;再比如做食品藥品的人,若想將事業做大,一定是生產更多更優質的食物,地溝油、假疫苗永遠也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

有時候我們也會碰到一些看似不公平的事情,覺得一個利他的好人,或者一個很有能力和聲望的人受到不應有的待遇,甚至比自私自利的小人掙得錢少,升得職慢,活的也沒人家滋潤。但是看事不能只看表象。衡量一個人的狀態,並不僅僅看到的外在的風光、吃穿用度,還包括心靈的平靜、給予別人幫助的滿足、未行小人之事的心安,還能包括每個人對於生活、對於事業、對於個人價值的認知與衡量標準。再有就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那些不負時光,不負自己、不負他人的人,終將在自己的人生中譜寫一曲自己不悔的好歌。

所以我的理解是利他主義終將是社會的潮流,每個生活在社會的人終將看清楚只有不斷付出,奉行利他主義原則的人才終將收穫累累的碩果,獲得更多的福報。


邊走邊聊邊長大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所有正常人對世界的認知判斷,必然是建立在以自我為原點的前提下的,所以這個世界就沒有絕對的利他主義。差別不過是對自我保留的多點少點,現實主義或者理想主義一些而已。


埃庇米修斯362


利他主義。主要指一些。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基本思想。人不為己。是一種尖酸刻薄的行為。任何一個公司老總公開宣揚利益論。員工就會想辦法提各種要求。限制企業發展。只有天下為公的思想。才能調動集體積極性。開展生產。但實效也不見得。比如共產主義本質就是我為人人的利他主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