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若柳絮因風起」的光芒下——對比,謝道韞、謝朗

知“未若柳絮因風起”者,未必知謝道韞,知謝道韞者,無不知“未若柳絮因風起”。

以一言而名揚千古,這世上又有幾人?何況是以女子之身。

“未若柳絮因風起”的光芒下——對比,謝道韞、謝朗

圖摘自百科

但說出:“撒鹽空中差可擬”的謝朗,其真差乎?

以今人眼光看,以撒鹽喻下雪,俗不可耐,毫無新意。

但以古人眼光,以撒鹽喻下雪,其真的是一無是處麼?

在宋漁看來,謝朗不過是說出了事實,是意有所指。

為什麼呢?

首先,謝朗並不是一個常人。

《續晉陽秋》中說他“文義豔發”,《中興書》中道他“博涉而有逸才。”

或許這裡看不出他多有本事,但其辯倒名僧支道林,這裡可見其本身非是常人。

但一個如此牛逼的人物為何說出這麼一句成為謝道韞陪襯的話,其中三昧,值得深思。

據宋漁所知,鹽在古代有“百味之王”之稱,在先秦時期甚至鹽比金貴。而常人所食之鹽,在雜質的混沌下,怎麼可能如韓愈筆下所說:“天街雪似鹽。”

唯有官鹽,才能“撒鹽空中差可擬”。到了這裡,我們可以說,謝朗的本意是:“就像下白花花的銀子一樣。”

這何嘗不是一道諷刺自家過於奢華之語?

“舊時王謝堂前燕”正是在說此時的王謝之家的富貴!

謝安棋間安天下,謝家,此時何曾不是樹大招風?

而謝道韞一句:“未若柳絮因風起”,將謝朗言語後的壓抑氛圍盡掃,眾人皆有臺階可下。

故,在宋漁看來,讓謝道韞因此成名的是她的機智聰慧,而不是單單此句的韻味萬分高妙。

從小參預世事,多見世面的謝朗說憤青的話在當時是十分可能的。在謝安的教導下,其正氣十足,再加上經常參與名流的清談,畢竟年幼,年少輕狂。

當然,一切都是宋漁的胡亂猜測。不過,謝家子弟謝朗,其一生遠比那場宴會的主角——謝道韞幸福的多。

謝朗官拜太守,經世濟用;謝道韞所託非人,晚景淒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