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有的人跨越萬水千山,只為尋得最初的人;有的人尋尋覓覓天涯,只為找回最初的心。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靖西·壯錦非遺之行,從五月說到了六月,終於在端午節前夕得以出行。

南寧到靖西,四個小時車程,穿過密集的人流與車流,轉個彎,就到了此行的目的地——靖西市壯錦廠。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陽光充足的午後,老人們坐在廠門口乘涼,旁邊的矮桌上擺著親手做的甜品。

也許,老人的甜品也伴著壯錦廠走過多年。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李村靈,是我們此次尋訪的國家非遺壯族織錦技藝傳承人,現任靖西壯錦廠廠長。1987年進入靖西壯錦廠,傳承學習三十多年的她早已將壯錦融進生命中,到她已是靖西壯錦第六代傳承人。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二樓展示區,進門,繡著壯錦二字的巨幅屏風映入眼簾。從圖案到技法,再到圖騰祭祀,無一不透出駱越先民的智慧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每一張照片,都泛著舊時光的記憶。

這是第一代織娘在教學,這是休息時間織娘們在做工間操,這張是廠裡組織的運動會......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圖騰的印記在壯錦中得到延續。出戰、水韻、繁衍、敬祖、重託、牛魂、羽人、狂喜、鼓威,一切都在最原始的狀態。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舊時部落土司穿的衣服上,龍紋隱約可見。

傳統紋樣是根源,在此基礎上對壯錦進行更多的探索與創新,讓壯錦文化走得更遠,亦是李村靈一直在努力的。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許是過了午休時間,樓上陸續傳來紡車工作的聲響。

壯錦的工藝流程,不只是我們以為的把線編織成圖案那麼簡單,紡線、染線、漿線、卷紗、拉紗、梳紗、穿棕穿扣、結花板織壯錦,每一道工序李村靈都熟稔於心。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紡織機前,色彩鮮豔的絲線在織娘靈巧的雙手中不斷交織出美麗的圖案。

眼到,手到,心到,熟練的技巧背後是日復一日,不停重複的結果。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歲月織錦,不負餘生。

目前,織錦技術仍以師徒傳承的形式保留,現在的織娘年齡多數偏大,再往後的傳承發展,還是需要年輕人。李村靈話語間不由的透露出對靖西壯錦技藝傳承的擔憂。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稍做休息,帶著一路風塵,我們又迫不及待前往距縣城幾公里外的舊州。

山路迴轉,青山到綠水,這一段路李村靈走過無數次,熟悉地與路邊古鎮居民打招呼,引著我們往裡走去。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心蘊山河。

被門內的畫作吸引,進門。

左手夾著根菸,右手拿畫筆的老人趙大宜,是一位八十歲的壯族畫家。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落葉歸根。

二十歲出頭就開始自學畫畫,幸得名師指點,經歷過那個炮火紛飛的年代,也曾揹著畫板四處流浪,最終選擇回到這片養育他成長的土地。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告別老畫家,我們隨李村靈來到一戶人家,門口兩側堆滿了已經做好的繡球。

花瓣如繡,團聚成球,繡球裡藏滿了心意。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嗒,嗒,嗒。

遠遠聽到堆繡老人黃肖琴,在堆繡編織凳前忙碌的聲音。八根細細的絲線在七十多歲老人的手中,飛快地編成一束。

堆繡是個細緻活,1組線才2股,8組線編織成的綵帶不到1釐米寬。綵帶編織好後,再用繡針繡到繡球的繡片上,繡片再組合,才能成為精美的繡球。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中華巧女。

在黃肖琴的家門口,有一塊“中華巧女”的牌匾,由全國婦聯主席陳慕華親手題字。黃肖琴告訴我們,她的女兒、兒媳婦如今也在隨著她學習這門古老的刺繡工藝——堆繡來製作繡球。

臨別不捨,老人緊緊握著我們的手,約定下一次再相見,與我們講講更多關於堆繡的故事。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夜,已深。

古鎮安靜下來,尋訪告一段落。

編織千年,傳承以不同的方式延續著,如何使融合了壯錦之美的旗袍,更好地展示其千年文化,是金花為之不停追尋的。

她們又出去聽故事了,就在那個繡球的故鄉

歲月的痕,編織了五彩斑斕的印記。

貴後旗袍·壯錦·茶氏心·旅【非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