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哺乳類一)

短尾猴

短尾猴(學名:Macaca arctoides)也稱紅面猴,是體型較大的一種獼猴,體重5千克,體長50-56釐米,尾極短;顏面部常為暗紅色或帶紫紅色斑塊;體色深暗,背部多為暗褐黑色或暗橄欖棕褐色,腹面稍淺於背部,亦為暗棕黃色。中國西南一帶的短尾猴頭頂棕色較重,而產於東部者其頭頂褐色顯著。尾巴短得出奇,還沒有後腳長,僅為體長的十分之一,而且被毛稀少,因此又有“斷尾猴”之稱。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哺乳類一)

獼猴

獼猴(學名:Macaca mulatta)體長51-63釐米。是典型的獼猴屬動物,主要特徵是尾短,具頰囊。軀體粗壯,平均體長約50釐米,它們的前肢與後肢大約同樣長,拇指能與其它四指相對,抓握東西靈活,前額低,有一突起的稜。頭部呈棕色,背部棕灰或棕黃色,下部橙黃或橙紅色,腹面淡灰黃色。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哺乳類一)

藏酋猴

藏酋猴(學名:Macaca thibetana )是中國獼猴屬中最大的一種。體長61-72釐米,尾長7釐米左右,體重12-18千克。頭大,顏面皮膚肉色或灰黑色,成年雌猴面部皮膚肉紅色。成年雄猴兩頰及下頦有似絡腮鬍樣的長毛。頭頂和頸毛褐色,眉脊有黑色硬毛;背部毛色深褐,靠近尾基黑色,幼體毛色淺褐。尾短。顏面部仔猴為肉色,幼年白色,成年鮮紅,老年轉為紫色具黑斑或為黑色。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哺乳類一)

豺(學名:Cuon alpinus)有11個亞種,大小似犬而小於狼,體長85-130釐米,尾長45-50釐米,體重10-20千克。吻較狼短而頭較寬,耳短而圓,身軀較狼為短。四肢較短,尾比狼略長,但不超過體長的一半,其毛長而密,略似狐尾。背毛紅棕色,毛尖黑色,腹毛較淺淡。下臼齒每側僅2枚。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哺乳類一)

亞洲黑熊

亞洲黑熊(學名:Ursus thibetanus)共有7個亞種。體長150~170釐米,體重150千克左右。體毛黑亮而長,下頦白色,胸部有一塊"V"字形白斑。頭圓,耳大,眼小,吻短而尖,鼻端裸露,足墊厚實,前後足具5趾,爪尖銳不能伸縮。身體粗壯。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哺乳類一)

小熊貓

小熊貓(學名:Ailurus fulgens)外形像貓,但較貓肥大,全身紅褐色。圓臉,吻部較短,臉頰有白色斑紋。耳大,直立向前。四肢粗短,為黑褐色。尾長、較粗而蓬鬆,並有12條紅暗相間的環紋;尾尖深褐色。蹠行性;前後足均具5趾;無性二型。頭骨高而圓;聽泡相對扁平;眶後突不完全發育或缺失;矢狀嵴低;具翼碟骨;上顎高聳拱形,中間凹陷;中翼骨顎縊縮;冠突明顯呈鉤狀。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哺乳類一)

石貂

石貂(學名:Martes foina)是食肉目、鼬科、貂屬的一種中小型哺乳動物,在它的近親中個體相對較小,通常體長在50釐米以下,棕褐色毛帶有白色的大喉斑,尾長約等於頭體長之半,壽命最高可達18年。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哺乳類一)

黃喉貂

黃喉貂(學名:Martes flavigula)共有10個亞種,因前胸部具有明顯的黃橙色喉斑而得名。由於它喜歡吃蜂蜜,因而又有蜜狗之稱。耳部短而圓,尾毛不蓬鬆,體形細長,大小如小狐狸。主要棲息於各種類型的林區,巢穴多建築於樹洞或石洞中。喜晨昏活動,但白天也經常出現。生活在山地森林或丘陵地帶,穴居在樹洞及巖洞中,善於攀緣樹木陡巖,行動敏捷。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哺乳類一)

水獺

水獺(學名:Lutra lutra)為鼬科、水獺屬動物。水獺軀體長,吻短,眼睛稍突而圓,耳朵小,四肢短,體背部為咖啡色,腹面呈灰褐色。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哺乳類一)

亞洲小爪水獺

亞洲小爪水獺(學名:Aonyx cinerea),是世界上最小的水獺品種,體長僅半米左右,身上的毛呈暗棕色,四肢短小。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哺乳類一)

斑林狸

斑林狸(學名:Prionodon pardicolor Hodgson):是哺乳綱、食肉目、靈貓科、林狸屬動物。俗名點斑靈貓,彪,虎靈貓,點斑靈狸,刁貓。

體型較小,體長37~38cm,體重4.1~8kg。面部狹長,吻鼻部前突。尾長接近體長,呈圓柱狀,有9~11個黑色尾環。體毛為淡褐色或黃褐色,背部顏色較深,有一些圓形、卵圓形或方形的黑色大斑塊,是它的主要特徵之一。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哺乳類一)

大靈貓

大靈貓(學名:Viverra zibetha)俗名麝香貓、九江狸、九節狸、靈狸,屬於靈貓科、靈貓屬。大靈貓體長60-80釐米,尾長40-51釐米,體重6-10千克。頭略尖,額部相對較寬,趾行性。體基色棕灰,體斑黑褐色。頸側和喉部有3條波狀黑色領紋,其間夾白色寬紋。腹毛灰棕無斑紋,四足黑褐,尾具5-6條黑白相間色環。肛門下方具芳香腺囊。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哺乳類一)

小靈貓

小靈貓(學名:Viverricula indica),俗稱七間狸、烏腳狸、箭貓、 筆貓、斑靈貓、香狸,屬於靈貓科、小靈貓屬。小靈貓長約48~58釐米,尾長33~41釐米,體重2~4千克;全身灰黃或淺棕色,背部有棕褐色條紋,體側有黑褐色斑點,頸部有黑褐色橫行斑紋,尾部有黑棕相間的環紋。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哺乳類一)

草原斑貓

草原斑貓(學名:Felis silvestris shawiana)又叫野貓、沙漠斑貓、土狸子等。是野貓的中國亞種。體形比家貓大,體長為50-70釐米,尾長為25-35釐米,幾乎正好是體長的一半,體重約為8千克,看上去顯得比較粗壯。目光狡黠,性情暴躁,各色毛皮上有斑點.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哺乳類一)

荒漠貓

荒漠貓(學名:Felis bieti)是貓科貓屬的一種哺乳動物。體形較家貓大,尾長,四肢略長,耳端生有一撮短毛。體背部棕灰或沙黃色,背中線不明顯。身上毛長而密,絨毛豐厚。頭部與體背顏色一致,上唇黃白色,鬍鬚白色。鼻孔周圍和鼻樑棕紅色。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哺乳類一)

叢林貓

叢林貓(學名:Felis chaus)與其他野貓相比,四肢在比例上顯得較長而尾短。體背棕灰或沙黃色;耳背面呈粉紅棕色,耳尖褐色;體腹面為淡沙黃色;尾端棕黑色。全身毛色幾乎一致且缺乏明顯斑紋,為該種體色的顯著特點。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哺乳類一)

猞猁

猞猁(學名:Lynx lynx):屬於貓科,體型似貓而遠大於貓,體粗壯,尾極短,通常不及頭體長的1/4。四肢粗長而矯健。耳尖生有黑色聳立簇毛。兩頰具下體淺棕、土黃棕、淺灰褐或麻褐色,或為灰白而間雜淺棕色調;腹面淺白、黃白或沙黃色。尾端呈黑色。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哺乳類一)

兔猻

兔猻(學名:Otocolobus manul)體形粗短,大小似家貓,體重2~3千克,棲息於沙漠、荒漠、草原或戈壁地區,能適應寒冷、貧瘠的環境,常單獨棲居於岩石縫裡或利用旱獺的洞穴,通路彎曲,深2米以上。夜行性,多在黃昏開始活動和獵食。視覺和聽覺發達,遇危險時則迅速逃竄或隱蔽在臨時的土洞中。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哺乳類一)

金貓

金貓(學名:Catopuma temminckii ),是貓科、金貓屬動物。金貓頭形短圓,顏面部短寬,耳較短而寬,直立頭頂兩側,眼大而圓,毛色很複雜,主要有3個色型,亮紅色(紅金貓)到灰棕色、暗灰褐色(灰金貓)和全身斑點者(花金貓)。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哺乳類一)

漁貓

漁貓,是一種中等體型的貓科動物,頭體長65~85釐米,主要分佈於中南半島、印度、孟加拉、斯里蘭卡、蘇門答臘和爪哇島,一般生活於林區的灌叢地帶、沿河的蘆葦叢以及熱帶海岸的常綠林。主食是魚類,喜夜行,生性兇猛,不易人工馴養。野生漁貓的平均壽命為10~12年。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哺乳類一)

河麂

河麂(學名:Hydropotes inermis):別名獐、牙獐,屬於鹿科。外形似麝而稍大,體長90-100釐米,肩高55釐米,體重約15千克。雌雄均無角,雄性撩牙發達,尾短被短毛、四肢較寬。冬毛粗而厚密,枯草黃色;夏毛細而較短,光潤而微帶紅棕色;腹毛略呈淡黃色;全身無斑紋。初生仔鹿暗褐色,有淺棕色斑點,隨胎毛更換而逐漸消失。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哺乳類一)

馬鹿(包括白臀鹿)

馬鹿(學名:Cervus elaphus)是僅次於駝鹿的大型鹿類,共有10個亞種,因為體形似駿馬而得名,身體呈深褐色,背部及兩側有一些白色斑點。雄性有角,一般分為6叉,最多8個叉,茸角的第二叉緊靠於眉叉。夏毛較短,沒有絨毛,一般為赤褐色,背面較深,腹面較淺,故有“赤鹿”之稱。

馬鹿生活於高山森林或草原地區。喜歡群居。夏季多在夜間和清晨活動,冬季多在白天活動。善於奔跑和游泳。以各種草、樹葉、嫩枝、樹皮和果實等為食,喜歡舔食鹽鹼。9-10月份發情交配,孕期8個多月,每胎1仔。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哺乳類一)

水鹿

水鹿(學名:Rusa unicolor)體型粗壯接近馬鹿。成年雄鹿體高130 釐米左右,體長130~140 釐米,體重200~250 千克。雌鹿較矮小。水鹿淚窩較大,鼻鏡黑色,頸毛較長,尾端部密生蓬鬆的黑色長毛。被毛黑褐色,冬毛深灰色。有黑棕色背線,臀周圍呈鏽棕色,無臀斑。茸角為單門樁,眉枝。喜水,常活動於水邊,棲息於闊葉林、混交林、稀樹的草場和高草地帶,清晨、黃昏覓食。雨後特別活躍。平時單獨活動,有一定的行動路線。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哺乳類一)

駝鹿

駝鹿(英文名稱:moose):是世界上最大的鹿科動物,駝鹿屬下共有2個物種8個亞種。駝鹿的名稱取意於其肩高於臀,與駱駝相似。它又稱堪達罕(滿語)、犴達罕(滿語)、犴,駝鹿在北美洲稱為“moose”(源於東阿布納基語的“moz”),而在歐洲稱為“elk” (“elk”在北美洲被用來稱呼加拿大馬鹿)。以雄性的掌形鹿角為特徵。駝鹿為典型的亞寒帶針葉林食草動物,單獨或小群生活,多在早晚活動。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哺乳類一)

斑羚

斑羚(學名:Naemorhedus goral):體形較小,平均體長1000毫米左右,肩高約510毫米。頜下無須。具足腺,無鼠蹊腺。雌雄兩性均具角,角長128-150毫米,橫切面呈圓形,二角由頭部向後上方斜向伸展,角尖略微下彎。

為典型的林棲獸類,棲息生境多樣,從亞熱帶至北溫帶地區均有分佈,可見於山地針葉林、山地針闊葉混交林和山地常綠闊葉林,但未見於熱帶森林中。常在密林間的陡峭崖坡出沒,並在崖石旁、巖洞或叢竹間的小道上隱蔽。一般數只或10多隻一起活動,其活動範圍多不超過林線上限。冬季交配,翌年夏季產仔,每產1仔,偶產2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