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花樣年華》看王家衛的鏡頭語言

屬於《花樣年華》的掌聲已經很多了。先看影評,後看電影,有種很奇怪的感覺,總讓人在不經意中想要否定什麼,掙脫什麼。但是,在看了《花樣年華》以後,我不得不承認:儘管大家都說好,我也無法因此就違心地說它不好。

這電影營造的氛圍,感覺就象大朵大朵絢麗的鮮花在枯萎以後,芳香依舊瀰漫在房間裡,讓你可以悼念它那曾經拒絕枯萎的激情,連同無奈和感傷。當然,在這裡,我並不想說電影的人物和情節。我只是想試著說說,王家衛是怎樣用鏡頭來把握這種氛圍的。

一、王家衛的移鏡頭

在《花樣年華》裡,王家衛使用了大量的幾乎是唯一的一種鏡頭運動方式:平移。而他的移鏡頭和其他的很多導演比較起來(比如巖井俊二在《燕尾蝶》“南海姑娘”那段中堪稱經典的跟移),王家衛的手法要簡單和標準的多——有起幅,有落幅,中間移的過程十分平穩,一點也不花哨,簡直就象教科書一樣。

從《花樣年華》看王家衛的鏡頭語言

他使用移鏡頭的一個作用,是過場。在兩個場景之間平移,或者從黑場平移到新的場景。這種移鏡頭配合著張曼玉紛繁美麗的旗袍,讓人能簡單明瞭的看到場景和時間上的變化。同時,平移的鏡頭,也給出了一種平穩的節奏:在普通的一成不變的生活裡,時間不就是這樣靜靜的流逝著麼?

從《花樣年華》看王家衛的鏡頭語言

王家衛使用移鏡頭的另一個作用是渲染情節。在張曼玉和梁朝偉第一次約會喝咖啡的時候,兩人說起丈夫的領帶和妻子的皮包,這個時候,出現了快速的平移鏡頭(儘管快,移得依舊很穩)。這種節奏的突然變化,產生了應有的視覺衝擊力。使得已經沉浸在慢條斯理的生活氛圍中的我們,開始真正感受到這件事情對於他們兩個人的壓力、驚訝和痛心,但是,這些不愉快的感覺,還不足以毀掉他們的全部生活,至少他們還可以維持相對平靜的外表,這也許和他們的性格有關,和當時的年代有關。

從《花樣年華》看王家衛的鏡頭語言

從《花樣年華》看王家衛的鏡頭語言

《花樣年華》中的另一個移鏡頭,可能大家的印象會和我一樣深刻。不錯,就是張曼玉和梁朝偉兩個人在寫小說的時候,鏡頭在鏡子前面來回的平移。因為這是一面三折鏡,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鏡頭和鏡子,從各個角度看到他們兩個人若即若離的樣子,看著鏡子裡的世界和鏡子外的世界難分難捨的糾纏在一起。這個時候,來來回回的平穩的節奏,渲染的是他們之間既不是友情也不是愛情但是十分曖昧的感情,讓我們感覺——親密中的距離,平靜中的喜悅,喜悅中的淡淡的感傷。也許,我們不用說的那麼複雜,單是這種嶄新的視覺效果,已經有了使用這個鏡頭的足夠理由。

二、王家衛的全景深

王家衛的鏡頭不移動的時候,我們看到的基本上都是定鏡頭,沒有推,也沒有拉。這和電影的整個風格是一直的。於是,在這些定鏡頭裡,我們可以看出他對全景深的偏愛。因為,電影最美麗的畫面,他總是用全景深來表達的。

從《花樣年華》看王家衛的鏡頭語言

比如,梁朝偉走進他租的旅館房間那組鏡頭。一上來就是旅館的走廊,從這頭到那頭,全都輕輕的飄蕩著深紅色的窗簾,絢麗的地板向遠處延伸著。接著,就是梁朝偉腳的特寫,進門。我想我們更常見的畫面是,鏡頭跟著一個人走在走廊上,然後,在門口停下,他進門。這是比較常規的處理方法。但是,王家衛的選擇是——他給你一個深邃的空間,然後,讓你的視野就停留在那個空間的盡頭。他是如此的小心翼翼,似乎怕你不知道那只是一個別人的故事,似乎怕你走進去就會打擾了陳年舊事中的人物。

也許,他就是想讓我們遠遠的看著,隔著紗窗去看另一個美麗的世界,那麼,當這種美麗枯萎的時候,我們所感覺到的才不會是痛惜,而是一種說不出來的不那麼沉重的感傷。只要感傷,就夠了。

當然,他的這種全景深是和特寫鏡頭配合著使用的。當他想讓你看清一個人臉上的表情和眼神的時候,你不可能會錯過。但是,整個電影的調子始終是遊離的,梁朝偉的髮型和張曼玉的旗袍,無時無刻的不在提醒你,這是昨日黃花,縱然美麗,依舊是一個遙遠的童話。

三、王家衛的光和影

對於光影的把握,一向是王家衛的拿手好戲。早在《東邪西毒》裡,就有很多人記住了鳥籠旋轉的畫面和湖水的波光流影。但是,在《花樣年華》裡,他對於光影的把握更成熟了,收斂了放肆的靈感和炫耀的企圖,完全讓光影為人物和情節服務,出現了一種更平穩的美感。

在電影《花樣年華》的許多鏡頭裡,我們可以看到,畫面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是黑暗的,只有一個光源照亮了一小塊地方,而人物就在這小塊的亮處活動,或站,或坐,或者從黑暗中來,又走進黑暗裡去。這種對於黑暗的使用,這種對於空間的省略,這種強烈的明暗對比,使得畫面出現了一種奇特的性格,讓人聯想起倫勃朗的版畫,他們處理光影的風格幾乎是一致的。當然,畫面和鏡頭終究是有區別的。鏡頭不可能長長久久的停留在那裡,等待你揣測那黑暗掩飾的究竟是什麼樣的空間。所以,鏡頭採用那樣的光影美學,說到底還是為了營造氛圍的需要。除了可以讓觀眾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一小塊光亮的地方之外,黑暗總能滋長一些不安定的情緒,被擠壓的感覺,和更深邃的空間感。

從《花樣年華》看王家衛的鏡頭語言

當張曼玉和梁朝偉擦肩走過麵攤前的石板階梯,鏡頭移到路邊那盞昏暗的路燈上。整個畫面都是黑暗,只有那麼一點不清晰的黃光亮著——這個畫面停了很長很長時間,長的讓每個人都覺得這黑暗在醞釀著什麼,然後,突然就下雨了。在黃色的逆光照耀下,雨點顯的格外的大,格外的晶瑩。這段鏡頭當然有著導演想表達的隱喻,但這隱喻就是因為光影的加入,才顯得那麼強烈,打動人心。

在說完了這三點粗淺的理解以後,我仍然要對王家衛表示尊敬。這電影,讓我重新開始體會黑場的作用,在這以前,我一直對於那些在自己片子裡不斷使用淡入淡出企圖人造節奏的導演心懷怨恨,總想把他們吊起來痛打一頓,才能勉強釋放看片的鬱悶。如今看來,我還需要反思。

我更要對王家衛的敏感和多情表示尊敬,如果不是這樣,他就不足以把握懷舊的尺度。從電影的結尾來看。他相信:即使割捨了一份感情,它仍然會在心底最溫柔的部分頑強的蔓延,只有時間,才能讓離別的痛苦漸漸淡去,然而對過去的感傷卻始終還在那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