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制兒童分享自己的東西,會有怎樣的後果?

強制兒童分享自己的東西,會有怎樣的後果?

孩子上了幼兒園的家長,一定都見過有一段時間,孩子特別喜歡和同學交換東西,只要是孩子喜歡的或想交換的,都會樂此不疲地交換。

我侄子最近就喜歡背個小書包去上幼兒園,每天書包裡都要放很多玩具進去,塞得滿滿的。有天,我見他手裡拿著一張畫著兒童畫的紙,就問:“萌萌,這是哪兒來的紙?”萌萌高興地回答:“我用我的車交換的。”

聽完以後,我驚訝地“啊”了一聲,但是看到萌萌那高興勁兒,沒說什麼。誰讓車是他自己的呢,交換也是他的自由。只是,拿我幾百塊錢買的車模型換了一張破紙,他還這麼高興,真是讓人不可思議。

更有趣的是,幾天以後,我發現這個車換來換去最後又重新回到他自己手裡,萌萌也一樣的興奮和滿足。

就這樣,萌萌頻繁地交換物品,說是交換,其實也談不上,因為在成人看來,他很少能帶像樣的東西回家,天天書包裡不是空空的,就是一些不值錢的東西,比如紙、破玩具等。

我問他:“你的東西呢?”他回答交換了,而交換來的東西不是分享著吃了就是又送人了。很快,一紙箱子的玩具,空空如也。

我們也會疑惑,沒有教過孩子這些,為什麼他們會有這樣的交換行為?

記得孫瑞雪老師是這樣解析的:

兒童是通過物品來發展的,或者說兒童是通過消費物來發展的。孩子通過交換物品來結交新朋友,進行人際交往。

贈送、交換是兒童交往和得到物品的方法。兒童必須首先擁有物品,才能消費這個物品。這裡就出現了物品的所有權問題。

到了5歲左右,兒童必然開始喜歡和他人分享物品,這是一種成長的規律,但在此之前,兒童的物品應歸他自己所有,不能強迫他放棄自己的東西。也要告訴其他孩子學會尊重他人的拒絕。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會發現不止是物物的交換,有時小朋友也會拿真錢來交換;有時當他們把東西送給別的小朋友之後,發現東西又被交換出去了,心裡又有點後悔,想把把東西要回來......

從這樣的現象中有沒有發現,在交換之後,孩子開始改變對新玩具的態度和看法,從剛拿到新玩具時的喜悅激動,到逐漸後悔自己的交換,他們的心情也在逐漸變化起伏。

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要不要糾正?

我有一個表妹,小我四歲,小時候每次來我家玩。她都會手裡抓著某個東西死活不給,說是她的,就因為這樣,她拽在手裡的玩具最後都會送給她。那時候我也還小,看到自己心愛的玩具帶著,心裡難過,大哭大鬧,每次都被說成是自私和小氣。

類似這樣不願意分享的行為,反而更符合5歲以下孩子的發展特點。

當孩子正處於“我的”佔有敏感期時,他要靠擁有自己的東西將“我”與“他人”區分開來。如果強制這個時期的兒童分享他的東西,會給他造成巨大的恐懼感和危機感。

就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孩子因為太喜歡別人的東西,而別人又不同意交換,他就把借來的東西裝書包裡,然後跟那個小朋友說東西丟了。

強制兒童把自己的東西與別人分享,就會讓他產生這樣的想法:我的東西被強制性地分給了別人,我也可以強行得到別人的東西

(分享就變成了交換或者是佔有)。

但其實,孩子到了四五歲時,必然會願意分享,因為他的心理已經發展到了另一個層面。

所以,我們應該給孩子分享的自由。

要如何為孩子準備和他人交換的物品?

為了最大限度的滿足孩子的交換欲,又不引發家庭矛盾,可以和孩子做到以下幾點約定:

  • 只能拿自己的東西和別人交換

    媽媽的東西只能在媽媽同意送給你之後才能和別人交換。

  • 交換要本著雙方自願的前提下進行

  • 交換過程中需要遵守誠信

    需要為自己的言語和行為負責任。

  • 交換中不能使用錢幣

最後,說一下侄子後來怎麼樣了。

有一天,萌萌突然堅定地對他媽媽說:“媽媽,我以後帶的東西再也不跟別人交換了。”他媽媽問他為什麼?他回答道:“有一次同學拿了我的遙控車說第二天給我帶辣條,結果到現在都沒給我。”

所以,我們並不需要特別去幹涉孩子的交換行為,相反,“交換自由”讓他有機會在周圍世界中活生生地去經歷與他人的交往,體會個中喜樂與憂傷,為他下一次的交往和交換積累了力量和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