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興安嶺林區資源衍生絕活,殘根和樹皮成就兩張文化名片

老賈的女兒曉麗對父親十分佩服。在她的印象裡,從小到大,家裡無論什麼東西壞了,爸爸都能恢復原樣。至於做樂器,更是“超級偉大”,自己“一直在追趕,總也攆不上”。曉麗也算子承父業,專業學習古箏。幸運的她,所用的第一臺古箏就是爸爸給做的,“比一般古箏要大,音域特別寬廣”。如今,曉麗自己創業辦班,教授古箏。在工作室靠牆擺放的四五臺學習用古箏中,也有老賈的作品。

說到古箏,還有一個小插曲。賈慶生的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實用新型專利就來自於他製作的古箏,但從那以後,他再也沒有申請過外觀專利,因為他意識到,自己的每一把琴都是獨一無二的,無法模仿,難以超越。

高高興安嶺林區資源衍生絕活,殘根和樹皮成就兩張文化名片

賈慶生製作的擂琴最特別的地方是底部用鐵皮製作

老賈說自己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再做一架豎琴。他眯起眼睛,似乎已經看到了由天然樹根做成的曲線優美的琴梁,美妙的音樂從他親手調製的琴絃中流淌而出。他知道,由於林區禁伐,撿到這樣形狀、線條都合適的殘木的幾率越來越小,而且,隨著自己年紀越來越大,親自上山撿拾的機會也少很多,但是他不會放棄。他一直記得他曾經對著電視臺鏡頭許下的諾言,“想把伊春市新青區打造成‘樹琴之鄉’,讓全國都知道新青,知道新青有個用樹根做琴的老人”。十幾年過去了,這句話他沒忘,而很多人也的確因為他而知道了他熱愛的家鄉。

高高興安嶺林區資源衍生絕活,殘根和樹皮成就兩張文化名片

高高興安嶺林區資源衍生絕活,殘根和樹皮成就兩張文化名片

時 鳴 隨 評

鄉土“文創”大有可為

“文創”是文化創意的簡稱。“文創”產品依靠創意人的智慧、技能、天賦,在可利用的資源上,通過文化創造產生高附加值的產品。走進眾多的國內外博物館或各類文化展覽,一般都有“文創”產品在一旁銷售,人們或買作紀念,或買來贈送,表示出對其蘊含文化的認可和喜愛。

一般情況,“文創”產品的精湛設計出自專業的設計師或工匠之手。而我們這裡報道的“樹皮畫”和“樹根樂器”,同屬於“文創”,只是它們的創意和製作人土生土長在農林牧區,利用的資源來自土地,他們同樣有智慧、有天賦、有技能,同樣鍾情於文化和文化創造。因此,他們是鄉土“文創”者。他們創意製作的產品是鄉土“文創”產品。

鄉土“文創”產品同樣能受市場青睞。劉景林的“樹皮畫”,似立體的油畫,裝飾感強,不論懸掛在家裡還是公共場所,都能賞心悅目。因為手工粘貼、個體繪製,產量並不大,他主要通過熟客口口相傳、網上定製銷售,始終供不應求。賈慶生製作的“樹根樂器”,造型獨特、製作精巧,既可作為根藝品欣賞,又可作為實用的樂器演奏,這種樹根民族樂器曾在連續幾屆的哈爾濱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上,經他現場一演奏就被搶購一空。只是近年來出於森林保護意識,他不再上山挖、撿樹根,更多心思用在改善和提升原有“樹根樂器”的演奏功能,充當好當地一張“文化名片”。

如果說樹皮和樹根現在資源有限,但稻草、麥杆、竹子等鄉土材料卻資源充沛。放眼各地,還有不少草編、竹編、麥杆畫、稻草畫等鄉土“文創”產品,惹人喜愛。此外,近些年不少鄉村的舊屋、舊院被改造成“民宿”,也是一類前景看好的鄉土“文創”產品和產業。可見,鄉土“文創”大有可為。

“文創”是適意的生活,是文化的鍛造。鄉土“文創”不僅能展現鄉土的質樸之美,傳承鄉土的文化之魂,好的鄉土“文創”同樣浸淫於深厚的中國文化,同樣能在國內外“文創”市場佔有重要一席。當然,鄉土“文創”能不能不負眾望,要看創意、品質和營銷做得怎麼樣,其中最關鍵的還是創意和品味,只有創意和品味獨特,才能引人入勝、敲開市場。因此,我們的鄉土人才應該“眼晴向上”,多瞭解、吸收、借鑑優秀的“文創”,多求教於大中城市專業的美術設計師,提升創意和製作水準。同時,城裡的專業美術設計師,也應“眼睛向下”,到鄉村去,發現、扶持、合作,開發更多鄉土“文創”產品,如有的地方組織“青年創客進村”,幫助農民利用鄉土資源搞“文創”,是文化扶貧的一招,也是促使鄉土“文創”大發展的一招。

高高興安嶺林區資源衍生絕活,殘根和樹皮成就兩張文化名片

高高興安嶺林區資源衍生絕活,殘根和樹皮成就兩張文化名片

總策劃:史敏

本集策劃:史敏、毛更偉

本集採訪:史敏、靳雷、毛更偉、何鵬、遲嵩

本集撰稿:史敏、靳雷

本集攝製:何鵬、遲嵩

本集攝影:遲嵩

新媒體制作:白晨

監製:劉智力

高高興安嶺林區資源衍生絕活,殘根和樹皮成就兩張文化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