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是出路?第12批進口批文公示,廢塑料企業需求難滿足

5月15日,生態環境部公示了2018年第12批固廢進口批文,此次共有4家廢塑料加工利用企業獲批,核定進口總量為3066噸

。截至目前,今年我國共發放12批次固廢進口批文,廢塑料核定進口總量為55462噸,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約99.21%。

東南亞是出路?第12批進口批文公示,廢塑料企業需求難滿足

各批次廢塑料核准進口量柱狀圖(2018年)

雖然廢塑料進口批文仍在發放,但平均每批次幾千噸的核定量根本難以滿足國內加工利用企業的生產需求,加之國內環保嚴查整治不斷,廢塑料企業發展面臨較多問題。5月9日,生態環境部啟動“清廢行動2018”,規定從5月9日起至6月底,全面核查長江經濟帶固廢傾倒情況,截至目前,生態環境部已公佈三批共81個掛牌督辦問題,毫無意外,每個批次均有廢塑料的身影。此外,新一輪環保督查已開啟,各地動作不斷,廢塑料行業無疑又是重點監管對象。

嚴峻的現實情況令眾多廢塑料企業將發展目光轉向國外,尤其是鄰近中國的東南亞。現階段,東南亞國家經濟發展相對落後,人工成本相對低廉,公眾環保意識相對薄弱,對廢塑料等固體廢棄物的進口監管相對寬鬆,中國收緊固廢進口政策後,東南亞已成為美歐日等國家廢塑料的主要出口地。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公佈的最新貿易統計數據,美國今年前三個月共出口了價值1.3237億美元的廢塑料,在其廢塑料出口前五大市場中,東南亞國家馬來西亞和泰國分列一、二位,其中,馬來西亞從美國進口了2170萬美元的廢塑料,佔美廢塑料出口市場份額的16%,泰國則從美國進口了1754萬美元的廢塑料。

東南亞擁有如此大的廢塑料吞吐量,自然令國內“吃不飽”的廢塑料企業趨之若鶩,不過,企業走向東南亞投資建廠,面臨的問題不算少。

以美國廢塑料出口最大目的地的馬來西亞為例。

首先,政治問題。廣受廢塑料企業關注的馬來西亞大選於近日落幕,反對黨陣營希望聯盟(希盟)獲勝,實現了馬獨立以來首次政黨輪替,希盟領導人馬哈蒂爾就任總理。馬哈蒂爾在宣誓就職後的記者會上表示,將重新評估外國投資;此前,馬哈蒂爾曾在採訪中表示,在設立營運中心、僱傭當地僱員、引進資本和技術的前提下,馬來西亞歡迎來自中國的投資。馬哈蒂爾重新執政後,馬來西亞國內必將經歷一段過渡期,政府部門人事更替、政策修改等都將提上日程,更為重要的是,馬哈蒂爾會否更改此前壓制馬國內華人的政策,仍未可知;此外,馬哈蒂爾在大選前曾說,在安瓦爾獲赦免後,他將卸任並把總理職位交給安瓦爾,但其何時移交權力、安瓦爾就任後對中資持何種態度,均是未知數。這些紛亂的政治因素,令廢塑料企業在馬來西亞投資建廠,面臨較多的不確定、不可控因素。

其次,承載力問題。統計數據顯示,馬來西亞國土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人口數量31187265(2016年),人口密度94.9人/平方公里(2016年),水域率0.3%。過多的廢塑料企業湧入投資建廠,將給馬來西亞的環境、土地、水、電力、公共服務等帶去較大壓力。為保證國家發展、社會穩定,馬來西亞在不久的將來或嚴格審查中國廢塑料企業投資建廠。

最後,馬來西亞公眾環保意識覺醒是遲早的事。我國對待廢塑料的態度,是從大量進口到逐漸禁止進口,期間伴隨的是經濟崛起、國民環保意識覺醒,這個階段也將是包括馬來西亞在內的東南亞國家所將經歷的。外廢大量湧入,“洋垃圾”走私不斷,國內行業發展無序,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這些都是中國嘗過的“苦果”,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當前受經濟發展階段、國民環保意識等影響,允許國外廢塑料大量湧入,但可以預見,未來這些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必將出臺政策管控廢塑料進口,甚至因為有中國先例在,東南亞諸國國民環保意識覺醒速度可能會領先於經濟社會發展速度,進而倒逼更嚴的監管政策出臺。

問題是共通的。國內廢塑料企業在馬來西亞投資建廠所面臨的問題,在東南亞其他國家也會同樣遇到。建議廢塑料企業理性投資,仔細調研,充分論證,正確評估風險及回報,同時建議企業減少投機心態,摒棄“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念頭,不輸出落後技術和陳舊設備,不違反當地政策法規,共同營造廢塑料企業良好國際營商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