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組織邊界——小米獨特的機制與團隊

點擊上方,關注我們。

1.核心人物牽引願景

柳傳志先生的經典總結,創業就是“定戰略,搭班子,帶隊伍”,可謂精彩精練。事實上,在2011年,業界普遍已經嗅到了智能手機的颶風就要席捲而來。正如雷軍決定創業時,在盤古大觀酒店咖啡廳會見林斌,他們兩相對而坐,像比賽一樣,從自己的包裡掏出自己的手機,排在桌子上,林斌七部,雷軍掏出了十部。可以想象,那個時候,大家都在琢磨同一個東西。

打開組織邊界——小米獨特的機制與團隊

機會擺在那裡,只不過,還沒有給出一條清晰的解決方案。這個答案,雷軍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而在IT圈和投資界深耕數年的雷軍自然積累了大量的人脈資源,小米成立之初的半年時間,雷軍大部分時間用於組建一支豪華的創始人團隊。他們包括前金山詞霸總經理黎萬強,專長於用戶頁面和人機交互;前微軟中國工程院開發總監黃江吉,專長於軟件工程;前谷歌中國高級產品經理洪峰,長於移動互聯網應用研發和產品設計;前摩托羅拉研發中心高級總監周光平,長於硬件設計;前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主任劉德,長於工業設計;前谷歌中國工程研究院副院長林斌,和雷軍則構成了小米公司管理運營的雙核心。

初創團隊成員基本是幹了十幾二十年的團隊,所有早期的工程師都是有7年到10年以上的工作經驗,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不管是做軟件還是硬件,小米的團隊都是不用磨合,整建制的從Google、微軟、金山等這些老牌軟件公司搬來,原來做什麼現在還做什麼,相當於一種直接的嫁接。所以MIUI經歷了5年持續不斷的周迭代,小米的技術積累就是這樣來的。

除此以外,雷軍還擁有其他強大的資源支撐。例如,小米手機1推出後的倉儲物流就是由雷軍投資的凡客誠品所支持。至2011年12月,小米團隊已擴充至408人。研發團隊中有一半的人來自知名企業,其中包括谷歌、微軟、摩托羅拉及金山等國內外知名IT公司。

打開組織邊界——小米獨特的機制與團隊

這些初始團隊成員,一方面是被描繪的藍圖所吸引和激發,另一方面,也是被雷軍的個人魅力所吸引,小米歸納是真愛驅動。小米的價值觀是一致的,到這來的人認同小米,高度認同小米公司的整個願景和目前的模式。很多員工一開始就是小米的用戶,他在使用這個產品的過程中,培養出一種對公司,對雷總本人的崇敬和熱愛。簡單的講,大多數的同事覺得參與到偉大的事情。這件事情可以改變你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可以改變外面的世界。因為小米在短短几年時間裡,對中國消費電子產品、其它各個行業帶來的推動力非常強。

這些人成為小米實現以後展現出的驚人速度最重要的人力資源。

2.發揮人的潛能:衝在前面的勇士

打開組織邊界——小米獨特的機制與團隊

為了更好的管理和幫助生態鏈公司,最初,小米從參與公司創業的老員工裡抽出一部分人投入到生態鏈公司。這樣做有幾個好處:第一,老員工在小米經歷了5-6年的實戰鍛鍊,相對成熟;第二,老員工是早期小米持股較多的人才,內部叫做大股東。大股東可以抵禦社會上的腐蝕誘惑;第三,大股東與小米的利益高度一致,對小米的價值觀也最瞭解,會將企業價值觀很好地傳達下去;第四,大股東有將各生態鏈公司與各個資源平臺對接的能力。

但是有意思的是,工程師是不擅長投資的,而小米用工程師來幹投資,這本身是一種跨界的行為。其實工程師幹投資,從技術上看是有優勢的,因為在團隊溝通方面,他了解團隊對未來的看法。後來又要求工程師能夠成長為投資人,還要成長為一個企業導師,因為他要為這些企業掌舵。實際上,最初的六七個人是可以把所有這些公司的局面控制好的,現在內部生態鏈的60人,可以實現與生態鏈公司這4000人之間微妙的博弈,從而把局面控制好。當然,後來也陸續從外面引入了一些人才,比如供應鏈管理的、項目管理的、UI、UE的等等,逐漸從外部吸納人才,隊伍也越來越壯大了。

3.擰在一起的利益機制

小米最大的特點是全員持股,所有的工程師以上的員工都持股份。一個公司業務在增長,員工的股票在增長,這是最大的利益,所以早期既得利益的“大股東”們(小米前100號員工),一定是一心一意在公司做的。當全員持股的時候,就要強調境界:第一,“大股東”不調薪制,前100名的員工換部門工作永遠不調薪,是當作義務來做的;第二,前三名不調薪制度,除非你哪天薪酬被別人超過了,就可以調了。這兩項原則,可以把多出的利潤分配給後來人,這是非常好的機制。

打開組織邊界——小米獨特的機制與團隊

為了使生態鏈能夠繼續做好,小米自身也在利用利益機制進行設計,對核心員工、關鍵崗位進行激勵,小米內部的設計了員工基金制度。具體方法就是公司和個人各出一部分,形成一個基金池,相當於員工與小米一起投資於這個生態鏈公司,員工基金主要是針對於生態鏈的投資。那麼,隨著生態鏈公司的成長,員工還可以有二次收益。那麼員工成為了公司的小股東,他就會非常願意為公司解決問題。

對每個人的激勵放到最小的團隊去做激勵。直白說就是,員工最直接的彙報工作的那上級決定該員工的調薪,只有他最清楚的看到下屬的工作。小團隊的好處是能看得清楚,自己評價自己做。具體薪酬方面,給兩個選擇,可以選擇股票多點,也可以選擇工資多點,員工自己選。柔性管理的本質是大家的相互信任。

4.強大的中層:事業和利益解決忠誠、分權解決科學決策

事業認同和利益共享是負責到底的保障。小米內部不同的部門,都是以非常獨立的業務塊來體現的,由不同的合夥人來負責。小米網負責小米的銷售,是渠道業務模塊;劉德負責小米的生態鏈,和所有的工業設計人員;電視也是獨立的業務塊。本著利益一致、絕對信任的原則各自發展,效率是很高的。所有新員工也都有小米的股份,早期小米股票有很多,但現在的少一些。包括生態鏈公司的股票,員工願意認購,這樣就形成了高度一致的利益。在這個前提下,大家形成一個戰鬥群,才能夠集中群體的智慧和推行中層決策機制。

因為,在理念和價值觀上獲得了充分的認同,而在人崗匹配上相對獲得了勝任的人才,使得小米可以堅定的實行分權管理,也就是一級信任一級,基本上都是自己做主。有時候同級之間互相看到對方毛病,也不說,誰就是誰負責,下面誰負責誰就說了算,上級具有否決資格,但否決票重來沒用過。

事實上,小米對生態鏈公司的管理也未必遵循那麼多的條條框框,在這一點上,就像政府治理國家。中央發一個紅頭文件,各省級單位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解釋和執行。小米的生態鏈管理團隊出一個政策,這個政策不會太鮮明,會有灰度,各個生態鏈公司依據自己的特點去執行。這樣的治理方式,保證了方向一致的前提下,給予生態鏈公司空間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分權有效解決科學決策、群體決策的問題。小米採用不控股的模式來參股生態鏈公司,未來可能會達到100-200家,怎麼才能不致使管理崩盤?小米生態鏈負責人劉德這樣解釋他們的思路,他說:“我們認為,有兩點很重要,一是群體智慧,要發揮中層的力量,賦予他們發言權,這樣中層才願意建功立業。很多企業搞一言堂,做不到群體智慧,而我為自己嚴格地劃出一條線,線下的事情絕對不碰,如果我插手所有的事務,就會被拖入事務的海洋。所以,我只負責這條線以上的事務,否則中層沒法開展工作。我們能夠清醒地認識到,永遠不可能同時控制100家公司,必須要有強有力的中層,所以我們的邏輯首先是要調動群體的智慧。第二,要發動中層的力量,讓所有的中層有決策權,因為這種方式會讓公司跑得更快。在生態鏈公司發展的第一年,在管理上執行包產到戶制,即產品經理負責到底,既負責找投資,也要把團隊管理好、把產品定義好、把質量控制好。第二年則實行集體制,幾個人一組,組成產品經理團隊,共同進行管理。現在有時也會像西方的議會制一樣,比如某人想在會議上通過某個項目,那麼他需要得到與他一個級別的另外兩個產品經理的支持,也就是說,如果三個產品經理一致認可,那麼這個項目就可以上馬。我們設定了一個限制的機制,就是我擁有對立項的一票否決權,但不擁有決策權,或者說不擁有一票贊成的決定權,這是階段性的,讓我們的邏輯更適用於中層智慧、集體智慧,並用這樣的方式來實現以小博大。這樣一來,表明決策絕大多數可以不是上級領導的事兒,這樣的決策機制更有利於效率和準確率,同時對團隊凝聚也有非常好的效果。目前,我們的內部生態鏈有170人左右,但是在第一年的時候只有10-20個人。我們通過很少的人來實現對小米之外的、巨大的工程師研發體系的控制,否則這些體系就是鬆散的。現在的小米這麼多的產品,如果完全由小米自己研發,恐怕需要幾萬人才能實現。但是我們充分利用了外部機制,使幾千人就達成了這樣的狀態,實現了非常高的效率。”

5.管理的強與弱

工程師團隊屬於弱管理,工程師工作性質決定他們是項目驅動型的自我管理。小米在公司的管理上是進行分層的,有強管理的,有弱管理的,甚至有放任其野蠻生長的投資團隊。這樣就凸顯出小米的複雜性了。小米貌似一家公司,但是真正拆開來看,它是不同的公司。小米的有些部門要強管理,但有些部門管理要儘量弱化,要增強主人翁感,瘋狂得跑。就像生態鏈在過去的兩年裡,處於野蠻生長階段。小米刻意放棄這段管理,發揮每個工程師的極致潛質,過去兩年才有這麼快的成長。

沒有發現問題的時候,不知道該從哪下手把管理做上去,那就放手讓他自己去跑。當然,在沒發現問題的時候到底怎麼把管理無縫對接上,這需要更多的經驗,也是下一步需要考慮的問題。

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高管周課頭條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