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我的小米情結

我是地地道道的上司人。說實在的,北漂這些年,我沒少喝家裡的小米,有時候回家父母給帶,有時候乾脆快遞到北京來。常常有同事調侃:“瞧瞧你那出息!走到哪裡都離不開你家的小米,天天喝小米,看著就愁(稠)。”可以理解,沒喝過,甚至都沒見過小米是什麼樣的人,怎麼會知道小米有多寶貴!

常常有一種感覺,我是不是不適合在城市生活的。一日三餐除了大米就是饅頭,天天如此,頓頓如此。時間已久,腦海裡便時常翻騰著老家五穀雜糧的畫面,小米悶飯、玉米疙瘩、和子飯、抿格鬥……假如把這任意的一種擺上餐桌,保準人看著都會饞的流口水。
散文|我的小米情結

我是從小吃小米長大的。那時候家裡窮,姊妹也多,糧食老不夠吃,三餐大都以玉米麵、小米為主。想吃白麵饃饃是很稀罕的事,若非過年過節,平時連想都甭想。 最愛吃母親做的和子飯和小米悶飯,即便是現在,依然如此。如今的生活過好了,卻再也吃不到過去的味道。每次長途回家,母親總是變著法子做家裡的美食。

早上一般是小米悶飯。水燒開放進適量小米,再煮點南瓜或者紅薯(依個人口味),大火煮小火燜,用不了多久,你聽那鐵鍋蓋四周突突地冒蒸汽,你再聞聞,屋裡已全是小米的香味!如果再悶久一點,定能從鍋底把整張焦黃的鍋巴扒下來,那才最美的道味。飯熟起鍋,去菜園拔一把小蔥,摘幾根黃瓜。一家人吃著聊著,誰能不說這是美好的溫馨生活?

中午晚上一般都是和子飯或者麵條,所有的食材全是地裡現摘的。煮一鍋紅薯、南瓜、再灑一把嫩玉米粒,放點豆角,下一把短麵條。飯熟之時,瞧吧,你一碗我一碗的,都像沒吃過飯似的。我想,在城市生活的人們一定體會不到這種氛圍。

在我們老家,小米還有一個名字,叫做“月子米”。顧名思義,就是剛生完孩子的媳婦,在坐月子裡才有的待遇,婆婆每餐熬粥,再依照個人的口味,放幾粒紅棗、核桃仁進去。熬出來的粥是香噴噴、甜滋滋,營養全面、能量滿滿。


散文|我的小米情結

去年秋天回過一次老家,恰巧我家的老牛也生了小牛,歡蹦亂跳的很可愛。奇怪的是,父親每天都給老牛熬一鍋米湯喝(對我來說早已見怪不怪了)。用父親的話說:“牛光吃草料營養跟不上,小牛奶不好。”這個加餐,著實讓愛人也鬱悶好一陣子,在她們大西北哪裡見過咱家這種場面!於是便有了“你們家可真奢侈,外面小米賣那麼貴,還給牛喝!”的口頭禪。的確,村裡但凡有牛的人家都會這樣,牛是他們下地的好幫手。“不伺候好了,大牛養不好,小牛也跟著遭殃。”這就是鄉親們的名言。在他們看來,給牛喝或者給人喝都一樣,讓我來說,這也是對它辛苦一年的獎勵吧! 現在生活好了,家家都不愁吃、不愁穿。 隨著家鄉電商扶貧的步伐越來越快,已有不少村子開了微店,開始網上售米。也有不少人成了當地的“網紅”,得到中央、地方各大媒體的採訪報道。比如嶺頭村的晉平姑姑,我從心裡真佩服她,雖然已經多年未曾見面,但從她直播種田和賣米可以看出來,她的觀念甚至可以超越許多年輕人。 家鄉歷來就有“名米之鄉”的美譽。作為小米的主產地,“上司小米”不僅讓鄉親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也更加鼓足了生產的動力。 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