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意對你好的人,並不是理所應當,是關懷是愛

生活中我們會把別人對我們的愛,當做理所方然。

因為習慣了別人的好,就把這份好視作理所當然,他們不再懂得感激你,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你義務為別人服務,有時候做得不好還要被責怪。

其實,我們都忘了,誰對誰好本來就不是義務性的存在。

不要在習慣了得到之後,便忘記了感恩。

我們最大的錯誤就是把最差的脾氣和最糟糕的一面都給了最親近和最愛的人,卻把耐心和寬容給了陌生人。

因為素不相識,因為陌生人沒有責任需要對你好,當我們接受了陌生人的善意,接受了覺得本來沒有設定為必須的東西,便極為容易感動。

願意對你好的人,並不是理所應當,是關懷是愛

而生命中那些習以為常的好,比如父母的用心,比如愛人的陪伴,比如朋友的理解,因為在長期的接受當中,我們習慣了他們不斷輸出的愛,便在潛意識裡將此認定為理所當然。

在外面和風細雨,在家裡大發雷霆;在外面舌吐蓮花,在家裡粗口橫飛。

平常在外面要裝作彬彬有禮,不這樣做容易吃不了兜著走。而回到家裡,家人成為宣洩的渠道太方便了,不用擔責不必避諱,很少副作用。

《弟子規》裡說的“兄道友,弟道恭”,放到古代現代都難做。哪一家的兄弟姐妹,沒有在小時候打過架扯過頭髮,乃至互相在背後捅過刀子。

連孔子都說“色難”,意思是對家人和顏悅色是很難做到的。習慣了互相不謙讓,長大了自然也沒有客氣的道理。

有時在外受氣是暫時的,挑剔所愛之人是因為心底的糾結。

李安電影《飲食男女》描寫了父親老朱和三個女兒的關係,其中與二女兒的矛盾尤為緊張。

有一個鏡頭是女兒趴在桌上睡覺,晨跑回來的父親拍醒女兒說:跟你說過多少次,趴在桌上睡對你不好。

睡眼惺忪的女兒馬上反駁:醫生說跑步對你膝蓋不好,那你還跑?

兩父女的關係就在這樣的一來二往中慢慢磨蝕。女兒經常給父親臉色看,是因為父親不准她學廚。近乎抬槓地,女兒也經常挑剔父親味覺失調,廚藝退步。

願意對你好的人,並不是理所應當,是關懷是愛

對最親的人總是給不了好臉色,多半是對方給自己的束縛或壓力太大,或許是自己對對方的希望落空。

中國的家庭關係經常如此。心底有疙瘩,不容易說出口。日積月累,心結也只能越打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