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李芳老師:條件如何反射?

原本心情一直不錯:父親節、端午節、世界盃足球賽、暑假……對於一個教師球迷來說,那是“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到洛陽”的興奮。

然而,世界盃開幕前一天得到消息:河南信陽鄉村女教師李芳勇救學生不幸殉職。心裡一直鉛雲般沉重。看著足球賽,也常常忽然記起李芳老師的微笑。

紀念李芳老師:條件如何反射?

到明年5月份,李芳老師就50歲了。知天命之年還在董家河鎮謝畈小學堅守三尺講臺,已經殊多不易。而1989年畢業於原信陽師範學校,意味著明年暑假教齡也到了三十年——她可以享受退休工資100%,可以拿到教齡津貼,可以得到專門向農村教師發放的榮譽證,可以自動申請離職退養……然而,李芳老師似乎沒有想過上述的一切,幾十年如一日地“愛護學生,團結同事,服從領導,勤懇工作,無私奉獻,教育教學成績突出,受到學生家長及同事一致好評”。我想,親屬之外,最難過的莫過於那家小學的領導與學生家長,李芳老師之於那家鄉村小學的重要性,不下於朱婷之於中國女排,馬龍之於中國男乒。有弟子們的淚水為證,有同事與家長的口碑為證,有億萬網友深情款款的留言為證。

據中央電視臺、新華網、光明網等媒體報道,李芳老師面對失控的摩托三輪車,說出了平生最後五個字:“孩子們,有車!”她一邊大聲呼叫學生避讓,一邊衝上前去用自己的身體護住學生,並奮力將學生推開,自己卻被失控的車輛撞倒……

紀念李芳老師:條件如何反射?

二十多年來,筆者考查了諸多名人與普通人的最後一句話,發現從古至今,沒有比一個人的“謝幕”再能說明他的三觀與個性,也沒有比作為臨終遺言的“臺詞”更能夠凝練地概括人們畢生的訴求。例如,被宗教裁判所判為“異端”而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的意大利天文學家布魯諾,面對熊熊烈火從容地說:“我是為殉教而死的。我的靈魂將隨著煙霧飛向天堂。”——天堂是永恆的光明所在,他心靈與真理的大幕不會隕落。渾身是詩、一生如話劇的真共產黨人瞿秋白,於1934年6月18日在福建長汀中山公園就義。在前往刑場的一公里多的路途中,他手挾香菸,顧盼自如,路遇一失明乞丐,回眸凝視,仍眉頭緊鎖,充滿不忍之表情。到達刑場後,瞿秋白盤膝坐在草坪上,對劊子手微笑點頭說:“此地很好!”飲彈灑血,年僅36歲。1946年7月11日晚11點,民主鬥士李公僕先生被國民黨特務用美製無聲手槍擊中直至昏迷。次日凌晨三點多,呼吸艱難的他對周圍的人斷斷續續地說:“一多呢?呵,快……告……訴他,不要讓……他……出……來,……要他……保……重……”這交織了囑託與憧憬的謝幕是是用血寫的,更是用血“演”的,它的特點在於無法模仿。

重要的是,筆者發現,人之將亡,其言也真。人生最後的那句話,紮紮實實是發自內心,“來不得半點虛偽”。李芳老師同樣印證了這一點。可以說,她的“孩子們,有車!”的遺言與捨身救護學生的舉動,活活是面對死亡的條件反射,是本能與本色的外化。而這種本能是一貫把學生的安危放在第一位的“習慣成自然”,是人品的必然彰顯。

紀念李芳老師:條件如何反射?

這幾天,筆者多次端詳了深度報道配發的李芳老師的生前照片,只覺得她的目光裡充溢著特有的堅毅與清澈。“相由心生”,這是許多年師德教育的結晶,是堅守為師底線、做人底線的“戒定慧”,更是對於“條件如何反射”的最好的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