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

王选

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84年晋升为教授,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加入九三学社,

2002年2月1日获得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选主要学术工作是从事计算机逻辑设计、体系结构和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华光和方正型计算机激光汉字编排系统的研制,用于书刊、报纸等正式出版物的编排。针对汉字字数多,印刷用汉字字体多、精密照排要求分辨率很高所带来的技术困难,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型的高倍率信息压缩和高速复原方法,并在华光Ⅳ型和方正91型、93型上设计了专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复原算法,显著改善系统的性能价格比。

“当代毕昇”显奇功

“超越王选,走向世界。”这是我国现代印刷技术自主创新的先驱——王选的临终箴言。这位越过了座座高峰、被誉为“当代毕昇”的大师的话,就像一面明澈的镜子,折射出一位将一生献给祖国的当代知识分子的伟岸人格;又像一声宏亮的号角,鼓舞着千千万万的后来者在自主创新的征程上前赴后继。

20世纪70年代,知识爆炸的震荡隆隆而至,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古老的汉字面临一场时空的断裂。在发达国家出版业带着光与电融入信息化大潮的同时,1000多年前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还在中华大地上继续沿用着。科学的春天到来了,又放缓了步伐,成百上千的科技著作压在出版社等待排版、付印,出版业成了阻碍中国科技进步的瓶颈!有不少人断言,中国的方块字没有拼音字母简单,将成为信息时代的包袱。

中国的出版业必须信息化,这是传承铭刻着汉字基因的中华文明的需要,这是科学的春天的殷切呼唤。采用拼音文字的外国人,占了只有26个字母的便宜,早早地甩掉了铅字,谁来解决信息时代汉字印刷的难题?

祖国的开放大门刚刚打开。中国庞大的市场吸引了一批洋厂商,日本人带来了第二代的机械式照排机,欧洲人和美国人带来了第三代阴极射线管照排机。然而,因为解决不了汉字印刷问题,先进的洋设备碰到汉字后就开始水土不服。

王选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以久病之躯投入工作,提出直接采用第四代的激光照排技术。

他不唯上,也不唯权威。他迸发出勇于创新的雄心壮志,毅然决定用数字存储方式,跳过当时日本流行的第二代机械式照排机和欧美流行的第三代阴极射线管照排机,直接研制国外尚未开发成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

当时的王选虽然还是印刷界的新兵,但一直在跟踪国外照排技术的新进展,对技术潮流自有一番见解。为了研究第四代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他查阅了100多篇国外科技文献,有许多杂志他常常是第一个借阅者。那时候,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资料不全,王选就挤公共汽车到中国科技情报所查外文资料。“那里的资料较全、较新。我每周去三四次,一次半天。由于没有经费来源,车费不能报销,我只好尽量节约。从北大到情报所车费是二角五分,但少坐一站就可以省五分钱,我就提前一站下车,步行走到情报所。复印资料也很谨慎,字数不多的就手抄,好节省复印费。”

汉字字形采用轮廓加参数的描述方法,是王选的一大发明,也是第四代激光汉字照排技术的核心。这种方法需要大容量、高性能的计算机,王选没有条件,只能在压缩汉字字形信息上下功夫。没想到,这么一逼,倒让他的数学功底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功效。相比之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直到10年以后,因为激光打印机普及的需要才开始出现对类似技术的需求。王选从中总结出一条经验:最前沿的需求刺激是创新的源泉。

王选发明的高分辨率字形的信息压缩、高速还原和输出方法等世界领先技术,成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技术核心并在全国迅速推广。到1994年,所有的省级以上报纸都卖掉了铅字,“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这一成就,成为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杰出典范。北大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在回忆时感慨地说:“纵横千年,当代王选与古代毕昇,将同样被世界公认与铭记。”

因为有了王选的发明,在那个科学的春天里,百花争艳,古老的汉字焕发出年轻的神采。他因此而被誉为“当代毕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