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不是藥神》的火爆看影視行業如何「蹭熱點」和「戳痛點」

《我不是藥神》上映以來票房接連攀升,目前來看破30億也是大概率事件,這部電影把藝術性、票房甚至社會影響力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雖然還有一些遺憾,譬如王志安提出的“倫理困境”問題,這不是電影所能解決的問題和能觸及的範圍,這恰恰是王志安這樣的調查記者所應該去承擔的責任。電影已經起到了它的作用,那就是:引發社會關注和廣泛而有深度的討論。

這部電影之所以引發這麼大的關注,其實是觸及到了社會的一些“熱點”和“痛點”。大眾長久以來對於高價藥以及假藥騙老人的社會問題關注已久,而這部電影算是一種宣洩。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影視行業裡如何“蹭熱點”和“戳痛點”的問題。

从《我不是药神》的火爆看影视行业如何“蹭热点”和“戳痛点”

做自媒體的人都知道要想獲得流量和關注就一定要“蹭熱點”,這種熱點一般來得快去得也快,所以寫文章一定要眼疾手快。除了“蹭熱點”,要想你的文章閱讀量達到10萬+還需要“戳痛點”,這個本事自媒體行業裡咪蒙就做的很好,老是戳到你痛處,然後再給你盛一碗蟲草燉的中年母雞湯。

但是影視行業畢竟不是自媒體,因為它的生產週期太長。你像一部電影從立項到上映,少則一年,多則三年五載都很正常,遇上王家衛這樣“慢熱型”的導演,十年八年的也是常態。所以從影視行業而言追時效性比較強的熱點幾乎就不太可能。除非是上映時正好遇上了某個熱點,這就不是“蹭熱點”了,而是“遇熱點”。那你在宣傳上就佔了大便宜了,如果電影再拍的好一點,票房基本就有保障了。

所以影視行業要想追熱點一般會追週期長的社會性熱點,譬如愛情,或者“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

電影《情聖》裡有關中年油膩男人對女人的性幻想,還有像《夏洛特煩惱》的穿越都屬於“生活性熱點”,滿足了那些現實生活得不到滿足或者不如意,通過電影來造夢,滿足一些人意淫的需要。

从《我不是药神》的火爆看影视行业如何“蹭热点”和“戳痛点”

大多數時候“熱點”往往也是“痛點”。在中國,一般“熱點”電影最多能維持到5億左右的票房,但是再加上“痛點”那就可能直奔10億+了。

《戰狼2》就是一個“熱點”遇上“痛點”的經典案例。《戰狼2》上映時正趕上中國緊張的國際局勢這個全民“熱點”,而電影更是觸及到了“中國強大了”這個“痛點”,於是把底層民眾的“愛國主義”給徹底激發了起來,票房一發不可收拾。

从《我不是药神》的火爆看影视行业如何“蹭热点”和“戳痛点”

《夏洛特煩惱》其實也是屬於“熱點”遇上“痛點”,除了前面說過的“熱點”穿越,還有一個現實主義的“痛點”就是“同學聚會尷尬症”。《夏洛特煩惱》中這個“痛點”和肖央早期拍攝的微電影《老男孩》中幾乎一樣,肖央的《老男孩》當年也是在網絡上引發了廣泛的認同。可見這個“痛點”幾乎是所有男人都能感同身受的。

从《我不是药神》的火爆看影视行业如何“蹭热点”和“戳痛点”

田羽生導演的《前任3》也是如此,80後一代全體步入中年,男人們在事業和家庭的漩渦中被折磨的體無完膚,而曾經單純的愛情則成了為人父,為人夫的男人回憶中唯一的“痛點”和“淚點”。《前任3》是從男人的視角進行演繹,而《後來的我們》則完全站在了女性視角展開了對於前任的回憶。同樣是創業期,同樣是青春狂放和事業有成後的對比,男默女淚。

从《我不是药神》的火爆看影视行业如何“蹭热点”和“戳痛点”

這兩部戳中80後“痛點”的“回憶殺”都在競爭激烈的商業電影市場上收穫了不錯的票房成績。目前中國電影市場主流觀眾基本上就是80後和95前,而未來中國電影市場的主流觀眾圈則是95後和00後,誰能戳中他們的“痛點”,誰就能獲得成功。

大多數時候,囿於中國電影的現狀,很多“痛點”只能侷限於卿卿我我的個人情感上,但是當現實主義題材的印度電影來到中國大銀幕上時,那來自異國他鄉的“痛點”同樣也會感染到中國觀眾,譬如《摔跤吧,爸爸》對於女性的歧視和對於教育體制的反抗等“痛點”,還有百試不爽的全球電影“痛點”:父女情。可惜的是中國現在沒有印度這種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的生存土壤,這種“戳痛點”的電影大多是來自印度和韓國。

从《我不是药神》的火爆看影视行业如何“蹭热点”和“戳痛点”

而《我不是藥神》算是打開了一道門縫。我在寫《芳華》影評時就說過,中國電影工作者正在通過自己的努力一點點推高中國電影的天花板,每一次努力都值得大家起立鼓掌。

作為中國的電影人而言“戳痛點”是一門學問,輕了不痛不癢起不到作用;跟風也不行,畢竟你老是戳人痛處一般人都會跟你急。

蹭熱點和戳痛點只是電影的外圍元素之一,電影的內在品質是最主要的,藝術性還有娛樂性才是電影的精神。而《我不是藥神》在各個維度都做得很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