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裡手持雙槍射擊的人,是不是耍帥呢?有沒有實戰意義呢?

jinye1


別亂說!電影裡使用雙槍的人都是有原形的!抗戰時期我軍敵後英雄使用雙槍的非常多!圖片上李向陽使用的就是“雙盒子炮”,一支用於50米遠距離射擊,而另一隻則是近距離5米內殲敵。仔細的觀察這張電影劇照會發現,李向陽右手這隻“盒子炮”沒有準星。

那麼,李向陽為何會使用沒有準星的槍?這其實與當時我抗日軍民手裡的武器缺乏有關!

“毛瑟戰鬥手槍”在它的原產國德國並不受歡迎,主要是它與衝鋒槍相比各方面都處於劣勢…但是它1920年代來到我國後,由於是相對的短小精悍,並且是自動武器火力壓制性能比較好,深受各級武裝的喜愛…也正是它在我國有突出的使用價值,有條件的一些地方都開始對其進行仿製,大量的仿品除了軍隊使用外,也大量的流向民間。
右手那支槍確實是將準星磨平了,感謝老一輩電影人的認真求實,讓我們看到了最貼近真實的場景。


但是抗戰爆發後它即便是有相當的仿製量,相對於大多數的抗戰武裝來說仍然是數量缺乏…到敵後武工隊、游擊隊…這一級武裝,手裡數量就更少了!游擊隊得到武器裝備是不容易的事情,有“盒子炮”就會倍加珍惜,李向陽的這隻槍可能是用的時間很久了,裡面的膛線已經被磨平…即便是這樣游擊隊也不肯將它丟棄繼續使用。

毛瑟手槍使用7.63㎜子彈,發射藥量也較多,雖然膛線已經有缺損,但是在5~10米的距離仍然具備強大的殺傷威力!它平時插在腰帶上面,把準星磨掉是怕迅速拔槍的時候勾掛腰帶影響拔出的速度,要知道5~10米突然出現的敵人如果不迅速的開槍將他擊斃,傷亡的就會是自己!所以,為了更快速拔槍就必須將準星勾掛這個隱患消除!



毛瑟手槍槍管沒有外套筒,槍管指向性很好,基本上沒有準星在5~10米內的距離也會一槍制敵!

長期的戰鬥生涯,使得我軍資深游擊隊員都練就了一身的膽量和高超的戰術技能!同時使用兩隻“盒子炮”打擊日偽戰鬥英雄大有人在!
《地道戰》這個橋段,這樣的距離如果不使用兩支槍很難在極短時間將兩名日寇擊斃!因為,即便是打死其中一個,另外一個就是沒時間拿槍反擊,也可能撲過去進行肉搏…出現這樣情況是很危險的!所以,練就雙槍技能是實際戰鬥所需要的!

我國老一輩電影工作者都是有過親身經歷的人,他們對於電影的道具都進行過實地考證,也會根據這些英雄的原形進行精準的人物刻畫…電影裡的“雙槍英雄”確實存在!


皇家橡樹1972


看了一些回帖,沒看到哪位真正玩過槍的,都上了國產神劇(好萊塢也有)的當,以為手槍真的有那麼厲害。

美國的統計資料顯示,戰鬥用的手槍射擊罪犯(顯然是警察資料)的準確性差的可憐,0-6英尺(1 英尺 = 30.48 公分)沒有命中的比例高達57%,6-21英尺更慘,未命中比例更高達77%, 4發能射中1發算是高手了。

21英尺僅僅是6公尺多一點而已,尚且如此。50公尺,100公尺,能擊中目標,也只有電影和幻想裡面有了。

至於換彈夾,不明白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是件不得了的大事。我換彈夾只不過需要1秒左右,動作很簡單:

1)右手按分離彈夾按鈕,彈夾會自動掉下去。

2)同時,左手抽出另一個彈夾,順手塞到彈夾槽裡面。

3)左手再順手上去拉槍機,上膛。恰,恰兩聲,已經完成了。

常練的人不需要一秒,比瞄準一次的時間還短,對戰鬥有什麼影響?

我也用雙槍,但是手上只有一把比較大的,另一把比較小的藏在身上備用,以防萬一主要槍械臨時故障。

大口徑手槍加上裝滿的彈夾後相當重,腦子進水的才拿兩把,反而降低使用效率。

只有一種情形我會考慮拿兩把,陣地被突破,進入肉搏戰,敵人蜂擁而上,自己多半要陣亡了,我會拿兩把,殺幾個算幾個,敵人幾乎近身了,就拉手榴彈。

我當過軍人,有手槍執照,家裡有幾把槍,步槍,散彈槍,卡賓槍,手槍都有,都是真槍,口徑從點22到點45都有,散彈槍口徑是 12 gauge , 最大那種。


mimidustie


這問題問的真幼稚,看幾個回答的更是搞笑。確定不是來逗樂兒的?打仗是事關生死的問題,拍電影當然可以耍酷,到了戰場上哪有你耍酷的機會?分分鐘就要了你的命!使用雙槍那明擺著就是比使用單槍多一份保命的需要,就是多一份生存的機會。駁殼槍20響,20發子彈打完還得換,如果再有一把槍20響就等於上膛子彈有40發了,就省得你冒著生命危險去換彈匣,你可以連續打擊敵人保護自己,可以再找時間找機會從容的換彈匣。那個時候人多槍少,手槍更是不容易得到。一般人只能弄到一把手槍,有本事的人才能弄到兩把手槍,往往那是拿命換來的。


李渝泉1


影視作品雖說源自生活,是對現實生活的提煉和豐富,但難免會考慮到視覺效果,以及作品的上座率和影響力,由此會進行適當的誇張,當然允許誇張,誇張畢竟是一種藝術手法,但藝術不是生活的真實寫照,與現實有相當大的距離,有鑑於此,對影視作品中的手持雙槍射擊的人,就當是耍酷玩帥吧,在實戰中確實值得商榷和探討。

國內影視作品中,出現雙手持槍射擊的人,大都反映在抗戰題材中,男主不僅高大威猛,而且槍法精準,手中不是10發彈倉供彈的毛瑟C-96軍用手槍(民間稱駁殼槍、木殼槍等),就是20發彈匣供彈的毛瑟C-96改進型軍用手槍(民間稱20響、盒子炮等)。

這是一把德國造槍械,由於重量大,不被本國軍界看好,反而在中國大行其道,對於缺乏衝鋒槍等自動武器的中國軍隊來說,成了手中非常重要的一把槍械,將其木殼槍盒與槍柄相連接,可以實施抵肩射擊,此時有效射程高達100餘米,特別是其中20發彈匣供彈的,事實上此種狀態下射擊,就是一把小型衝鋒槍,火力非常強大。

但毛瑟C-96軍用手槍除了槍身比較沉,特別是壓滿彈倉或滿彈匣狀態下,還有射擊時後坐力非常大的缺陷,這也是當初毛瑟公司要配能實施抵肩射擊木殼槍盒的原因,就是為了緩解後坐力,且提高射擊精度。

據打過此槍,現已謝世的長輩告知,駁殼槍有效打擊距離50米左右,抵肩射擊時可超過100米以上,當年金蕭支隊堅持敵後抗戰的武工隊人手一把,再配一支漢陽造或繳獲日偽軍的三八式步槍,是非常牛哄哄的裝備,新四軍正規部隊都沒有那麼好的配置。

據那位長輩說駁殼槍死沉的,不太好使,經常打不準,至於什麼情況下打不準,那位長輩也沒說,作為軍迷的個人還真沒使用過駁殼槍,但對於54式手槍卻非常熟悉,以前單位經常組織基幹民兵打靶,個人也隨朋友去過駐杭某部打靶,一般25米靶位,8發子彈,許多人立姿射擊,一發子彈都不上靶,即便訓練有素的人,也不一定能保證槍槍上靶,手槍難打即便在軍隊內都是知道的。

和平年代,叫你使勁瞄準了,都打不上靶位,更何況是真實的戰場上,可以肯定的是,影視作品中,手持雙槍,彈無虛發,一槍打死一個鬼子的鏡頭,殺了我的頭都不信,這絕非真實戰場的寫照,而是編導的藝術加工,八百里外,都能一槍爆了小鬼子的頭,抗戰居然要打十四年,真的感覺太累了。

綜上,在實戰中,雙手持槍射擊,是不多見的,可以說非常罕見,手槍本身只是自衛武器,缺乏有效的打擊距離,超過一定的距離,即便擊中了,殺傷力也存疑,一般基層軍官,上戰場時,都喜歡配一把自動步槍或衝鋒槍,絕少有人願意拿把手槍打人的,一般手槍也很難打中活動目標,死目標對準靶子都打不上,更何況是活動的真實的人了。



國平軍史


過去山西應州城內駐紮著三百餘被國民黨收編的土匪(可用不服管),號稱雙槍隊(長槍,大煙槍),匪首喬日成,他有一妾,綽號爛風匣,騎烈馬不備鞍,使雙槍不瞄準,一打一個準。小鬼子攻應州吃了她的大虧。久攻不下,小日本花重金(包括武器彈藥)收遍了他們。抗戰勝利後,解放軍攻進應州城,所有土匪被殲滅,只跑了爛風匣一人,解放軍三十餘人追擊,被爛風匣雙槍打死打傷二十多個,此匪婆騎烈馬逃走,不知所終


1135509661免了


電影裡雙手各持一把手槍的鏡頭確實帥,現實生活中使用雙槍同時射擊,準確度會非常低的。本人在25年前曾經使用“54式手槍”在靶場對準固定目標,連續槍擊目標5發子彈,其中二發子彈竟然沒有擊中“靶標”,三發子彈擊中“靶標”。54式手槍的“後坐力”非常大,個人認為解放戰爭和抗日戰爭時使用的“駁殼槍”應該“後坐力”更大,雙手各持一把“駁殼槍”射擊時準確度會更差,電視電影屏幕上的雙槍射擊敵人的鏡頭,確實有這方面的實例,如歌頌敵後抗日電影的“雙槍李向陽”(注:1974年的老電影《平原游擊隊》李向陽的扮演者郭振清老師,是老一代革命藝術家,曾經主演過《平原游擊隊》、《英雄兒女》、《英雄司機》等角色,現在我還記得“平原劇”的一句經典臺詞是:“李向陽李向陽飛簷走壁,游擊隊游擊隊專打游擊”),還有解放戰爭時的“雙槍老太婆”等。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上個世紀60-70年代末拍攝的電影,非常真實,觀賞性非常高。我還記得那時的電影一旦出現“革命的曙光”,“正義戰勝邪惡的鏡頭時”,下面的觀眾都會拍手稱快,有些人還激動的“熱淚盈眶”,不像現在的抗日神劇:年輕的女子進監獄“探望”她的丈夫,從褲襠裡掏出一顆手榴彈(觀眾質疑手榴彈如何掛在褲襠裡)、一個人騎著現代的摩托車,一隻手駕駛車輛,一隻手機槍“掃射”幾十個日本鬼子,還有一個更可氣的抗日神劇,一個年輕的女子被十幾個鬼子“侮辱”,侮辱之前她還沒有“那麼大的勁”,侮辱之後,彷彿給她注射了一劑嗎啡,不知道她什麼時候穿上了衣服和背上了一筐弓箭,只見她一弓搭三支箭,每一弓的三支箭都分別射到三名鬼子的脖子上,一會功夫即“射死了十幾個鬼子”,理論上講,一弓一箭射向十幾米開外的“移動目標”,都不大可能射中,更何況她是在“氣頭上”?難道說十幾個日本鬼子拿的三八大蓋是燒火棍?起碼導演應該按照客觀事實去拍攝影視劇,不能低估了觀眾的智商。個人認為,能有效短距離精準射擊敵人的還是單支含瞄準星的手槍。可能大家對二戰歷史有所瞭解時,會發現一種奇怪的現象,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國戰場上經常發生敵我雙方“近距離”拼刺刀的場景,這同中國當時單兵作戰配備的“武器有關”,中國軍隊單兵配置的武器大部分都是“漢陽造”的步槍,打一發子彈,需要“拉一下槍栓”退出槍殼,再往裡放一顆子彈。美國大兵二戰時使用的都是“自動連發”半自動和全自動步槍,蘇聯紅軍使用的是“衝鋒槍”。1936年和1939年,日本關東軍的二次“北進”,試圖侵佔外蒙古的諾門坎,那時日本關東軍在東北的“東吳縣城”屯兵10萬日軍,日本軍官對當時屯兵東吳戲稱:小小的哈爾濱,大大的東吳。足見日本關東軍“北進”,侵略前蘇聯的決心。蘇聯紅軍在朱可夫的統帥下,給日本關東軍予以“沉重的打擊”,二次“諾門坎戰役”,日本關東軍共死亡6萬餘人,從此以後,日本再也不敢招惹染指蘇聯,又“野心勃勃”的揮軍南下,侵佔菲律賓、泰國、中國香港、越南、緬甸(注:日軍唯獨不敢入侵澳門,原因是澳門原來是葡萄牙的殖民地,葡萄牙與巴西是協約國,葡萄牙政府照會日本政府,膽敢侵佔澳門,巴西政府將趕走在巴西的近百萬“日籍移民”),同時還染指澳大利亞和印度,這嚴重影響了美國在“東南亞”的切身利益。隨著日本偷襲珍珠港,幾乎達到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地步,這徹底激怒了美國,美國第二天就宣佈對日開戰。隨著半年後美國與日本中途島“決戰”的結束,美軍徹底掌握了制空權和制海權。美國軍方在二戰中後期,更是根據“戰場的戰鬥需要”,為每個美軍配備了自動步槍的同時,還為每個士兵配備了一把“手槍”,這樣做的好處時,同日本鬼子遠距離作戰時,使用“湯姆遜”重機槍和“自動步槍”,同日本鬼子近距離作戰時,使用手槍點射擊殺。根據以上戰場實戰的經驗,在二戰中後期,在太平洋戰場上基本上看不到美軍同日本鬼子拼刺刀的“場景”。據史料記載,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鬼子侵佔中國的14年間,在中國戰場上,共被中國軍隊擊斃46萬餘人,傷殘46萬餘人。在太平洋戰場上和菲律賓戰場上,美軍共擊斃日本鬼子陸軍1140429人,擊斃日本海軍414879人,以及二戰中後期美軍對日本本土的轟炸,包括汽油彈和集束炸彈對日本各大城市的不間斷轟炸,以及後來二顆原子彈對廣島和長崎的“核”轟炸,徹底摧毀了日本軍國主義“構建大東亞共榮圈”的夢想,共造成“本土”日軍和平民60餘萬人的死亡。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僅僅在太平洋戰場和菲律賓戰場,共死亡12萬餘人,傷殘31萬餘人。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美國軍隊的參戰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滅亡。美國同時也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大發戰爭橫財,一躍而成為世界頭號軍事強國。河南省開封市維特拉車友武大師 2019年2月8日 22:56











河南省開封市武大師


雙槍不是誰都能用得好的,使用雙槍需要刻苦訓練。

雙槍的優勢:近距離接戰,雙槍可以保正火力壓制,而且可以避免出現一支槍卡殼的危險窘境。

抗戰時期,八路軍敵後武工隊、偵察員都有配雙槍的習慣,一支是正常作戰使用,一支會挫掉準星,方便化妝偵察遇到突發狀況能快速拔槍。只要距離不是幾步就被敵人近前,即便身負雙槍,也會選擇單槍射擊,保證命中。

神劇中,手持雙槍做大風車掃射撂倒一片,肯定是胡扯。


真誠地看著你


手持雙槍射擊在理論上並不可取,特別是手槍本來彈匣儲彈就有限,失去準頭的射擊有意義嗎?影視作品上的雙槍射擊鏡頭,主要是為了好看,為了渲染,當然歷史上確實有雙槍人物的出現,但是,這是要有一定條件的,雙槍在近距離槍戰中主要是為了有效壓制敵人,如果距離過遠就構不成對敵的威脅,因此雙槍的使用一定是近身的。第二使用的槍械是有說頭的,手槍肯定不合適,目前看只有德國造的長苗駁殼槍是最佳選擇,雖然這種槍西方軍人並不認可,因為這種槍的彈道是越打越低,基本上是往下走的,可是這種槍對中國人卻很適合,影視作品中可能大家已經看見,很多鏡頭這種槍都是端著橫著打的,這樣就彌補了彈道向下的缺陷。同時這種槍是可以連發的,就是俗稱的快慢機,因此在近距離格鬥中作為壓制火力還是有一點效果的。可是這種槍射擊距離非常有限,穿透能力也非常差,現在早就淘汰了,因此持雙槍戰鬥的只能是個別的情況。現在在很多影視作品中對槍械的使用是有很多誤區的,比如在很多反映伏擊戰中的場景,指揮員在用手槍射擊,而且是一槍一個,甚至打鋼盔都可以,實際這麼遠的距離手槍根本是夠不著的,而且打鋼盔就更不用想,這個在真實戰場上是絕不會出現的,還有的鏡頭甚至有人物手持兩支衝鋒槍在射擊,這更是絕無可能的,首先衝鋒槍的彈道也是有向下的特點,它的後坐力還是非常大的,因此一隻手根本控制不了這種槍的,如果是連發,那麼槍彈基本是上天了,而且對自己也是極為危險的,因為搞不好子彈會傷到自己的,當過兵的可能都知道,衝鋒槍在衝鋒狀態是有硬性要求的,左手是要以四十五度角死死的壓住槍械的上部,控制衝鋒槍的上跳,同時槍托也要抵實自己的腰部,用以抵消後坐力,這樣的射擊才可能對目標構成威脅。因此槍械使用條令是不容許同時使用雙槍的,這不光是槍械的使用效率,也是在戰場上保護自己,打擊敵人的基本要求。


司馬釗


抗戰時期使用雙槍的人不僅真實存在,而且還不在少數,也是有史料所記載的,並非杜撰。跟神劇雷劇裡所描繪的截然不同。就比如長篇小說燕山抗日基幹隊一書裡所表述的主人劉繼抗就是一使用雙槍的抗日英雄。他不但使用雙槍,而且百發百中,多次孤身一人入虎穴炸燬鬼子碉堡,剷除罪惡累累的漢奸,包括他的親姐夫。他的英勇和無畏,不但令漢奸偽軍聞風喪膽,就是日本鬼子也懼怕他。據不完全統計,僅抗戰時期,他殺死的鬼子和偽軍以及漢奸一百多。後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屢立戰功。在燕山一帶家喻戶曉。


用戶72869794263


這個提問很沒有知識,抗戰時期的人們槍法準的不多,因為沒有那個條件訓練槍法,影視上看到打雙槍的人物不少,說明符合中國國情,一個帶雙槍的人相當於一挺機槍的的火力壓制了,換句話說,打出去不是百發百中,但是對方如果沒有機槍配備就吃大虧了,因為雙槍最大作用就是火力壓制,讓對方不敢抬頭。槍戰是很危險的,你以為個個人都敢雙方站好,面對面幹呢,有誰不怕死?都趴下開槍的嘛!槍一響就趴下,這才是真正的槍戰模式!所以打雙槍的就佔先機,誰也不敢抬起頭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