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江小白:人氣這麼火,爲什麼銷量遠遠不及老村長?

被誤解的江小白:人氣這麼火,為什麼銷量遠遠不及老村長?

◎ 文|劉春雄 鄭州大學副教授、《銷售與市場》雜誌社高級研究員、《農資與市場》雜誌社首席專家

圍繞江小白的爭議,從來就沒斷過。

剛做重慶時,有人說它不可能成功;

重慶成功了,有人說它走不出重慶;

成都成功了,有人說它走不出西南;

走向全國了,有人擔心它做不長;

走向全國有幾年了,有的說:江小白這麼火,為什麼銷量遠遠不及老村長?

01.

自江小白成名以來,【江粉】和【江黑】一直存在。這似乎是互聯網崛起企業的共性,充滿爭議。

最近,【江粉】在抖音上狂歡,【江黑】在公眾號聚集,交織在一起,很熱鬧。

【江粉】從微博玩到公眾號,最近又玩到抖音上,越玩越熱鬧。江小白【混飲】不發個抖音,似乎就不完美。

【江黑】有兩類,一是誤解;二是歪解。

比如,《江小白這麼火,為什麼銷量遠遠不如老村長?》就是誤解。作者老苗是本人朋友,以 “撕營銷” 見長,很見功力。

老村長是中國銷量最大的白酒,不要說江小白,老村長還是茅臺銷量的數十倍呢。作為光瓶酒有史以來全國覆蓋率最高,深度分銷做得最紮實的品牌之一,老村長享受著 “金字塔底的財富” 。單說銷量,以後將無出其右者。

再比如,《評江小白式營銷:扎心的文案與糟糕的產品》,就屬於歪解,解讀沒在道上。歪解的不是江小白,而是憑藉新營銷崛起的這一類企業。作者沒看懂,就用傳統思維歪解新營銷。有一種很強的認知成見:好營銷的企業產品不好,好產品的企業不用做營銷。其實這兩個維度的認知都是很侷限的。

02.

江小白是典型的 “目標精準” 的產品,瞄準的不是所有喝酒人,是個小眾品牌,不是大眾白酒。

甚至瞄準的不是全部 90 後,而是 90 後中的 “四小場景” :小聚、小飲、小時刻、小心情。

這部分人,不是傳統的白酒消費者。記得 5 年前,曾經有人預言 “90後不喝白酒” ,那是因為他們不習慣傳統白酒:一是不習慣白酒的品類形象老化,是個時尚問題。在年輕人心裡,白酒是不時髦的甚至粗俗的,喝法不時尚,喝的人不時尚,喝的場景不時尚,無法滿足自己標榜個性、品位的需求;二是不習慣味道,是個口味問題。大多數人都是迫於社交、商務應酬等某種功利需要而喝白酒,因此對白酒帶來的審美的愉悅感是比較麻木的。提到白酒,便會與 “辣、衝、烈” 等刺激、凌厲的感受劃等號,白酒的重口味將年輕人拒之門外。

【90TV】《消費者去那兒》有一個調查,90 後 “從不喝酒” 佔 21% ,“喝啤酒” 佔 64% ,“喝白酒” 佔 5% 。

有人開玩笑說,江小白 “搶了啤酒的生意” ,造成啤酒銷量下滑。

當然,這批江小白的消費者,隨著年齡的增長,可能會迴歸傳統白酒。這很正常啊。

現在白酒的消費主力是 “60後的品味,70後的酒量” ,這批人已經習慣了傳統白酒。

江小白成名了,一批 60 後、70 後白酒消費者,甚至平時喝茅臺、五糧液的人,偶爾喝一次江小白,不習慣,也很正常,但沒有必要否定江小白。

記得江小白創始人陶石泉在一個群裡講,我只關心江小白的目標消費者對產品的評價,只要他們不離不棄,不在乎其他非目標人群的判斷。

現在已經進入了 “小眾時代” ,沒有必要以大眾的標準要求所有產品。

03.

“為什麼習慣了傳統白酒的人,喝不慣江小白?” 就這個問題,我還真請教過一些專家,也問過陶石泉。

我的結論大致是兩個原因:一是剛接觸白酒的人,喝不慣傳統白酒的複雜口味,所以江小白對口感的要求是 “簡單、純粹” ,40 度的清香型高粱酒,是輕口味白酒,走了傳統白酒不同的口感路線,這是江小白有意為之;二是江小白的口感走的是國際烈酒的路線,如琴酒、威士忌、 白蘭地、伏特加、朗姆酒、龍舌蘭酒。

我對比了一下,還真是如此。如果有人不信,可以試試。

與陶石泉接觸,兩種情懷流露無遺。一是對產品的情懷;二是對國際化的情懷。

被誤解的江小白:人氣這麼火,為什麼銷量遠遠不及老村長?

“只要能夠提升 20% 的品質,就敢於投入 100% 的代價。” 說這句話的時候,江小白遠遠沒有這麼火。凡是到江小白工廠參觀過的人,都不會有這方面的質疑。在硬件、原料、技術力量的投入,江小白絕對是重資產的。

被誤解的江小白:人氣這麼火,為什麼銷量遠遠不及老村長?

中國白酒國際化,江小白做了很大努力。中國的崛起決定了現在是白酒國際化的最佳時機。所以,江小白設立國際貿易部,在很正規的國際烈酒評比上多次獲得金獎,也算是為中國酒爭得了一份榮譽,2017 年出口了 20 多個國家出口量也不小。不過好像沒怎麼傳播。

江小白在國內獲得部分消費者的認同,在國際上努力與烈酒接軌,這樣的努力,應該點贊。

04.

千禧年前後,水井坊和國窖算是新創的品牌。2010 年之後,白酒沒有一個新品牌脫穎而出,江小白是例外。

正因為它是例外,我特別關注。

2014 年,江小白規模很小,只侷限於重慶市場時,就引起了我的關注,並且到重慶深度拜訪,試圖搞清江小白的邏輯。

2016 年,不少企業專門請我去講江小白。原來有疑問的,後來都沒有了。

弄透江小白,一定要抓住兩個關鍵點:一是小眾產品;二是基於互聯網的新營銷。

過去,曾經出現過不少上百億、數十億的大單品。在大眾消費時代,這很正常。

每推出一個新產品,在一個價格帶內,我們都希望有更多的消費者能接受。事實上,有時候還真能做到。

2013 年後,這種現象基本不存在了。產品進入了 “小眾時代” 。“小眾時代” 就是 “滿足少數人的特殊需求” ,潛臺詞就是 “對多數人共性需求置之不理” 。

2016 年,統一集團提出 “10 億產品矩陣” ,至今理解的不多。“10億”,就是未來的超級大單品,不要期望再出現 “100億” 的超級大單品了,10 億就夠了。

因為江小白是小眾產品,所以,拿它跟老村長的光瓶酒大單品比銷量,不公平。

因為是 90 後 “四小場景” 的小眾產品,所以,拿它跟大眾白酒比口感也不公平。

江小白做了這麼多年,至少在重慶已經六七年了,消費者還有那麼多,說明在一個小眾市場被認可了。至於跨界的消費是否認可,60 後、70 後的評價如何,已經超出 “小眾” 邏輯了。

05.

這裡特別要說說小眾營銷的邏輯。因為現在已經進入了小眾時代,但營銷人腦子裡充滿了大眾思維。

小眾邏輯,就是成為 “少數人的第一選擇” ,絕不成為 “多數人的第二選擇、第三選擇” 。

正如戀愛過程中,無論男女都不願成為 “備胎” 。“備胎” 就是第二選擇、第三選擇。

小眾邏輯,就要關注小眾的特殊需求,甚至偏執化需求。實際上,90 後就是敢於否定前輩的大眾需求的一代消費者,也是讓眾多廠商搞不懂的消費者。

吳聲在《超級IP》中特別強調,IP 崛起於小眾 “亞文化”,只有小眾才有尋求 “組織歸屬感” 的動力,只有小眾才有傳播勢能,而互聯網恰恰給 “小眾聚集” 提供了技術平臺。這也是江小白的文案能夠高效傳播,而那些模仿者卻做不到的原因。

被誤解的江小白:人氣這麼火,為什麼銷量遠遠不及老村長?

互聯網的一個好處就是:哪怕你只是小眾,也能站在舞臺的中央。所以,很多小眾產品的影響力超越了它們的銷量,這將是未來的常態。

江小白這麼火,為什麼銷量遠遠不如老村長。這就是上述常態的反映。

我甚至有過預言:過去無小眾,所謂的小眾不過是 “銷量較小的大眾” ;未來無大眾,所謂的大眾 “不過是跨界流行的小眾” 。

06.

江小白文案是做得不錯,但要說江小白僅僅是靠文案成功的,把成功簡單歸因,我不同意。

2012 年,江小白麵世時,公眾號還不火。江小白最初是玩微博的,那時沒公眾號文案。

2014 年 10 月,江小白還不是廣為人知,只在做重慶市場時,我就去找陶石泉。那時,江小白的文案也不算火。

真正文案大火是在 2017 年。這個時候,它已經走向了全國。

如果真是靠文案火的,真不知道前幾年的銷量是怎麼來的。

2014 年,我反覆追問陶石泉很多營銷細節,發現江小白做的營銷工作,超出很多人想象。

江小白的 “深度分銷” 比誰都做得好,至今仍然鮮有人可比。江小白超千人的營銷隊伍,難道都在寫文案?有人打著江小白的旗幟,說江小白就是個 “廣告公司” ,陶石泉特別不認可。

江小白的終端推廣比誰都做得紮實。把推廣做得有傳播價值,這是江小白的首創,也是我告誡很多企業要向江小白學習的。

江小白的場景氛圍比誰都做得好,也是最敢在場景上花錢的。那些營銷隊伍超萬人的公司,不一定能做到江小白的效果。

07.

現在是處於 “大拐點” 的時候,出現了一批我們看不懂的成功者。

對待看不懂的心態,決定了我們的未來。

簡單肯定它?

簡單否定它?

還是持續觀察,甚至親自請教,發現成功的規律?

剖析自己。2012 年的時候,我在心理上抗拒過。

2014 年,我就發現,抗拒,其實是在抗拒未來,與自己過不去。

也正是在 2014 年,我到江小白向陶石泉請教。

為什麼要當面請教?因為媒體傳播的,通常有傳奇色彩。越是傳奇,越容易誤導。

實際上,這幾年不僅僅請教過陶石泉,也請教過不少我看不懂的成功者。在此基礎上,我漸漸能看懂不同以往的成功了。

對於媒體上的質疑,我記憶中,江小白沒有反駁過,反正一直就是在質疑中成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