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遠:「一減四增」調結構 產業發展促增收

編者按:2018年以來,鎮遠全縣農業各項工作按照“五步工作法”要求,採取“因地制宜、長短結合、示範引導、穩妥推進”的工作部署,牢牢把握農業產業革命“八要素”,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打贏“四場硬仗”,確保實現“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為目標,通過實施產業扶貧“春風行動”,著力優化產業結構和著力推進產業扶貧,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镇远:“一减四增”调结构 产业发展促增收

鎮遠縣舞陽鎮魏家屯村生薑種植基地 (楊通航 攝)

魏家屯村新風景

7月盛夏,驕陽當空、林木蒼翠,鎮遠縣氵舞陽鎮魏家屯村的村民頂著烈日,又開始了一天的勞作。生薑地裡,十幾個村民有說有笑地拿著噴霧器向地裡的雜草噴去。在幹活的村民中,63歲的貧困戶李國凡最認真。“我在這裡幹活十多天了,一天能掙100元錢。家裡有兩個病人,掙來的錢可以補貼家用,感謝黨和政府。”話剛說完,李國凡老人快步走向同伴,繼續除起了草。站在旁邊的李萬軍則囑咐道:“大家要噴均勻才有效果嘞!”正在勞作的村民連聲“哦、哦”,做得比之前更認真了。

镇远:“一减四增”调结构 产业发展促增收

村民正在為生薑除草 (楊通航 攝)

李萬軍是魏家屯人,他是村裡合作社請的管理員。這個連續種了六年烤煙的老菸農,在今年初響應政府“一減四增”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的號召,將原本種植烤煙和玉米的土地全部拿來種了生薑。“我自己有十畝地,加上租的二十畝,現在都成了生薑地。”談及原因,李萬軍算了一筆賬,“你想嘛,一畝烤煙可以有三千元的收入,同樣是土地,種上生薑就大不一樣,畝產在6000~10000斤。算個平均畝產8000斤好了,即使以1元錢的價格賣出,收入也會翻好幾倍。比起種傳統的水稻、玉米等農作物,那更是划算很多。”言語中,透露出的是李萬軍對種植生薑的堅定。他說,村裡今年種了500畝生薑,可帶動農戶50餘戶,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再過幾個月就可以收穫了。屆時,合作社將通知聯繫好的商家前來收購。“今年肯定是個大豐收!”李萬軍欣喜地補充道。

镇远:“一减四增”调结构 产业发展促增收

工人正嫻熟地為獼猴桃升架子 (楊通航 攝)

來到魏家屯村的獼猴桃種植基地,四五個工人正嫻熟地在地裡升架子,獼猴桃藤蔓已經長到齊人高。“我們前幾年也是在施秉縣給一些農戶的獼猴桃升架子。獼猴桃營養豐富,消費者很喜歡,那些農戶也都賺了很多錢。”來自湖南懷化的吳繼洪講起了他的親身經歷,他說他很看好鎮遠的抱團發展模式,不管是獼猴桃的產量還是收益,一定會好很多。

镇远:“一减四增”调结构 产业发展促增收

吳繼洪正在對獼猴桃藤蔓進行固定 (楊通航 攝)

“我們村種植的是紅心獼猴桃品種,目前有500畝,在管理人員的精心培育下,現在植株健康,再過幾天,架子就全部升好了。”魏家屯村委會主任李國鋒說。

在李主任的帶領下,經過很長的路程,我們來到了藏在深山裡的鎮遠縣林下經濟天麻種植基地。清幽的山林下,埋了很多沒有長草的土窩窩。為了給筆者一行展示天麻種植成果,李主任特地挑了一窩進行開挖。不到3分鐘,一顆拇指大小的天麻便呈現在我們面前。“這是去年底栽種的,如果管理得好,一根天麻長到半斤以上不成問題。”李主任說,魏家屯村可供栽種天麻的林地好幾千畝,今年是幾個村幹聯合先試種200畝,如果成功,以後將大面積栽種。欣喜的是,他們已經跟鎮遠一家專業種植天麻的公司達成合作,以後只要村民加入栽種行列,公司就會提供技術指導和收購,讓村民尤其是貧困戶不用擔心產品的銷路問題。“從目前來看,我們的試種是成功的,很多原本觀望的村民已經對種植天麻表示出了濃厚的興趣。”李主任說,和其他鄉鎮一樣,現在魏家屯村有四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的建立,創新了組織形式,對做好產銷對接大有裨益。李主任說:“讓群眾改種某些經濟作物,他們會覺得有風險。有了合作社後,因為集體的智慧,合作社在產業選擇上勢必更專業、更以市場為導向,這就降低了很多風險。”

镇远:“一减四增”调结构 产业发展促增收

魏家屯村的天麻已經長到拇指般大小 (楊通航 攝)

群眾觀念新變化

不過,魏家屯村產業發展得風生水起的背後,也發生了一些“小插曲”。2017年初,幾個村幹合計要在村裡發展產業時,遇到了一些阻力,一些村乾和農戶並沒有理解。

該村大水溝組彭清友就是個例子。彭清友家有四十多畝的林地,很適合種植天麻。但當村幹邀請他發展時,他無故持反對意見。當看到村上的一些農戶被請去做工後,他也加入了務工的行列。“一天有100元錢的收入,多好!”彭清友高興地說,“現在我們村的天麻發展得好,下一年,我一定配合村裡,把土地流轉過來種天麻。”通過親眼見聞、親身實踐,彭清友放棄了他“固執”的想法。

即使幹了多年工作的老支書魏德順,也一時沒將觀念轉變過來。“我們村主要發展烤煙的,說要轉向其他產業,怕失敗。”魏德順談起當時的“牴觸”,還有些不好意思。好在幾個村乾沒有放棄,在幾次村幹會上,通過擺事實、講市場,你一言我一語,終於把魏老支書給說通。後來,他跟著其他5個村幹一起,入股3萬元錢到村裡的合作社,希望通過合作社發展產業,給老百姓做示範。“魏老支書是‘慢熱型’,我們說服他,取得他的理解花了3個月時間。在被說通後,他多次囑咐我們一定要盯準市場,千萬別失敗了。現在看到產業發展得好,老支書很欣慰。”李國鋒主任說。

像這樣因為發展產業遇到阻力的事情,在農村是存在著的。面對此種情況,鎮遠全縣上下加強宣傳,通過新聞媒介傳播、召開院壩會、村組會議、幫扶幹部走訪入戶宣傳等形式,有效化解了群眾的疑慮,激發了群眾的內生動力,使“要我發展”逐漸轉變成“我要發展”。

“一減四增”產業結構調整的實施,讓農民的思想和發展模式有了質的轉變,不再停留在水稻、玉米、烤煙等傳統農業的種植,而是將目光鎖定在了天麻、生薑、精品水果等附加效益更好的經濟作物上。在這個擁有1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310人,行政區域面積29.5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達3581畝的魏家屯村,現在就發展了紅心獼猴桃500畝、林下養雞年出欄4萬羽、天麻種植200畝、蔬菜200畝、生薑500畝、辣椒300畝、油茶200畝、烤煙1800畝、養牛100頭,帶動貧困戶104戶439人。產業的多樣化發展,為村民脫貧致富提供了堅強的保障。

镇远:“一减四增”调结构 产业发展促增收

鎮遠縣舞陽鎮魏家屯村 (楊通航 攝)

農村產業新發展

跟氵舞 陽鎮的魏家屯村一樣,鎮遠各地通過實施產業扶貧“春風行動”,著力優化產業結構、深入推進產業扶貧,取得了階段性成效。2018年以來,鎮遠完成調減籽粒玉米種植面積4.12萬畝,佔計劃任務的103%。蔬菜、茶葉、食用菌、中藥材、水果、花卉、花椒等產業在鎮遠遍地開花,農業產業扶貧成效顯著、產業結構調整“八要素”落實到位。在抓好農民培訓上,做到扶貧先扶志,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鎮遠以村為單位組建宣傳突擊隊,從各機關部門和鄉鎮抽調有豐富農村工作經驗的幹部,針對110個行政村組建110個宣講團,吃住在鄉村,製作工作手冊和宣講手冊,重點圍繞黨的十九大精神、扶貧政策、“一減四增”等開展宣講,讓十九大精神、扶貧政策、“一減四增”深入人心、家喻戶曉,激發了農民群眾的內生動力。截至目前,共召開院壩會等各類會議7000餘次,培訓農民10.9萬人次,精準扶貧戶5.9萬人次。採取課堂授課和現場教學相結合的方式,保證了針對性和實用性雙向統一,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創業一人、帶動一片、激勵一方”的目標。

下一步,鎮遠將加大對農業結構的調整,按照“15度以下坡耕地改種蔬菜、中藥材、花卉等經濟作物;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還林還草種植經濟林和生態林”的原則加大產業結構調整戰略革命性改革。同時,科學規劃200畝以上主要壩區產業佈局和配合好國土部門做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監測工作。

“ 一減四增”不僅減了玉米,轉變了農民的思想觀念,還讓農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正如魏家屯村李萬軍所說“我們對未來充滿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