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國家出手:洋節,再見!

「关注」国家出手:洋节,再见!

「关注」国家出手:洋节,再见!

洋節,再見!

新華社電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併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关注」国家出手:洋节,再见!

國家終於出手!黨員幹部,再也能糊里糊塗過這些西方的洋節

情人節、復活節、愚人節 、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等等。

文件要求: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這也是中國情人節“七夕”首次寫進中辦國辦文件。

黨員幹部為什麼不能過“洋節”?

平安夜、聖誕節等,這些帶有濃郁宗教色彩的西方節日,因其特殊的文化底蘊和異域風情,加之一些機構和個人的極力推介,越來越受到中國一些年輕人的追捧,商家也藉機造勢,營造氣氛,吸引消費者,這都可以理解,但一些黨員幹部也參與其中,糊里糊塗過洋節,這就是政治修養問題了。

一方面,這些影響大的洋節,基本上都有宗教背景,是宗教信仰的一部分,無神論者去過宗教性節日,這是信仰不堅定、思想不清醒的體現了。

共產黨員和黨的幹部要樹立科學世界觀,不信宗教、不信迷信、不信任何偽科學的東西,不能像一個普通的公民那樣自由地去信仰宗教。

另一方面,節日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每個民族都有其傳承的節日,這是民族凝聚力的維繫。 如果一個民族的群體熱衷於另一個民族的節日,這說明文化入侵已是極其嚴重了。黨員幹部如果認識不到這點,那就是喪失政治敏銳性,也失去了先進性。

吳王好劍客,百姓多創瘢;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人,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官員的言行具有強大的示範效應。如果黨員幹部數典忘祖,也去給洋節升溫助力,國何以堪?

你真的瞭解聖誕節麼?

聖誕節是基督教的一個重要的節日,紀念耶穌基督的誕生,聖誕節,是中國的恥辱節!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以軍事行動侵入中國的英、美、法、德、俄、日、奧、意的八國聯合軍隊。

除了日本外,其他七國都是信基督教的。

「关注」国家出手:洋节,再见!

八國聯軍每個部隊都會配備傳教士,西方基督教會把中英《南京條約》稱為在華傳教的"轉機", 基督教乘機而入。基督教在被侵略時期傳入中國的目的就是同化中國人的思想,以便於進行殖民地統治。基督教傳入中國的歷史上深深的印刻著“恥辱”兩個字。

聖誕節是基督徒的節日,也是中國人的傷疤,不適合中國人,勿忘國恥!

傳統節日路在何方?

不可否認,隨著國際化步伐的加快,“洋節風”在中國越吹越勁。根據一項對北大、清華、人大、北理、北外和對外經貿大學進行的調查顯示,92%的學生認為“洋節在我國勢必會越來越盛行”,且多數認為這是一種很普通的中西文化交融現象。

曾有過這樣一則報道:與西方情人節相比,中國傳統的情人節七夕節受到了冷落。以往西方情人節受到青睞的花店、西餐廳在七夕節這一天卻冷冷清清,雖然有的花店提前一週就開始促銷,打出了預訂鮮花的招牌,但少有人問津。

「关注」国家出手:洋节,再见!

為什麼我們樂意趕“洋節”的熱鬧?

又為什麼冷落了部分傳統節日?

傳統節日究竟路在何方?

「关注」国家出手:洋节,再见!

那些關於傳統節日的“煩惱”

「关注」国家出手:洋节,再见!

節假日短暫集中,太擠!

中國傳統節日的內涵中,最重要的便是家人的團聚,但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離開家鄉外出讀書就業。

這種情況便使“回家團聚”成為一種既需財力,又費體力,還在年輕人中不討好的事情。

除了購票費用的問題,回家高峰期的提前搶票、購買高價票等情況也讓人苦不堪言。甚至有人搶不到票,為了回家只能報旅行團。

「关注」国家出手:洋节,再见!

節日氛圍改變,失望!

貼吧用戶@spotjack:

過年的回憶也許永遠停留在那不再逆轉的童年,那裡有我們喜歡偷著吃的麥芽糖、翻角、炒米等等,然而如今取代他們的可能是一個又一個的工業化的食品。但是這些工業化的食品沒有我們小時候手工的過程自然就缺失了很多過年的氣氛。

老一輩拜年也是最積極的,然而僅限老一輩,新生代慢慢的覺得拜年也成為了一種累贅,大多更期待是待著家裡好好的睡,好好的玩。所以拜年的氣氛也淡了。

為什麼喜歡過洋節?

有些同學覺得雖然西方許多節日的立意很不錯,也是我們表達感情的一個很好的契機,但是中國的很多節日也同樣具有非常積極向上的內涵,並且更符合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某些價值觀。

為什麼現在洋節受熱捧而我們自己的節日卻受冷遇呢?這其中的原因還要考慮到到商業資本,看到其在節日的宣傳、氛圍的營造等方面起到的推動作用。

小政有話說

或許傳統節日有時讓你煩惱,但洋節的火熱現象背後必然隱藏著西方節日獨特的優勢。作為舶來品,洋節在中國的傳播範圍幾乎僅限於青年一代,這便意味著,父母那一代幾乎是不過這些節日的,所以不需要“回家”。

但請不要忘記:我們的祖先叫炎黃!

中國民族傳統文化是不可多得的財富。

中秋團聚溫暖了多少破碎的心靈?

除夕焰響驅散了多少陳舊的哀傷?

七夕的鵲橋響起了多少有情人的心聲?

中醫文化又救活了多少人的性命?

如此寶貴的財富,我們怎麼忍心將其拋棄?

「关注」国家出手:洋节,再见!

上元吃湯圓扭秧歌、端午插艾條掛香符賽龍舟、重陽登高望遠……這些美好的儀式都傳遞著我們民族濃郁的文化氣息。但由於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因素,節日的精神內涵被簡單的吃喝所代替、節日的熱鬧氛圍被勞民傷財的奔波所掩蓋,真正有意味的儀式卻被拋棄。

傳統節日離不開與時代的融合,因此,在合理吸收傳統習俗的基礎上,創新部分傳統節日的儀式是很重要的。這不僅需要抓住大眾的需求和興趣,更需要使其形式更加符合現代人的需要。

同時,應當利用新平臺、新渠道開展多元化的宣傳活動,在一種更包容、更開放的文化環境中真正光大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关注」国家出手:洋节,再见!

家人團聚,贊天地之化育,我感恩,過春節!

家人團聚,報四時之恩賜,我溫暖,過中秋節!

家人團聚,感先賢之聖德,我學習,過端午節!

家人團聚,念祖先之恩德,我思遠,過清明節!

家人團聚,孝親人之大恩,我感動,過重陽節!

拒絕洋節,從自己做起!

中國處於復興中華的偉大而艱難的歷史階段。在現代化成為世界浩浩蕩蕩的歷史潮流的條件下,保存我們民族的根本而又讓棵古老的參天大樹煥發生機,不可能依靠任何別的什麼人,而只能依靠我華夏民族自己,頂天立地,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忘我勞動,大公無私。

我華夏民族酷愛自由、獨立和富強,為了民族的解放、發展和強大,華夏民族的子孫後代從不缺少為之奉獻犧牲的好兒女。

我們要用我們的真誠、豁達、開放和革命之心與精神來表示我們的感激和振興中華民族的決心,與你共勉。

「关注」国家出手:洋节,再见!

關於我們

「关注」国家出手:洋节,再见!
「关注」国家出手:洋节,再见!

校 對:唐 敏

審 核:張鵬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