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器物簡史》連載——「蠶示三牢」雷文絹印話織錦

《中國器物簡史》連載——“蠶示三牢”雷文絹印話織錦

織布避體、禦寒避風,是紡織的起源,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出現了紡輪(用於將鬆散纖維擰成紡線)和腰機(用於織布)。夏朝紡織品以絲麻為主,發展至商朝種類有所增加,絹、紗、帛、羅、綺等絲織品種都已出現。在已發掘的墓葬中還常常出現絲帶、絲繩和覆蓋屍體的絲帛片等。

麻織品在商朝仍具有大眾性和廣泛性,故其數量並不遜於絲織品。河北省石家莊市藁(gǎo)城臺西商朝遺址和北京市平谷區劉家河商朝墓葬均有麻織品出土。

商朝毛織品出土較少,目前主要見於新疆哈密市五堡墓葬遺址,其毛織物有平紋組織(經線和緯線平行交織)和斜紋組織(經線和緯線呈一定角度交織)兩種,有的還用彩色經緯線織出彩色條紋,毛織技術已發展至一定水平。

《中國器物簡史》連載——“蠶示三牢”雷文絹印話織錦

商 黃地棕藍色條紋毛布

夏商時期,關於服飾形制的文字記載很少,只能從出土玉人中窺見一二,但玉人多為裝飾品或禮器,對當時服飾的展現比較片面,並不能完全顯示出服飾的等級差別。目前可以確定的是,商朝服飾已有等級之差,高級的織品、繡品供貴族享用,底層平民只能使用麻類織物。

《中國器物簡史》連載——“蠶示三牢”雷文絹印話織錦

商 咖啡色刺繡毛布褲 哈密市五堡墓葬出土

此外,貴族服飾色彩比較多樣,上衣多用赤、青、黃等色,下裳(cháng,古代遮蔽下體的衣裙)多用赭、綠色,衣領、袖子多有鑲邊,非常精美。商朝服飾種類至少已有十種,最為重要的一點是此時已出現蔽膝。蔽膝穿著於下裳之外,位於身體正前方,是商人對遠古先民用獸皮遮羞的紀念,提醒自己勿要忘本,並用在禮服之中。

《中國器物簡史》連載——“蠶示三牢”雷文絹印話織錦

商 玉人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器物示例:玉人,高7釐米,河南省安陽市婦好墓出土。玉人呈黃褐色,圓雕。跪坐,腰左側插一寬柄器。婦好墓同出玉、石人物雕像和人頭像等共十餘件。通過這些雕像可看出商人服飾一種為交領,窄口長袖,衣下緣至踝,腰束寬帶。另一種為後領較高,長袖窄口,衣下緣至臀部,衣上有云紋。蔽膝多為長條形,有的中腰較窄,有的上窄下寬,都繫於腹上,下緣垂至於膝。

紡織品方面,夏朝以絲麻為主,發展至商朝品種有所增加。此外,商朝毛織技術也比較發達。今人對於夏商服飾的認知並不多,目前可以確定的是,商朝服飾已有等級之差,高級的織品、繡品由貴族享用,底層平民只能用麻類織物,商朝服飾種類至少已有十餘種。

從出土實物來看,夏朝的製陶技術頗為發達,琢玉、制骨和銅鑄也有一定規模,但如今我們對夏朝器物仍知之甚少,還無法完全證實其輝煌成就。商朝,青銅器鑄造逐漸繁榮,原始瓷器與陶器並存,漆器和織物服飾也在穩步發展,存世器物數量較夏朝驟增。總體看來,夏商器物還未脫離質樸之氣,造型紋飾充滿獰厲威嚴之美。

連載中,敬請期待……

節選自中國民間藝術品收藏評估委員會編著出版《藝術品鑑定叢書-中國器物簡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