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女孩5年穿越戈壁百餘次,撿回600多顆隕石,價值千萬?

90後女孩5年穿越戈壁百餘次,撿回600多顆隕石,價值千萬?

什麼是隕石?什麼樣的隕石更值錢?在今天的主人公上場之前,小倩先來給大家科普一下關於隕石的“前世今生”。

什麼是隕石?

隕石(meteorite)也稱“隕星”,是地球以外脫離原有運行軌道的宇宙流星或塵碎塊飛快散落到地球或其它行星表面的未燃盡的石質、鐵質或是石鐵混合的物質。

隕石是如何形成的?

當一顆小天體遭到成千上萬顆礫石或砂塵顆粒撞擊以後,所產生的大量的局部性的小熔融體,就會疊加起來而構成小天體的外殼。一般地說,撞擊力越大,所產生的熔融體也就越大,建造出來的小天體的外殼也就越厚。通常我們在隕石上見到的小天體的外殼的厚度都在數毫米、數釐米以上。看一看新疆的大隕鐵,那厚厚的外殼就是經歷了成千上萬顆礫石、砂塵顆粒撞擊建造出來的。

小天體之間相互撞擊常常會改變其內部的構造和結構。例如,會把球粒構造向無球粒構造轉變,當然,也可以把無球粒構造向球粒構造轉變。小天體墜落地面即為隕石。

大多數流星體在進入大氣層時都會瓦解,估計每年仍有500顆左右,小至彈珠大至籃球的隕石落在地面上;但是,通常每年只有5至10顆流星會被發現墜落,並被科學家得知和尋獲。少數的隕石夠大,可以創造出巨大的撞擊坑;相對的,其它的隕石則因為不夠大,墜地時都已經達到終端速度,最多隻能創造出一個小坑洞。

90後女孩為什麼鍾情隕石?

2018年6月10日,貴陽,貴州印江自治縣90後苗族女孩楊可欣,5年數百次穿梭於沙漠戈壁灘,穿越羅布泊腹地,行走了10萬餘公里,共獵得隕石600多顆,總重量400多公斤。被稱為”隕石小獵手”、“追星星的女人”。目前,有300多顆形狀各異的“星星”陳列在她創建的貴州隕石文化科普館,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隕石愛好者前往參觀。(視覺中國/圖文)

“新疆是我的詩和遠方,也是我夢開始的地方。”楊可欣說,“新疆改變了我的人生,讓我變得更有沉澱,也讓我的心變得更靜了,使我變得更加堅強。”

2012年,楊可欣到新疆哈密工作。“由於哈密南鄰羅布泊,到處都是戈壁灘,在戈壁灘上有很多的風凌石,戈壁玉,泥石,彩玉,瑪瑙等石種。很多人都去戈壁灘撿石頭,我也是受此影響,開始喜歡石頭,經常利用週末和節假日去戈壁灘撿各種喜歡的石頭。”楊可欣說。有一次和石友吃飯時接觸到隕石,從此被深深吸引。之後,就開始了她的的獵隕之旅。

平時只要一有時間,她就會和朋友一起去戈壁灘尋找隕石。“我們去的最多的地方還是羅布泊,因為到處都是戈壁灘,那裡的地形地貌比較適合發現隕石。”

在哈密工作的五年時間,往返沙漠和戈壁灘行將近10萬公里。走過庫木塔格隕石散落帶,阿拉塔格山隕石散落帶,土牙隕石散落帶等,也去過吐魯番,塔克拉瑪干沙漠,青海的茫崖等。

楊可欣和幾個朋友成立了一個獵隕團隊,配備了對講機,GPS,衛星電話等裝備。

據楊可欣介紹,隕石墜落時,通過大氣層燃燒爆炸墜落到地面上的,所以隕石都會有熔殼,氣印,龜裂紋等特徵。“剛開始獵隕的時候,也是經驗不足,經常和鐵礦石等分不清楚。時間久了,就會分清楚了,也是經驗的積累吧。”楊可欣說,“在哈密一共五年的時間裡,撿到各類隕石600多塊,重量近400公斤。”

2017年,楊可欣帶著自己冒著生命危險撿拾回來的“天外來客”回到了貴陽,在朋友的建議下,開辦了貴州隕石文化科普館。在館裡面陳列著橄欖隕石、土牙隕石等不同種類的300多枚隕石,並且還展覽著用撿拾回來的一些隕石加工做成的手鍊、項鍊、吊墜、手鐲等各種飾品。

如今,每天都有人到貴州隕石文化科普館參觀,瞭解隕石。“主要以隕石愛好者和天文愛好者為主,普通民眾來參觀的人不多。”

“我們想通過媒體的宣傳,走進校園,走進社區,和更多的教育機構和社會團體合作,開展科普知識宣傳和講座,把隕石科普活動做到實處,讓更多的人瞭解隕石。希望吸引更多天文愛好者和民眾近距離接觸、感受宇宙的奧秘。為貴州的科普活動的開展盡一份力量。”楊可欣說到。

隕石價值幾何?

2017年10月4日,西雙版納地區就曾經發生過一次隕石墜落事件,當時中國科學探險協會為了能夠找到一塊隕石,發佈了一份“隕石懸賞令”,開出了每克1萬元的“懸賞”獎金。但是那一次最終沒有人能夠找到隕石。

據瞭解,目前當地出售的隕石價格已經上漲到了每克數千元,甚至有人喊出了上萬元的高價。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隕石收集者說,現在的價格與他最初從村民手中購買的時候相比,已經上漲了數十倍,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據說是有人從村民那裡高價購買隕石,這樣的消息一傳開,撿到隕石的村民就都希望高價出售,價格就被炒了起來。

雖然並不是每塊隕石都有研究價值,但是由於炒作的原因,使隕石的市場變得水漲船高,至於未來隕石價值幾何還不好判斷,但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幾年內其熱度只增不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