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謎的淵源

每到正月十五燈會,必定與燈會一起舉辦的活動 就是猜燈謎。主辦方經常會加入一些有獎競猜活動,不但活躍了燈會的氣氛,也是傳播民俗文化的娛樂活動。燈謎又稱文虎,猜燈謎,亦稱打虎、彈壁燈、商燈、射、解、拆等,但人們都習慣用“燈謎”一稱。燈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門綜合性藝術。

根據記載,夏代出現了一種用暗示來描述某種事物的歌謠。春秋戰國時期,這種歌謠發展,演變成"瘦辭"(亦稱"隱語").當時由於列國分爭,有不少遊客在進諫時,往往都用"隱語"道出已見,使君王從中得到啟發.<>記載:"有秦客瘦辭於朝,大夫莫之能對也."可見那時的這些"瘦辭"和"隱語",就是我國燈謎的雛形.直至南朝宋文學家鮑照作"井"."龜"."土"三個字謎,並以<>收入他的詩集後,才有了"謎"字一稱.。秦漢時則成為一種書面創作。三國時代,猜謎盛行。在宋代出現了燈謎。人們將謎條繫於五彩花燈上。明清時代,猜燈謎在中國民間廣為流行,並且一直傳承到現在。

大膽猜測一下,凡是觀賞過元宵節燈會的中國人,應該不小於一半的人應該參與過猜燈謎遊戲。隨著國家的強盛,漢語將會在世界範圍內得到逐步推廣,燈謎文化一定也會走出中國,走向世界。這不是偶然,是必然,是對中國民族文化的自豪和自信。

燈謎的淵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