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第一才子曹植,被文學才華掩蓋的政治水平

三國第一才子曹植,被文學才華掩蓋的政治水平

曹植是三國時期的大文豪,稱他是三國第一才子亦不為過。他十歲就能吟詩作賦,落筆成章,才華橫溢不輸父親曹操,所著詩詞文章,文采飛揚粲然可觀,七步成詩舉世無雙。可今天我要聊的不是曹植文學上的造詣,而是他那被文學才華掩蓋的政治水平。

熟知三國曆史的人可能會說,曹植有啥子政治水平呢。當年曹操選繼承人之前,感情上是傾向於曹植的。然而曹植自己作死,在複雜的宮廷政治鬥爭中完敗於曹丕。可爭奪繼承人這件事,涉及的方面太多。曹丕佔著“立長不立幼”先天優勢,有朝中諸多重臣的支持,加上曹植本身是一個喜歡舞文弄墨的浪漫主義者,玩心機玩權謀之術遠不及曹丕,因此輸掉了這場兄弟之爭。但我們並不能因此忽視和否定曹植的政治水平,他的政治洞察力,在上書曹叡的《陳審舉表》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所謂知屋漏者在宇下,察政缺者在朝野。曹丕死後,遠在封地的曹植對曹叡重異姓而疏骨肉的用人政策洞若觀火。於是奮筆疾書,寫下《陳審舉表》,從曹魏政權的根本利益出發,大量引用前朝政權顛覆的事例,擺事實講道理,闡明瞭皇族異姓不可靠,皇親宗族才值得信賴的觀點,剖析王朝內部存在的危機,曉以利害,矛頭直指司馬氏集團。曹植在這篇上疏中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精準地預見了司馬懿的野心和企圖。所以這篇《陳審舉表》,是對他敏銳政治嗅覺的最好證明。

三國第一才子曹植,被文學才華掩蓋的政治水平

我很喜歡曹植的文章,《陳審舉表》氣勢旺盛,層層推進,辭采華麗,不失自然,引經據典,道理明晰,看完以後有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全文兩千多字,這裡貼出《資治通鑑》摘錄的部分,和大家共欣賞,再次感受曹植的文韜武略:

昔漢文發代,疑朝有變。宋昌曰:“內有朱虛、東牟之親,外有齊、楚、淮南、琅邪,此則磐石之宗,願王勿疑。”

漢文帝懷疑朝廷有變故,宋昌告訴他朝內朝外都有皇族宗親在,怕啥?曹植的言外之意就是,我是你的皇族宗親,我才是你的磐石之宗。

臣伏惟陛下遠覽姬文二虢之援,中慮周成、召、畢之輔,下存宋昌盤石之固。

繼續引用二虢援助周文王,召公畢公輔佐周成王的例子,再次強調皇室宗親(自己而非司馬懿)才是磐石之宗。

臣聞“羊質虎皮,見草則悅,見豺則戰,”忘其皮之虎也。今置將不良,有似於此。故語曰:“患為之者不知,知之者不得為也。”

羊雖然披上虎皮,但見到青草依然歡喜,見到豺狼依然戰慄,而忘記了身上披的是虎皮。這個比喻實在精妙,說的就是“不良之將”司馬懿,並表明我曹植是不得為的知之者,我要為國效忠。

昔管、蔡放誅,周、召作弼,叔魚陷刑,叔向匡國。三監之釁,臣自當之。二南之輔,求不必遠,華宗貴族,藩王之中,必有應斯舉者。

再次引經據典,舉例說明皇族兄弟中有好的也有壞的,當然我曹植肯定是像周公、召公、叔向那樣的輔臣啦。

夫能使天下傾耳注目者,當權者是矣。故謀能移主,威能懾下,豪右執政,不在親戚。權之所在,雖疏必重;勢之所去,雖親必輕。蓋取齊者田族,非呂宗也;分晉者趙魏,非姬姓也,惟陛下察之!

反覆擺事實講道理,暗示司馬懿這樣的豪右執政,皇帝就會去勢。請曹叡好好想一想皇族宗親(曹植)和豪右(司馬懿)誰才是真正的危害

苟吉專其位,兇離其患者,異姓之臣也。欲國之安,祈家之貴,存共其榮,沒同其禍者,公族之臣也。今反公族疏而異姓親,臣竊惑焉!臣聞孟子曰:“君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今臣與陛下踐冰履炭,登山浮澗,寒溫燥溼,高下共之,豈得離陛下哉!

繼續講道理,異姓之臣會在為難時逃離,而我願意與您共患難,所以怎麼可以疏遠皇族親近異姓呢?

不勝憤懣,拜表陳情。若有不合,乞且藏之書府,不便滅棄。臣死之後,事或可思。若有毫釐少掛聖意者,乞出之朝堂,使夫博古之士糾臣表之不合義者,如是則臣願足矣。

三國第一才子曹植,被文學才華掩蓋的政治水平

最後曹植還不忘為自己的政治洞察力打保票:如果說的不對,你暫時別扔掉我的上疏,等我死後再看看發生的事情應不應驗。

司馬懿隱忍蟄伏數十年,終得以篡權,曹魏政歸司馬氏,應驗了曹植的預言。如果當年曹叡重視曹植這篇上疏,或許司馬懿的隱忍就白費了。當然歷史是不可能改寫的,只是每次讀到曹植的這篇《陳審舉表》,都不禁為其“體贍而律調,辭清而志顯”的行文以及敏銳的政治遠見讚歎不已。如此好文,必須拿來與眾人一齊品讀回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