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人品酒業」這個工藝決定了白酒的前世今生

中國是一個被酒文化浸染的國度。從甲骨文、詩經、李白、杜甫、杜牧一直到四大名著,酒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無酒不成史,無酒不成詩”。但是相對於汗牛充棟、浩如煙海的酒詩詞、酒故事,關於酒類工藝的科學實證研究,卻少的可憐。中國酒業6000年,在前5000年中,全面介紹中國酒工藝的、相對科學全面的著作,只有賈思勰的《齊民要術》。

賈平凹有聯雲:“龍生一子驚天下,豬生一窩拱牆根”。雖然只有一部《齊民要術》,卻解決了6000年中國汾酒史的核心技術和工藝問題,解決了800年中國白酒史的核心技術和工藝問題。賈思勰對中國酒業的貢獻,無論怎麼評價都不為過。

1、賈思勰養羊

「眾人品酒業」這個工藝決定了白酒的前世今生

賈思勰郵票1980

賈思勰是山東壽光人,曾任南北朝時期北魏的高陽郡太守,是中國古代偉大的農學家。約在公元533—544年間,賈思勰著成綜合性農書《齊民要術》。

賈思勰出身書香門第,又當過地級市的最高長官,卻是位“到實踐中去、從實踐中來”的科學家。他的農業調查,不是道聽途說,也不是引經據典,而是眼見為實,實踐出真知。所以,他寫出來的,或總結出來的經驗,是經過實踐的。

「眾人品酒業」這個工藝決定了白酒的前世今生

賈思勰實地農業調研塑像

賈思勰的農業調研主要集中在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齊民要術》“種蒜第十九”寫有:“今幷州無大蒜,朝歌)取種”;“幷州豌豆,度井陘已東;山東穀子,入壺關、上黨,苗而無實”,“皆餘所親見,非信傳疑”。表明賈思勰所親見的農園作物已涉及到幷州(今山西太原一帶)、朝歌(今河南湯陰附近)、壺關(今山西壺關)、上黨(今山西長治)、井陘(今河北井陘)等許多地方。

為了驗證養羊的方法,賈思勰竟然買了二百頭羊,自己親自去搞實驗。對種地,賈思勰更是不辭辛苦,到田頭,住老農的窩棚,虛心向老農求教。

「眾人品酒業」這個工藝決定了白酒的前世今生

因此,《齊民要術》是科學著作,系統地總結了秦漢到南北朝我國黃河流域的農業科學技術知識。該書不僅是我國現存最早和最完善的大型農業百科全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對後世的農業生產有著深遠的影響。全書共九十二篇,分成十卷,正文大約七萬字,註釋四萬多字,共十一萬多字,由耕田、穀物、蔬菜、果樹、樹木、畜產、釀造、調味、調理、外國物產等各章構成。

2、神曲與笨曲

“曲是酒之骨”,也是中國酒最大的特色之一,被日本科學家稱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眾人品酒業」這個工藝決定了白酒的前世今生

《齊民要術》中的曲有神曲和笨曲兩種。神曲其實就是小曲,大部分曲餅直徑5釐米左右,厚度2釐米左右;笨曲則是大麴,方型,四邊23釐米左右,厚度5釐米左右。

書中記載的曲的製法有十種。其中,神曲7種。一,作三鬥麥曲法;二,又造神曲法;三,又曲神法;四,又作神曲方;五,河東神曲法;六,臥曲法;七,作白醪曲法。

笨曲3種。一,作秦州春酒麴法;二,作頤曲法,三,大州白墮方餅法。

總體來說,十種制曲的方法大同小異。神曲要細緻一些,笨曲比較簡單。

(1)原料選擇配比。原料大多是小麥。神曲,是熟料和生料混合;笨曲,只用熟料。

(2)曲房標準。用草屋,不用瓦屋。要打掃乾淨,不能骯髒, 不能潮溼。

(3)制曲人選擇。神曲要用童子。取水人為兒童,要穿黑衣服;制曲人也要兒童,要清潔者,有汙穢者不能用。笨曲要用壯士,腳踏。

「眾人品酒業」這個工藝決定了白酒的前世今生

踩曲圖

(4)曲房區劃。在地面預先劃出長形放置餅的窄道。四邊劃出四條通道,供製曲人走動。

(5)制曲時間。神曲要求在農曆七月初七至七月二十日。笨曲七月到九月都行。

(6)制曲儀式。選配五個曲王,制曲主人為主曲王,主曲王不可由客人或奴僕代替。曲王持碗,碗中盛酒、脯、湯餅。主曲王讀《祝曲文》:

東方青帝土公、青帝威神,南方赤帝土公、赤帝威神,西方白帝土公、白帝威神,北方黑帝土公、黑帝威神,中央黃帝土公、黃帝威神,某年、月,某日、辰,敬啟五方五土之神:

主人某某,謹以七月上辰,造作麥曲數千百餅,阡陌縱橫,以辨疆界,須建立五王,各布封境。酒、脯之薦,以相祈請,願垂神力,勤鑑所領:使蟲類絕蹤,穴蟲潛影;衣色錦布,或蔚或炳。殺熱火焚,以烈以猛;芳越薰椒,味超和鼎。飲利君子,既醉既逞;惠彼小人,亦恭亦靜。敬告再三,格言斯整。神之聽之,福應自冥。人願無違,希從畢永。急急如律令!

祝三遍,各再拜。禮畢開始制曲。

做神曲儀式需要這麼隆重。笨曲則不需要。

「眾人品酒業」這個工藝決定了白酒的前世今生

制曲房

(7)制曲。神曲大部分用手團;笨曲大部分用腳踏。制好之後並排放於窄道上,當晚做完,不得過夜。

(8)封門養曲。曲房須用木板門,制曲結束後,閉門以泥密封,不使漏風。

(9)翻曲。通過七天後,開門,將曲餅翻轉,仍置原地,復以泥封門。

(10)堆曲。到第二個七天,將曲餅集中成堆,仍以泥封門。

(11)裝甕。到第三個七天,將曲餅盛在甕中,以泥封甕口。

(12)曬曲。到第四個七天,將曲餅從甕中取出,中間穿孔,以繩穿之,曬於日光中,曬乾後貯存備用。

整個神曲制曲過程須用28天,笨曲21天即可。

(13)用曲量。神曲類一斗曲,殺米少則一石八斗,多至四石,即用曲量與原料米的比率為1:18-40,亦即用曲量佔原料米的5.5-2.5%;笨曲類一斗曲殺米僅六七鬥,其比率為1:6-7,即用曲量佔原料米的16.6—14.3%。

3、穄米酎酒與黍米酎酒

《齊民要術》中共記載了43種釀酒方法。其中只有兩種為固態發酵:穄米酎法、黍米酎法。這兩種釀造工藝其實是一種。工藝沒有什麼差別,原料略有差異而已。穄米和黍米都屬於“黍(糜子)”。穄米為粳糜子,不粘;黍米為軟糜子,粘性。糜子,民間又叫“黃米”。穄米,為“黃米”;黍米,為“軟黃米”、“軟米”。

古法釀酒

其釀造工藝如下:

(1)用曲量:如果用笨曲,曲一斗,米六鬥,用曲量為16%左右。神曲用量明顯要少,根據經驗掌握。曲要研成末,用細篩篩過。

(2)用水量:六鬥米,用一斗水。用水量是這種釀造工藝的核心要素。相比較書中其他釀造方法100%甚至更多的用水量,16%的用水量相當於“不入水”。這就是固態發酵。

(3)潤料:米要淘洗乾淨,浸泡一個晚上。

(4)粉碎:第二天早晨,把浸泡一個晚上的米稍加粉碎。

(5)煮粥:把粉碎的米,用簸箕把粗的簸掉,留下少量的米粉。

(6)蒸米:把粉碎的粗米放在鍋裡進行幹蒸。

(7)拌曲:把蒸熟的粗米倒出來,晾涼後拌曲,要求拌勻,放在甕中。

(8)融合:在煮好的粥晾到35—40度,與人的體溫差不多時,把粥倒入甕中。然後反覆捶打,努力使糧、曲、水完全融合在一起。

(9)分離:把捶打好的釀造材料掰成小塊。然後在甕上蓋上盆子,用泥密封,不可漏氣。

(10)發酵:正月釀酒,可在五月下大雨後的夜晚打開,檢查發酵。這是甕中已經有了清亮的酒液,味道很不錯,但還沒有成熟。檢查之後,繼續用泥封住。

(11)後發酵:到七月,發酵就全部完成了。然後把甕中的酒接出來,是為新酒。然後進行陳釀。在陶缸中陳釀三年也不會酸敗。是《齊民要術》40多種釀造工藝中保質期最長的。

(12)酒糟:這種工藝的糧糟比只有10%。一石米,一斗糟,而且全部沉澱在甕底,如同石灰結成塊狀,很硬。

(13)酒色:新酒就如麻油一樣,酒度很高(不是蒸餾酒,酒度高,是相對其他釀造方法而言)。平常能喝其他酒一斗的人,這種酒只能喝一升半,飲三升就會大醉。《水滸傳》中“三碗不過崗”的說法,其實是從《齊民要術》中引申出來的。

“三碗不過崗”

(14)美譽度:“得者無不傳餉親以為樂”。能夠得到這種酒的人,都以分享給親朋好友為樂事。

(15)品鑑須知:如果給人飲這種酒,需先問他酒量,減量給他酒。如果不告訴他此酒的飲用法,他會因貪杯而不能自節,可能會喝死人。此酒一斗,可以醉20個人。

4、山西是粟黍農業之源

黍是我國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主要農作物之一,有粳糯之分。其生長期短,耐旱、耐瘠薄,在乾旱半乾旱地區糧食生產中佔舉足輕重的地位。

黍蛋白質含量一般在12%左右,最高可達14%以上;澱粉含量70%左右,其中,糯性品種在67%以上,粳性品種在72%以上;脂肪含量3.6%上下。此外還含有β—胡蘿蔔素、維生素E、維生素B6、B1、B2等多種維生素和豐富的鈣、鎂、磷、硒及鐵、鋅、銅等礦物質元素。

「眾人品酒業」這個工藝決定了白酒的前世今生

沁水下川遺址

粟黍是黃河流域最古老的農作物,黃河文明又可以稱之為“粟黍文明”。粟,就是小米,是古代先民的主食;黍,就是糜子,主要用來釀酒。山西省是中國粟黍農業的主要發源地。1973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開始調查發掘沁水下川遺址。根據碳14測定,該遺址距今2.4萬年到1.5萬年之間,是我國舊石器時代晚期極具代表性的一處遺址。遺址中發現了用於採集及加工食品的工具手斧、錛狀器、琢背小刀、鋸、雕刻器、刮削器、磨盤、磨錘等。人文地理學家、北京大學教授王恩湧先生認為,手斧和錛可用於採掘;琢背小刀,在西亞用於收割野生麥類的原始工具,磨盤是加工穀類種子便於食用的原始工具。這些工具配套出現,說明我國北方已從採集根莖、果實等活動轉向種子的採集,進入高級採集活動階段。這些器物的出現,也可作為我國採集草本野生穀類種子的開始,我國農業起源的開始。

「眾人品酒業」這個工藝決定了白酒的前世今生

山西懷仁縣鵝毛口遺址

山西省是我國最早出現採集加墾殖農業的地區。1963年,著名考古學家賈蘭坡在考察時,發現了中石器時代的代表性遺址——山西懷仁縣鵝毛口遺址。在出土石器中,與狩獵有關的刮削器數量甚多,形式複雜,加上狩獵用的石球與獸骨化石,說明狩獵仍佔重要地位。但是石器中,作為墾殖工具的石鏟、石鋤所佔的比例很大,收割用的石鐮也很多,加上砍伐用的石斧、砍砸器,說明農業活動的地位加強。張維黑在其《原始社會史》中,將鵝毛口遺址作為我國出現以採集為主、狩獵為輔的社會經濟的代表。

以上兩處遺址,一個地處山西北部的森林草原地帶,一個地處太行山西麓的森林草原地帶,都是我國北方野生黍、粟等耐旱草本植物的主要原產地帶。

在距今13000—12000年左右,處於間冰期,氣候轉為較溫暖溼潤,草本作物生長較為茂盛,禾本科植物增多,人們更易於採集到野生穀物,也會更加珍惜這些野生穀物。人們先是注意加以保護,然後嘗試進行種植。一旦嘗試成功,就會加以推廣。農業也就誕生了。

因此最初的農業生產是完全模仿野生穀物的生長過程,將採集的野生穀物撒在地上,讓它自然生長,到成熟時用手摘取,這是最原始的農業生產方式。民族學的資料為我們提供了生動的例證:雲南的獨龍族就是將野生稻的種子撒在草地上,然後把草拔下來,既清除了影響農作物生長的雜草,又可利用帶起來的泥土掩埋種子。農作物長大後,如果附近的草木遮擋陽光,則把這些樹枝和雜草折斷,讓作物在陽光下生長。

到了新石器時代,山西汾河流域與陝西的渭河最早成為我國北方的農業中心,也即粟黍農業的中心。

5、從《齊民要術》看杏花村酒

(1)杏花村是國曲之本。

十種制曲方法中,至少三種以上的制曲方法來自山西。神曲中的河東神曲法;笨曲中的頤曲法、白墮曲法,都來自山西。而且這幾種制曲法,都是用方形模。先將曲模放在平板上,將曲料放入模中,再由踩曲人在上面用力踩踏,踏好後脫模,曲餅就成形了。山西杏花村汾酒廠一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都有專業性的踏曲團隊,稱“曲班”。今天的主流白酒,都是方形大麴,也可以稱之為“國曲”。

「眾人品酒業」這個工藝決定了白酒的前世今生

汾酒鐵酒甑

(2)杏花村是國酒之源。

當今的國酒,就是白酒。白酒的最大特徵,首先是固態發酵。而固態發酵最早來源於杏花村人發明的“甗(甑桶)”,就是可以幹蒸的器皿。“穄米酎法”及“黍米酎法”,是在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杏花村人從4000年前開始,就發明了固態發酵的清酒工藝,並傳給了白狄人。白狄人把發酵期延長到半年,反過來又影響了杏花村釀酒工藝。後來杏花村賴以成名的北齊“汾清酒”,與享譽1000多年的乾和酒,以及當代杏花村的“汾黃釀造工藝”,都是以“穄米酎法”、“黍米酎法”為工藝基礎的。

「眾人品酒業」這個工藝決定了白酒的前世今生

汾酒固態地缸分離發酵

(3)杏花村是清香之祖。

最早的白酒工藝,一定是使用陶甕發酵的,這是原生型工藝。而且,只有使用大麴、不與泥土接觸的中國白酒釀造工藝,才是清香型白酒工藝。一切不使用陶器發酵的白酒工藝,都是後來者,是次生型工藝;一切發酵過程與泥土接觸的中國白酒釀造工藝,都不是清香型。

「眾人品酒業」這個工藝決定了白酒的前世今生

汾酒酒庫

(4)杏花村是文化之根。

從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甕開始,到4000年前發明甑桶、發明固態發酵法,到1500多年前的固態發酵工藝定型,一直到今天汾酒的地缸固態發酵,6000年陶器釀造史,4000年固態發酵史,是文化之根的本質特徵。放眼全世界,絕無僅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