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掉年輕人的不是智慧型手機,而是(某些)APP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到處找著你的眼鏡,最後卻發現它明明架在自己的鼻樑上。感覺兜裡的手機振動了一下,掏空了身上所有的兜卻看到手機安安靜靜地躺在你手邊的桌上,點亮屏幕,通知欄沒有任何新的消息進來。

毀掉年輕人的不是智能手機,而是(某些)APP

科技在潛意識裡已進入你的身體,成為了它的一部分。享受著科技帶來的便利時,我們也產生出 “低頭族”、“振動幻聽綜合徵” 及 “數字原住民” 等詞彙,描述科技給我們造成的影響,它們昭示了一部分人感到的不安情緒。曾有學者分析電視讓受眾失去了思辨能力,奪走了一代人的童年,如今也有大量研究者把智能手機、iPad 等移動智能設備放在同樣的位置上。

事情是否有別的可能?我們(特別是年輕人)確實如此脆弱不堪嗎?我想給大家一個積極答案:科技給我們帶來了便利和困擾,但或許我們還有另一種可能性,有選擇地設計和使用APP。

公元前 370 年,蘇格拉底憂心忡忡,因為當時的年輕學者正將辯論的形式從口頭交流轉向書寫筆戰。蘇格拉底排斥書寫,他擔心這種新的科技可能會對年輕人的頭腦帶來不利影響,甚至認為書寫會在學習者的靈魂中誘發遺忘:當人們開始書寫,他們就不再動用記憶能力了。

數千年後幾乎同樣的事情上演了:20 世紀的電視引發了道德恐慌。詆譭電視的人擔心這項科技會把人們變成呆板的、失去創造能力的 “沙發土豆”。幾十年後,電子遊戲的下場更加悲慘,人們指責它讓孩子們不再能夠考慮事情的是非對錯,變成好鬥的怪物。

到了 2017 年,智能手機超過其他的日常科技物品,變成了我們恐懼的投射對象。這並非意外之事,我們用智能手機幫自己回憶過去發生的事情、記錄真實信息,幫我們找到一些人並且和他們交流。智能手機儼然已成為我們的一顆外置大腦。

一旦丟了手機,你會覺得自己好像被截去了一條手臂或大腿,那種效果可以相當震驚。別的一些科技其實也能達到類似效果,在潛意識中它們已成為你自我的一部分。一個智能手機原住民通常無法想象,如果沒有一部智能手機,他該怎樣度過接下來的分分秒秒。如果你還記得智能手機出現以前人們的生活,你可能得擔心這個世界正在發生著怎樣的變化,擔心智能手機正如何改變著我們。

我們的大腦和智能手機之間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這種關係會對我們的精神健康、社會生活以及年輕人對周圍世界的理解產生怎樣的影響?這是值得好好考慮的問題。但把焦點放在智能手機會怎樣 “重塑孩子們的大腦” 卻錯失了重點,我們應該少擔心一點 “手機會改變我們的大腦”,而多想想這個在改變著我們的設備本身,它是不是靠得住。畢竟,設計它們的人一直盤算著從我們身上賺錢。

聊到智能手機,如今媒體每天都在向我們傳遞著和它相關的負面信息。如果全盤接受這類信息,你得到的將是一幅荒涼的圖景。這些報道呈現的人類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孤獨、焦慮,年輕人尤其如此。

對於長者來說,電視是年輕人行事不可預知、難以掌控和紀律散漫等諸多特點的一個象徵。

我們可以看到同樣的事情正在智能手機上發生,使用智能手機的人始終在線的狀態也受到了非議。正如數字青年文化研究者凱蒂 · 戴維斯(Katie Davis)回應特文格時指出,正在年輕人身上呈現出來的各種趨勢之間確實存在相關關係,但這類關係並不必然是因果關係。數字媒體不會是這些趨勢背後的唯一肇因,認為所有 20 歲以下的年輕人都因為使用智能手機受到了同樣的影響,也是一種簡化的解讀。還有很多東西能影響這種代際行為模式的變化。

毋庸置疑,年輕人確實樂見他們發佈在社交媒體上的內容獲得別人的 “贊”,支持這一傾向的理由不應侷限於它帶來的多巴胺上升。我們可以有更加抽象的、個人的因素如社會接受度、專業上的虛榮心,甚或針對前任的 “看我現在過得多好” 的小心思。既然如此,憑什麼擁抱朋友帶來的多巴胺飆升是 “好的”,而你在社交媒體上曬出的照片從朋友那裡得到一個 “贊”、造成同樣的飆升,卻是 “壞的” 呢?

讓我們弄清楚一點:諸如上面提到的這類研究表明,智能手機正在影響年輕人的大腦。

和上一代人相比,年輕人如何行事、思考在發生著變化。但真正重要的問題並非智能手機要不要對這種變化負責,特別是考慮到,一種新的科技總會改變使用者的大腦。思考這種變化是 “好的” 還是 “壞的” 也沒有什麼意義,它就像代際之間的誤解一樣,是一種古老的謬誤。

“我們身處的時代最棒的一點是:隨便誰,只要他比你稍微大一點,都能給你來一句‘想當年……’然後聊起一項普通的科技,對當時的他來說那還是嶄新的東西,” 羅伯特 · 羅森博格(Robert Rosenberger)解釋道,“真正讓人驚訝的其實是這項科技變得普通的過程,它發生得如此之快。‘變得普通’正是這個時代最棒的部分。”

我們不斷變化的習慣不僅僅關乎信息,也同樣關乎休閒和社群。如今十幾歲的青少年,和最早擁有在線生活的那代人之間至少有 20 歲的年齡差,智能手機已經徹底地為新一代青少年鋪平了通向互聯網的道路,時刻在線已經成為了他們生活中普通的、本當如此的一部分。

像現在的年輕人一樣搜尋、分享和使用在細分領域裡他們喜愛的內容,之前的年輕人可能做夢都想不到。注意到這一點我們就能理解,就像吉爾克里斯特說的那樣,每一種新的數字內容都是對人類認知的一種新適應。

當人們對智能手機產生憂慮時,他們常常大談 “為了年輕人的精神健康,我們應該把年輕人和智能手機隔離開來”。但對年輕人來說,他們或許早已把智能手機看作自我的一部分。一個年輕人對關係的理解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屏幕這個媒介,如同模擬關係和數字關係一樣。在線狀態給年輕人帶來了廣闊的可能性,只要還能夠選擇和朋友們一起看膠狀物視頻,就算還是呆在同一個地方他們也樂意。

我們和智能手機之間的聯繫正在變得越來越緊密,我們清楚這一點。智能手機正在變成我們的一部分,它改變著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讓我們日益依賴藉由它與這個世界相連,進而改變我們如何解讀這個世界、如何與世界交流。

但智能手機不是一張紙,它甚至也不像電視那麼簡單。各種智能手機本身,它們搭載的操作系統以及系統上運行著各類的 APP——開發者和設計師推出它們,是為了把我們用戶的注意力轉化為利潤。

相比於公共廣場,智能手機更接近購物中心。我們信任智能手機,但智能手機卻被激勵去誤導、欺騙我們。當我們分析現在的青少年如何與他們的智能手機互動,一個被私有化想法形塑的社會才是我們應該擔心的東西。

當你感到這一切變得難以承受時,你至少可以點開一段膠狀物視頻,放鬆一下自己。

最後,你怎麼看待科技帶來的貢獻,又是如何選擇性的使用APP避免踩坑的?歡迎在留言區與我們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