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的車內監控應對措施,再度證明了它缺少企業文化

滴滴出行要在車主車內安裝監控設備了。

據網友爆料、多家媒體短訊報道,部分用戶在使用滴滴出行APP成功呼叫到車輛並上車時,APP中會跳出“是否開啟車內監控”的詢問,同時提示行程監控可以被用戶分享。而當用戶就該詢問與提示諮詢司機時,司機卻表示並不知情,且稱車內從未安裝過任何監控設備。

這之後,網傳滴滴出行的工作人員給出回應,表示該功能目前處於測試階段,部分被呼叫到的車輛剛好帶有測試使用的車載設備。但目前為止,滴滴出行未做出官方性質的正面、正式回應。

滴滴出行的車內監控應對措施,再度證明了它缺少企業文化

此舉不禁讓人聯想到滴滴出行此前發生的一系列揪心事件:如空姐夜晚搭乘順風車遇害、如滴滴出行車主對乘客具有存在社會安全隱患的評價;再比如最近,某滴滴出行車主在駕駛途中,表示開車太累後便轉手請乘客幫忙,結果發生車禍,卻不願承擔責任……這些事件,使得滴滴出行的司機註冊門檻低與混亂、滴滴出行對車主資質是否合格監管力度不足等負面之處也相繼被曝光,其一度成為公眾口誅筆伐的對象。

因此,倘若滴滴出行的確計劃在車主車內安裝監控設備,且已經開始在試驗中,可視作其對於上述一系列事件的應對措施。

滴滴出行的車內監控應對措施,再度證明了它缺少企業文化

“做了總比不做好”,也許多數人這麼想,且定會對這一行動拍手道好,或者用不恰當的比喻稱之為“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而少數人會這麼問:“為什麼現在才想起來安裝,事情發生之前幹嘛去了?”——這或許會被當作槓精。

滴滴出行的車內監控應對措施,再度證明了它缺少企業文化

首先要明白,監控設備是幹嘛的?

是監控人們一舉一動的工具。放在滴滴出行裡,那自然是監控司機與乘客一舉一動的工具,嚴格地說是記錄,因為要想實時監控實在是一件難事,這又得耗費不少人力物力。

既然是記錄,那麼便也可以稱作證據,證據能作為司乘糾紛或更壞事情的解決工具,這也是滴滴出行為了解決“多數司乘糾紛投訴,雙方都各執一詞,難以提供有力的證據,給平臺判責帶來非常大的困難”這一問題的應對措施。

可是當一件壞的事情、壞到極點的事情發生過後,證據,這一作為“事後回顧”的工具,能挽回乘客多少損失?這份損失,又該用什麼來“賠償”?

因此,監控設備在車內,作用甚微。實則是滴滴出行“雷聲大,雨點小”的產物。

滴滴出行的車內監控應對措施,再度證明了它缺少企業文化

除此之外,前有某知名互聯網企業大佬的名言警句“中國人願意用隱私換便利”備受吐槽、攻擊;後有OPPO Find X和vivo NEX成為媒體與粉絲口中隱私監測的“安卓神器”,這都說明了國內對於個人隱私較為注重(但有可能缺乏自我保護意識)。那自然,在滴滴出行這裡,也會產生類似的、令用戶擔憂的一句天問:拍到、錄到我的監控記錄會被洩露嗎?

如果滴滴出行說沒有,用戶會相信嗎?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但值得相信的是,滴滴出行在投入監控設備前,一定認真考慮過該問題。

那“為何現在才想起來安裝”?這絕對不是滴滴出行技術缺陷或者難以管控監控設備之類緣故導致;

“為何目前有可能知曉無法及時、100%保障乘客安全,卻仍推行試驗工作”?這也絕對不是滴滴出行藏了一張王牌、掌握一項能翻天覆地般地改變監控行業的技術。

滴滴出行的車內監控應對措施,再度證明了它缺少企業文化

究竟為何?展開講講。

總所周知,自那兩次有關滴滴出行、可謂是“轟動全國”的新聞被報道以後,2018年5月16日,滴滴出行發表聲明,表示滴滴順風車已經過整改,“關閉所有個性化標籤和評論功能”“外線頭像均為虛擬頭像”“車主每次接單前必須進行人臉識別”等。

除此之外,其對順風車接單也做出了限制,這也致使目前滴滴出行上的順風車功能在夜間某個時間段內,是無法使用的;

滴滴出行的車內監控應對措施,再度證明了它缺少企業文化

而對於“人車不符”“司乘糾紛”等現象,滴滴出行也做出了應對措施。如今的車內監控測試決策,也誕生於這一聲明中的計劃事項等。

看出了什麼奇怪之處嗎?

問題不斷,於是才有這樣那樣的應對措施出面“解決”;一次又一次的不良事件發生過後,我們看到的永遠是一家企業來告訴用戶:為了杜絕此事再次發生,我們規定……我們整改……請各界監督。

所有讓人覺得滴滴出行正在整改的“積極現象”,不過是滴滴出行的“應對措施”,不過是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度,“出現問題了,我改正規定來防止問題再次出現”——不過是滴滴出行缺少企業文化的表現,這次的監控設備事件,令這種表現更加突出、更加強烈。

滴滴出行的車內監控應對措施,再度證明了它缺少企業文化

整改有毛病嗎?沒毛病。但,滴滴出行並沒有抓住問題的本質所在,或者說,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源究竟是什麼——

還是一個老生常談的事兒:滴滴出行並不僅是一個信息服務平臺,也應該在加強車主審核、引領車主、教導車主方面承擔社會責任,如在全公司內部開展法律知識講座,嚴肅指出犯法會帶來的後果……但滴滴出行未盡責任,它缺少的是這種教育、這種風氣,而並不是缺少大大小小的規定限制。如果內核出現了問題,那麼錯誤還會再次發生,我們沒有看到滴滴出行對於示範、教育車主方面做出了多少宣傳工作,沒有看到滴滴出行“真正地”為用戶、為社會做了哪些好事(如果發生事情後的挽救措施也算的話,那不如不算),多見的是“滴滴出行今天又開展了什麼業務”“滴滴出行即將進軍……與……合作”等。

滴滴出行的車內監控應對措施,再度證明了它缺少企業文化

滴滴出行的車內監控應對措施,再度證明了它缺少企業文化

滴滴出行的車內監控應對措施,再度證明了它缺少企業文化

滴滴出行的車內監控應對措施,再度證明了它缺少企業文化

滴滴出行的車內監控應對措施,再度證明了它缺少企業文化

滴滴出行的車內監控應對措施,再度證明了它缺少企業文化

所以,以“企業文化”的缺失來形容這種缺失,毫無錯誤。

當一個簡簡單單的業務已經漏洞百出,卻欲把重心放在前往不同領域撈羹、割韭菜,“順便”解決發生的問題——至少給公眾的感覺是這樣。那麼,那些發生過的,是否還會歷史重演?

我們不知道。也許滴滴出行不想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