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客家土樓

福建客家土樓

福建永定客家土樓歷史悠久、氣勢恢弘、千姿百態、結構奇巧、功能齊全、內涵豐富,不僅具有聚族而居、安全防衛、防風抗震、冬暖夏涼、教化育人的功能,而且文化內涵博大精深,是一卷卷散佈田野間的永遠讀不完的百科全書。

4000多年前,中國中原一帶的古人已經將夯土板築技術廣泛應用於城垣樓宇的建築之中。北魏(公元4世紀)以後,磚結構大規模被運用到民居建築之中,生土樓建築逐漸衰落。明代以後,中國民居建築的夯土牆逐漸被磚牆所代替,兩層以上的土樓越來越少,幾近消失。

隨著生土民居在中華境內其他地方的逐漸式微,在閩粵贛邊的純客家縣份永定縣,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發揚光大。永定縣內的生土民居不僅沒有消失,反而由於客家人生活的特殊的歷史、社會和自然環境,從唐末宋初開始又產生了以生土夯築而成的民居建築,並在此後的1000多年間不斷髮展、創新,從而得天獨厚地把延續了數千年的生土建築藝術推向了極致。

永定客家土樓也因此成為中華民族古代生土建築文化的“活化石”。土樓客家人在“民族建築”的概念下,又開闢出“民系建築”的獨特領域。客家人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建造了千姿百態、種類繁多的土樓,僅永定境內就有30多種造型各異的客家土樓。

福建客家土樓

承啟樓

建築土樓:形制之美

土樓除了外牆、瓦面的顏色與大自然和諧統一外,土樓外的所有附屬建築使用的材料均與主體建築相同風格一致,暴露在外表的樓門、門檻、臺階、窗戶以及其他構件也是如此。樓門的門框、門楣、門檻、門扇,或用花崗石、青石,或用硬質雜木;窗框、窗欞、窗臺等全部用杉木;臺階一律用花崗石板或青石板。門坪鋪設鵝卵石,圍牆也用鵝卵石砌成。普通土樓所有木構件均不油漆,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仍保持原汁原味。

土樓的後側屋面略高於前向屋面,包括與之相連的兩邊橫樓屋面,前後屋面分兩個甚至多個層次迭落。它的屋頂主要有兩坡面、四坡面、懸山頂、歇山頂4種形式。數以千計的土樓群也同樣恰到好處地與所在村莊錯落有致的群山、梯田、村道等融為一體,完美展現了土樓與周圍環境的精妙融合。

土樓的內部與外部的建築風格一致。樓內所有建築除了牆體外一律以木質結構為主,其風貌與樓外保持一致。兩者不同之處在於:大部分土樓內部只作一般裝飾,既無雕樑畫棟,也無油漆彩繪,一切保持本色,但仍不失古樸之美。

福建客家土樓

和諧土樓:人倫之美

土樓客家人在儒家文化的長期薰陶下,在日常生活中,全樓團結一致、和睦相處、貧富相濟,一家有事,眾人相幫。一樓之內如此,樓與樓之間,村與村之間,也是如此;一樓有急需幫忙的事,同村外樓的鄉親也會主動前來幫忙。

一座土樓是一個大家庭、小社會。土樓客家人有敬祖睦宗、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舊時,土樓客家人都有把列祖列宗的大幅遺相繪製懸掛在祖堂牆上供奉的習俗。農曆每月初一、十五日,老人、婦女會去燒香祭拜,以示對列祖列宗的懷念、敬重。大年初一,則由族長率領全樓男女老少參加祭拜列祖列宗活動。土樓客家人把贍養老人視為每個晚輩應盡的義務,老人失去勞動能力或生病之後,完全由兒女供養、服侍,讓老人安度晚年,享受人生最後一段美好的旅程。

永定客家土樓不僅是客家文化的載體,也是客家文化最鮮明、最具代表性的象徵符號。它不僅是客家人的生活家園,更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園。

文化土樓:精神之美

福建客家土樓

從廈門出本島向北,上瀋海高速,沿漳州路標一直下去,過漳州,南靖出口下高速,便可以按土樓的標牌一直到各個土樓群了。

福建客家土樓

福建土樓

從夏商開始,中原一帶的民眾為躲避天災人禍不停地南遷,形成了福建、廣東等地的規模龐大的“客家”群體。這些以族群為單位的漢民躲開了中原的戰爭卻依然受當地土匪、猛獸的侵擾,不得不在群山裡築起既可群體居住又可抵禦外侵的建築,於是幾百年後,土摟(又稱圍屋),這種世界建築奇葩便遺留下來,成為文物。

福建客家土樓

從內部看土樓

最早知道這種建築是80年代看過的一部名曰《圍屋》的電視劇,劇情早已模糊,只記得主演是當時紅極一時的宋佳。但片子裡土摟的形象卻深深烙在腦海中,成為一直想親眼所見的目標。網絡發達後看到許多有關記錄和描述,更加強化了這種慾望,這次去廈門,終於圓了這個夢。

福建客家土樓

土樓內的商販

距離廈門最近的土樓群在漳州市南靖縣,規模較大的一處叫作田螺坑土樓群,距廈門約兩個半小時車程,路況很好。下高速,再走上一段崎嶇山路便到了土摟接待中心,在那裡需要花上90元門票錢,之後換乘景區中巴,再翻過一座山便到達目的地了,其實沿途就已經可以看到坐落在公路兩側的不同風格的土摟了,只是規模不大而已。

福建客家土樓

土樓內的生活

土樓群實際就是一個自然村落,除了保存完好的土摟群,村莊周邊已經建起了風格不同的其他房屋,但土摟的雄偉依然盡顯無疑。

福建客家土樓

土樓

我選擇了一個比較經典的角度,俯視土樓群,四圓一方,被稱為四菜一湯。土摟大都以圓形和方形為主,鮮有其他形狀。網絡上流傳的這個角度的照片多有張冠李戴,永定土摟也經常刊出這組建築,還是眼見為實。

換個角度,可以看出他們建設在山坡之上,錯落有致。

福建客家土樓

土樓內部結構

土摟進出只有一個大門,外牆全部為夯土結構,堅實牢靠,能有效阻止敵人進攻,保存完好的土摟已經有700多年曆史,從元代至今鮮有大的維護。內部則多為木製結構,乾燥舒適,便於居住。

俯視土樓,宛如一座小型體育場館。有寬敞的院落,院子中央大都修建一所廟宇,供族人祭拜。

福建客家土樓

宛如小型體育場

由於對外開放,院裡攤販雲集,商業味道逐步濃烈起來。從二層開始,立柱變得向不同方向傾斜,不知是時代悠久變形所致還是當初就有寓意包含在建築中,總之這與建築學的穩定性相悖,令一直從事結構設計的昊媽越發迷糊。

福建客家土樓

土樓內的細節

土摟裡生活氣息濃郁,晾曬著各種看不懂的東西,草藥?抑或是其它乾菜?當然,簍子裡或許是他們喜歡的臘肉。

這裡的老人表情祥和慈善,可以想象生活在這裡格外的悠閒安逸,全無都市的喧囂與奔忙。

關於土摟,不可能以一篇簡單的博文概括之,據我記憶,在電視上似乎看過類似介紹,土摟的防禦功能也很嚴密,暗藏機關。此外,我所關心的客家文化不可能靠一次旅行而搞清楚,當地的導遊只是一個嚮導而已,根本講不清我問的諸多問題。

比如,來自河南一帶的客家人為何語言獨特而不同於我們熟知的河南口音?回來後我查閱一些資料才有了初步的感悟:河南人原先的口音並不是豫劇中的味道,他們千年遷徙定居異鄉,過著相對封閉的生活,語言的發展也在其內部形成,所以形成了現在的客家方言。而現在的河南已經經過數百年的外敵侵入,受到蒙古、旗人等多次影響,才逐步定型。也許我的理解有誤。

福建客家土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