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謙虛,我是心虛

我不是謙虛,我是心虛

這個夏季最火熱的一個是C羅,一個是C位。

世界盃還在繼續,爭奪C位的《創造101》上週落下帷幕。原本內心也不care這些男生女生的選秀節目,出於好奇還是看了一下。這些女孩顏值高,又會唱歌會跳舞,讓我這個80後的老阿姨看了都好喜歡。

不過有人可能會說王菊的外貌好像不是太少女,楊超越也實在不能說是能歌善舞,可能這也是他們兩個成為大家關注最多的原因吧,可惜王菊最後沒有入選火箭女孩。

我不是謙虛,我是心虛

本來老阿姨也只是看個熱鬧,但是上上週(原諒老阿姨反射弧有點長)位列第七的楊超越的發言讓人覺得有點扎心了,她說:

我站在這個A班,說實話宣佈的時候說要連續三次在A班的人先宣佈,我心想,哇,好厲害。然後宣佈到我的時候,我心想我已經連續了三次嗎?我感覺好像從來沒有真正的屬於過A班。

可能別的小姐姐是靠唱歌或者跳舞,各種才藝和自己的個人魅力在舞臺上獲得了創始人們的喜歡,而我可能就是憑著一絲的傻氣或者有一些幽默。

所以讓我站到了這樣的一個位置,可能接受的質疑會比較多一點,但是我不知道有沒有人能站到我的這個位置上去體會一下這種恐懼感,可是我還是要站在這裡,因為這是別人對我的支持,我不能辜負他們,我再害怕我也要站下去。

但是我想說你們真的很優秀,你們舞蹈也很棒,可能沒有站到這個位置上,我會覺得你們心裡也會有一些遺憾。

但是你要知道這個世界上很多幸運的事會平均分給每一個人的,你這次可能沒有那麼幸運,可是下一次,你一定會比別人更幸運的,或者你此刻的幸運,你後邊也會為此付出代價的,所以千萬不要灰心,我可能也在承受這個高度給我帶來的一些代價,但是我能挺住!

我不是謙虛,我是心虛

楊超越的這番話著實讓人有點心疼,不得不說這也許是她另類的“實力”體現。她覺得自己從未屬於過A班,站在那裡感到的是一種恐懼,自己也會為今天的這份幸運付出代價。

直到上週以第三名的得票率加入那個火箭女孩,她的發言仍然是覺得自己“與其他人格格不入”。可能在她內心有一個無法掩蓋的聲音是:“我不配”、“我沒有這麼好”,“我站在這裡很心虛”。

楊超越的唱歌跳舞相比節目中的其他女孩的確是有目共睹的不太好,突然受到這麼多關注,得到了與自身實力相比高很多的榮譽。

這種外在評價與她的內在自我評價嚴重不一致時,讓她產生心理失調,這在有點像心理學中的“冒充者綜合徵”。

2

我不是謙虛,我是心虛

什麼是“冒充者綜合徵”呢?舉個例子吧,我曾經遇到一個學生,高中成績一直不太好,可是高考不知道怎麼回事,竟然奇蹟般的考上了本來不可能考上的一所高校。

他說自己當時可能是人品大爆發吧,但是自己身為一個學渣,整日潛伏在一群學霸之中,心裡惴惴不安,擔心自己被人識破。

我不是謙虛,我是心虛

心理學家Pauline和Suzanne早在1978年就對這種現象進行了研究。他們用5年時間招募了150名年輕女性做調查研究,這些女性都是在別人眼中很優秀的——受人尊敬的教授、博士學位獲得者、成績優異的大學生。

但是他們並不認可自己優秀,有人認為是招生委員會看走了眼,才錄取了自己,有人認為自己是運氣好,甚至還有人認為是教授對自己偏心才給了自己好成績。

他們總結這種現象為“冒充者綜合徵”,簡單來講就是覺得自己是個假貨,配不上自己擁有的榮譽或地位。

他們把成功歸因於“運氣”或者是“人脈”等外界因素,而不是自己的能力。這聽起來是一種我們社會中所推崇的謙虛的一種說法,但是冒充者綜合徵類型的人不是謙虛,而是心虛。

我不是謙虛,我是心虛

“冒充者綜合徵”並不少見,譬如:

在《哈利·波特》的電影系列當中,扮演赫敏這個角色的艾瑪沃特森曾說:“我所努力取得的成就,根本沒有辦法增加我的自信心,反而是令我更加感覺到我很無能。我常常擔心憂慮,就怕被別人發現,我其實是一個冒牌貨我根本就不配擁有我的名聲,擁有目前所擁有的這一切”!

美國超級巨星“小甜甜”布蘭妮,也曾在一家療養中心不斷對別人說:“我是騙子!我是冒牌貨”!

而美國黑人作家Maya Angelou曾說:“我寫了11本書,但每次我都會想,啊,人們就要發現我名不副實了。我騙了每個人,他們就要知道真相了”。

研究者認為,這種心理的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被寄予厚望,被過度誇讚的孩子會時刻擔心自己不夠完美;另一種是因為個體在被忽視的環境中成長,兒時總是得不到肯定,甚至在取得成績的時候也被告知那只是僥倖。這兩種極端環境都會在一個人的內心埋下“自我否定”的種子。

3

我不是謙虛,我是心虛

如果面對自己的所得,你也是這麼心虛,而不是別人所說的“太謙虛”,自己可以做些什麼呢?

首先,可以和別人分享這種感覺。找信賴的朋友,通過交流來釋放這種恐懼感。正如楊超越,她發表了那一番感言,釋放自己的恐懼感,人們對他的輿論反而會好一些。

我不是謙虛,我是心虛

我聽過一個故事:曾經四次得到科幻小說最高獎項——雨果獎的小說家尼爾·蓋曼,他有一次去參加一場科學界的聚會,現場聚集了很多名人。

尼爾·蓋曼看著所有人,覺得自己根本沒有資格被邀請到這個會場來。結果第二天,他遇到了另外一個參加同一場聚會的人。

那個人竟然跟他的想法一樣,說“我實在不懂,我有什麼資格跟那些名人出席同一個場合。”令尼爾·蓋曼感覺到非常訝異的,是這樣說的人竟然是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宇航員阿姆斯特朗。

其次,根據實際情況分析自己的優勢劣勢,調整目標。例如,你剛去做銷售,結果第一個月業績就非常好,你覺得是自己運氣好,在心裡竊喜。這樣做可能就會否認了自己的能力。較為合理的方式,是明確的分析自己銷售的過程,銷售的產品,到底哪些地方做的比較好,吸引了顧客,明確的記下來,這樣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幫助自己明確下一步的方向。

我不是謙虛,我是心虛

最後,想提醒各位家長的是,在教育孩子時,給與孩子正確的評價,引導孩子做出合理的歸因,避免孩子成為“冒充者綜合徵”的一員。

例如孩子在取得成績時,對孩子說“寶貝,你真聰明”,其實是很不恰當的。因為聰明是內在不可變的因素,如果下次孩子考不好,可能就覺得自己不聰明、太笨了,這樣就帶來自我否定。

當然上文中提到的說孩子是僥倖取得成績,把成績歸因於外在不可變的運氣,那孩子當然不會去努力爭取好成績,因為運氣不是自己能夠控制的。

合理的做法是引導孩子將取得的成績歸因於內在可控的因素——努力。這樣孩子在之後的學習中才會去努力爭取好成績。

謙虛當然是好事,但如果面對成績一味的心虛, 永遠都不知道如何獎勵自己就是對自己最大的懲罰,當然這也不是說我們應該變得自負,只是過度的擔心會影響對自我的全面認知。

正如榮格所說:陰影不是一個天生使人痛苦的狀態;相反地,人必須要靠陰影來界定自我,它是一種冥冥之中的禮物,一種沒有“它”就無法是“我”的機制。

一個完整的人,必須壓整合內心黑暗的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