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價格戰,我們還能做什麼

除了價格戰,我們還能做什麼

什麼是價格戰

"價格戰"一般是指同行企業之間通過競相降低商品的市場價格或增加附屬價值,而發起的一種商業競爭,目的是壓制競爭對手的市場,從而佔領更多市場份額,增加自己的訂單量。

不過,“價格戰”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產物,無可避免。因為賣家太多了,因為很多產品都差不多,因為我們都渴望生存,渴望發展。而一些企業為了搶奪市場,贏得訂單,他們發起的一些競爭力度和競爭手段是你無法想象,甚至難以置信的。

但是,我們都明白,“價格戰”其實並非長久之計,這在B端和C端還是有明顯區別的。C端我們可以偶爾搞幾次促銷,期限過後提回原價,而B端如果把價格壓下去,以後想要回頭,就很難再從老客戶那裡提上來了。

尤其是一些做了很多年的客戶,一直在渴望更有競爭力的價格,更優質的產品,如果你在原有產品質量,原有價格基礎上多次降價,首先別指望以後能提上來,其次,利潤過薄的訂單意義不大,尤其是老客戶,我們渴望的是穩定並且不錯的長期的利潤流入,而不是單純為了出貨量,銷售的終極目的就是獲取利潤,而不單純是為了把貨物銷售出去。

當然,很多人說“價格戰”只是一種市場策略,我們完全可以先拉低價格來佔領市場份額,等我們有足夠大的地盤了,“我的地盤聽我的”,到時候再細分市場,回拉利潤點,賺取更高的收成。

對於目前的市場來說,這簡直是就是痴人說夢,因為你的競爭對手也不是吃乾飯的,因為這個世界從來不缺產品,不缺供應商,你也別指望一家 獨大,總會在某些特有的基於,有新力量出現,搶佔市場。

想要回拉,先問問你的競爭對手,老客戶和終端消費者答不答應。所以,不要僅僅因為沒有訂單而持續參與“價格戰”,這無異於飲鴆止渴、竭澤而漁。

當然,大多數人的目光聚集在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價格差異,其實在獨立的個體,價格變化差比有時候也會有推動銷售的作用,比如雙11雙12各大B2C平臺的促銷活動,很多商家打著降價銷售、特價銷售、折扣銷售的旗幟,以所謂的“優惠價格”限時銷售,促銷產品。

其實,很多商家在這裡是欺騙消費者的。他們一般先在原有的價格基礎上提高價格,再弄出所謂的折扣,而一些從未採購過類似產品或者從未採購過該品牌產品的消費者對原有價格無從得知,看到原價與現有促銷價格差距甚大,往往會刺激到自己的消費慾望。

Mike為何提到這個問題?

Mike要說的是,不要光看價格差,有時候也要關注市場和產品自身。這套理論應用到我們外貿,是一個道理。當大多數人講目光聚集在價格問題上時,我們完全可以暫時拋開這個層面的東西,轉而去提升產品自身的一些層面,比如產品的數據規格(通過改變產品內部構成降低成本),比如產品包裝(合理化包裝,不盲目跟隨市場),比如銷售產品附加值(適當的搭配銷售)等等。

當然,價格戰的原因並非僅僅源於市場壓力和產品差異,還源於我們開發客戶的方式,這點Mike之前無數次提到過,這還包括你企業的自我定位和開發客戶的方式區別。

如果你完全依附於某個平臺之上,那麼你註定被淹沒在價格戰中,因為一個詢盤十幾家公司搶,無論是在產品質量,產品價格,還是在業務員自身素質(產品認知能力,市場認知能力,談判能力,引導能力等等)上,都會明顯表現出差距,如果再加之“價格戰”,那些“低層次”的銷售人員基本在第一輪就被pass掉了,根本沒機會進行進一步的談判,又何談拿到訂單?

所以,Mike之前也無數次強調,必須學會除了平臺以外的東西。問問自己,拋開平臺,你還會什麼?如果大腦一片空白,恭喜你,你中獎了,你就屬於上面提到的“低層次”銷售人員。

外貿技能是環環相扣,緊密聯繫的,詢盤並非主要因素,你的產品認知,談判能力,市場洞察力和認知力,引導能力等等,都相當重要。否則,就算給你100個,1000個詢盤,你可能拿下的也就是零星的幾個客戶。

有的企業為了拿下客戶甚至成本價銷售,期待拿下退稅彌補這一利潤缺口,這並非長久之計,拿下客戶後,你覺得以後的價格還能漲上去麼?還有一些企業為了獲取新客戶第一單或者保住老客戶的長期訂單流入,做賬期,做其他風險高的付款方式,這早晚會出問題,是一個很大的隱患。

那麼我們該怎麼打破這一尷尬的局面?

Mike一直強調,要把握好角度與方向,不要盲目的隨波逐流,看到別人做什麼就覺得,就跟著做。

從個人角度講,要綜合發展自己的外貿能力,產品和行業深度,市場調查能力,客戶開發能力,談判能力,引導能力,英語能力等等。

從企業角度講,要全面審視外貿佈局,不要盲目投資平臺或其他項目,要利用一切可以觸及的資源,綜合利用,全面發展,更要有前面提到的拋開平臺後的客戶開發能力,而不是完全被綁定甚至鎖死在某一環節上。

所以,考慮一下自己目前的狀態和應該調整的方面,做到有的放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