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家歐陽修爲什麼叫「千古伯樂」?

歐陽修文章錦繡,為人耿介率直,他對有真才實學的後生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大度,極盡讚美,竭力推薦,使一大批當時還默默無聞的青年才俊脫穎而出,名垂後世,堪稱千古伯樂。

嘉祐二年(1057年),歐陽修主持科考,當年共錄取進士388人,不但包括蘇軾、蘇轍、曾鞏等文壇巨匠,還包括張載、程顥、呂大鈞等曠世大儒,真可謂群星燦爛。之所以一次考試就能錄取這麼多名動當時、影響後世的人才,與歐陽修的學識、眼光和胸懷是密不可分的,他慧眼獨具,古道熱腸,為人梯,做嫁衣,不遺餘力,一生桃李滿天下。包拯、韓琦、文彥博、司馬光,這些響噹噹的人物,都得到過他的激賞與推薦。“唐宋八大家”,除韓愈、柳宗元和他自己外,其餘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門下。這些人都是在未為人知的時候,被他相中、推介、提攜而名揚天下的。《宋史·歐陽修傳》說他:“獎引後進,如恐不及,賞識之下,率為聞人。”高度概括了他的求才之渴、愛才之切、識才之準、舉才之功,稱他為千古伯樂,應該不是過譽之詞。

一代大家歐陽修為什麼叫“千古伯樂”?

宋仁宗慶曆元年(1041),當時還一文不名的曾鞏,給文壇泰斗歐陽修寫了一封自薦信,並獻《時務策》。歐陽修讀了曾鞏的文章,賞識不已。不過,曾鞏雖然才氣過人,但因其擅長古文策論,輕於應舉時文,故屢試不第,一直無聲無息。為此,歐陽修特撰《送曾鞏秀才序》,為其叫屈,為其揚名,又把曾鞏納入門下,當成最堪造就的學生,悉心教導。在歐陽修的培養和幫助下,曾鞏於嘉祐二年(1057年)高中進士,從此一鳴天下知。

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之所以能夠成就如日中天的文名,也得益於歐陽修這位伯樂。蘇洵27歲才開始發憤為學,後進軍科場,卻連連落榜。性格倔強的他,乾脆把自己以前寫的文章,付之一炬,然後閉門謝客,埋頭讀書,經過數年磨礪,終於文章大進,下筆千言。據記載,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48歲的蘇洵攜蘇軾、蘇轍兄弟,以文章為“敲門磚”,拜訪了益州知州張方平,希望得到這位文壇宿將的舉薦。張方平謙虛地說,文章方面,我人微言輕,此事非歐陽修莫屬。張方平寫了一封推薦信,讓蘇氏父子去京城拜訪翰林學士歐陽修。其實,在政治上,歐陽修與張方平曾因主張不同而交怨,但當歐陽修讀了蘇洵的文章後,不但沒有因為他是政敵的推薦而稍有怠慢,反而擊節道:“後來文章當在此!”立即向宋仁宗上《薦布衣蘇洵狀》,在皇帝和士大夫間極力推譽,蘇洵從此名動京師。(來源:文史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