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矴步橋的傳說你聽過嗎?


矴步橋是最古老而最簡單的石便橋,它的學名叫“堤式梁橋”。據不完全調查,在霞浦縣境內現存的矴步橋,長在40米以上有五處,分別是松城青福矴步橋、松港五車上村矴步橋、崇儒洋沙溪村矴步橋、長春長溪下宮村矴步橋。而較短的矴步橋有西勝、瓦窯頭、大壩、溪坪、崇新村、柏洋上萬、牙城鎮內風江、龍亭梨溪、楊家溪青龍寺、前樓村等近五十多處矴步橋。這些矴步橋大部保存較好,而小部分已被水泥板橋所代替。

霞浦矴步橋的傳說你聽過嗎?

這些大大小小的矴步橋,所創建的年代則無法考究,但建造的依據是相同的,橋的長短主要是依溪河的寬度和地勢平坦和行人便捷而決定的,從長和短的矴步橋中,其砌造的形式基本相同,每一塊矴步石約26釐米見方,為兩塊上高下低方整石合併,有的是人工加工,有的則是天然石塊,每個矴步高一般露出正常水位30—40釐米,步間距約25釐米。以便行人交會時避讓。下面選取部分具有濃郁民間傳說的矴步橋與大家分享:

(一)、祟儒新村矴步橋

該橋座落在新村東南方向溪間,溪水源地從柏洋塔後村,流經嵐下村前,再流向遮潭面至罡西嶺頭,又倒流遮潭面往杯溪方向而出水,從而形成了“Y”形溪流(俗稱“倒流溪”)。橋長約52米,呈“L”形,共五十三塊矴步。而在該橋上游約三十米處又造起“一”字形的矴步橋,而在間隔最麼短的距離內,為什麼要建造兩座便橋呢?

霞浦矴步橋的傳說你聽過嗎?

傳說一:據坊間相傳,很早以前,有一次山洪暴發,不知從哪裡流來一隻香爐擱淺在村前的溪灘上,村民發現後撿回,經仔細辨認,從香爐底部鐫刻著“鄭先鋒”三字,因“先鋒”兩字與本地方言“仙公”諧音,因此,村民堅信是“鄭仙公”駕臨本村,是來護祐村民的安康。於是,村民們在香爐擱淺的南岸建宮奉祀。為了奉祀行走方便而建此矴步橋。

傳說二:據另一坊間相傳,在清光緒三年,霞浦縣直奉大夫補用員外郎(縣級候補官員)王國銓(生道光元年卒光緒年間,熱心於公益事業,常樂施於修造橋樑、道路及祠廟等)生前選在新村山兜西向風水地造墓,規模宏大,竣工後不久,為了讓村民行走更方便及祭掃墓的便捷又在南向溪重新修一矴步橋。其墓主人入葬後,其子王邦懷(民國年間霞浦首任縣長)每年農曆清明節,七月半都舉家前來祭掃時,都是行走此矴步橋,如今此橋猶存,村民尚在通行。

(二)、前樓村的“下馬橋”

“下馬橋”位於福溫通京古道霞浦縣牙城鎮境內錢大王嶺的中段,是由九條約一米五長的條石,橫鋪在路中間,用於預防下雨時,山澗水下瀉,溢過路面,阻礙行人步行不便。而“下馬橋”的來歷鮮為人知。

霞浦矴步橋的傳說你聽過嗎?

相傳錢大王村抗日愛國名將念正鏘將軍,每次回家騎馬到此,便下馬走路回到村裡。相傳此橋為錢大王(今為前樓)村與楊家溪村的村界,到此意味著到家了。據瞭解錢大王村念氏家族裡有位抗日愛國將領念正鏘將軍。

據念氏族譜記載: 念正鏘又名念正村,字玉鳴。閩東五才子之首。出生於民國壬子年三月十一日申時(1912年),卒於民國辛已年九月二十九日申時(1941年),時年二十九歲。

英才早逝,在抗戰時期擔任國民黨第三戰區閩東後援司令部參謀長,協助李樹棠將軍抗日,當時閩東指福建東部地區,轄寧德地區、福州地區,共十三縣市。閩東淪陷後,任閩西北防務少將訓導官。不久因槍傷復發,病逝於南平)。

他為人正直,謙卑孝道,他身為軍官,每次回家騎馬至此矴步橋時,為了對長輩們的尊敬,便下馬步行爬嶺回家,村裡人深感不解,經多次探問,他才講出其中的的秘密,他說:“到了此橋,寓意著到家了,自己身為村裡一員,晚輩雖然步入仕途,但都是富老鄉親的裁培和養育之恩。我不能騎在馬背上,那樣是高高在上,目中無人,是對長輩不敬”,村民們聽後,個個樹起拇指為之點贊!從此,他所說的話被村裡人傳為佳話。

自從念將軍病逝後,族人為了懷念他為人正直的高尚品德,以示教育後人。所以把將念將軍回家下馬的矴步橋改稱為“下馬橋”。

霞浦矴步橋的傳說你聽過嗎?

總之,在霞浦境內眾多的矴步橋,我堅信每一座橋都有它美麗的傳說,願這古老的傳說敘述著一村又一村歷史傳承的文化,教育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從善仁孝”的傳統美德。願人們像矴步橋一樣:“濟川偉業本無方,遠作檣帆近作梁。溪小不堪容鼓枻,鉚成矴步代舟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