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矴步桥的传说你听过吗?


矴步桥是最古老而最简单的石便桥,它的学名叫“堤式梁桥”。据不完全调查,在霞浦县境内现存的矴步桥,长在40米以上有五处,分别是松城青福矴步桥、松港五车上村矴步桥、崇儒洋沙溪村矴步桥、长春长溪下宫村矴步桥。而较短的矴步桥有西胜、瓦窑头、大坝、溪坪、崇新村、柏洋上万、牙城镇内风江、龙亭梨溪、杨家溪青龙寺、前楼村等近五十多处矴步桥。这些矴步桥大部保存较好,而小部分已被水泥板桥所代替。

霞浦矴步桥的传说你听过吗?

这些大大小小的矴步桥,所创建的年代则无法考究,但建造的依据是相同的,桥的长短主要是依溪河的宽度和地势平坦和行人便捷而决定的,从长和短的矴步桥中,其砌造的形式基本相同,每一块矴步石约26厘米见方,为两块上高下低方整石合并,有的是人工加工,有的则是天然石块,每个矴步高一般露出正常水位30—40厘米,步间距约25厘米。以便行人交会时避让。下面选取部分具有浓郁民间传说的矴步桥与大家分享:

(一)、祟儒新村矴步桥

该桥座落在新村东南方向溪间,溪水源地从柏洋塔后村,流经岚下村前,再流向遮潭面至罡西岭头,又倒流遮潭面往杯溪方向而出水,从而形成了“Y”形溪流(俗称“倒流溪”)。桥长约52米,呈“L”形,共五十三块矴步。而在该桥上游约三十米处又造起“一”字形的矴步桥,而在间隔最么短的距离内,为什么要建造两座便桥呢?

霞浦矴步桥的传说你听过吗?

传说一:据坊间相传,很早以前,有一次山洪暴发,不知从哪里流来一只香炉搁浅在村前的溪滩上,村民发现后捡回,经仔细辨认,从香炉底部镌刻着“郑先锋”三字,因“先锋”两字与本地方言“仙公”谐音,因此,村民坚信是“郑仙公”驾临本村,是来护祐村民的安康。于是,村民们在香炉搁浅的南岸建宫奉祀。为了奉祀行走方便而建此矴步桥。

传说二:据另一坊间相传,在清光绪三年,霞浦县直奉大夫补用员外郎(县级候补官员)王国铨(生道光元年卒光绪年间,热心于公益事业,常乐施于修造桥梁、道路及祠庙等)生前选在新村山兜西向风水地造墓,规模宏大,竣工后不久,为了让村民行走更方便及祭扫墓的便捷又在南向溪重新修一矴步桥。其墓主人入葬后,其子王邦怀(民国年间霞浦首任县长)每年农历清明节,七月半都举家前来祭扫时,都是行走此矴步桥,如今此桥犹存,村民尚在通行。

(二)、前楼村的“下马桥”

“下马桥”位于福温通京古道霞浦县牙城镇境内钱大王岭的中段,是由九条约一米五长的条石,横铺在路中间,用于预防下雨时,山涧水下泻,溢过路面,阻碍行人步行不便。而“下马桥”的来历鲜为人知。

霞浦矴步桥的传说你听过吗?

相传钱大王村抗日爱国名将念正锵将军,每次回家骑马到此,便下马走路回到村里。相传此桥为钱大王(今为前楼)村与杨家溪村的村界,到此意味着到家了。据了解钱大王村念氏家族里有位抗日爱国将领念正锵将军。

据念氏族谱记载: 念正锵又名念正村,字玉鸣。闽东五才子之首。出生于民国壬子年三月十一日申时(1912年),卒于民国辛已年九月二十九日申时(1941年),时年二十九岁。

英才早逝,在抗战时期担任国民党第三战区闽东后援司令部参谋长,协助李树棠将军抗日,当时闽东指福建东部地区,辖宁德地区、福州地区,共十三县市。闽东沦陷后,任闽西北防务少将训导官。不久因枪伤复发,病逝于南平)。

他为人正直,谦卑孝道,他身为军官,每次回家骑马至此矴步桥时,为了对长辈们的尊敬,便下马步行爬岭回家,村里人深感不解,经多次探问,他才讲出其中的的秘密,他说:“到了此桥,寓意着到家了,自己身为村里一员,晚辈虽然步入仕途,但都是富老乡亲的裁培和养育之恩。我不能骑在马背上,那样是高高在上,目中无人,是对长辈不敬”,村民们听后,个个树起拇指为之点赞!从此,他所说的话被村里人传为佳话。

自从念将军病逝后,族人为了怀念他为人正直的高尚品德,以示教育后人。所以把将念将军回家下马的矴步桥改称为“下马桥”。

霞浦矴步桥的传说你听过吗?

总之,在霞浦境内众多的矴步桥,我坚信每一座桥都有它美丽的传说,愿这古老的传说叙述着一村又一村历史传承的文化,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从善仁孝”的传统美德。愿人们像矴步桥一样:“济川伟业本无方,远作樯帆近作梁。溪小不堪容鼓枻,铆成矴步代舟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