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思维已死,产业方兴

在行业变迁中,我一直在思考:在中国,创新、创业的机会究竟在哪里?该怎么驾驭这样的机会?

为什么你没在风口上飞起来?好产品不一定能"赢"。如果把创新、创业比喻成一个骑手驾驭一匹马,你会面临三个选择:

第一,你要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赛道?

第二,你要选择一匹好马。

第三,如何培育我们驾驭这匹马的能力?

每个人的观点都不一样,我自己也经历过类似的选择过程。也就是说,一个企业与个人的事业选择,常常和他所处的跑道和他选择的人、组织是息息相关的。

产品思维已死,产业方兴

但另外一个问题是,很多赛道都非常好,但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够跑起来,有的企业却并没有真正站在风口上飞起来?

举个例子,小蓝单车最近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如果你问一个骑过小蓝单车的用户,对于骑行体验,90%以上的用户都非常满意。可这样一个充满工匠精神的产品,并没有能从共享单车这个赛道上跑出来。大家都知道,现在跑在前面的是摩拜和ofo。

产品思维已死,产业方兴

▲ 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了这场竞争格局上的差异?

我们看,摩拜和ofo一进入战场之后,不仅仅关注用户骑行体验,而是资本、供应链、营销,一个产业链条整体化运作,并且基本把所有的巨头卷了进来,他们从流量、资本、产业服务上支持这两家,全面参与到了这场竞争当中。所以,虽然现在整个行业,很多人强调产品思维,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产品已死,产业方兴

产品思维已死,产业方兴

产品思维已"死"

▼ 不能做好产业,你会输的很惨

产品思维的关键逻辑包括:产品细节、体验细节、转化率以及商业平衡系统,此外还有流量、入口以及产品整合方案。

10年以前,产品思维绝对是整个互联网行业乃至整个创新领域特别关键的一个点。

QQ农场是怎么诞生的?QQ农场比开心农场的每一个游戏细节和体验都更精美,结果开心农场日活跃用户量突破3、4个亿,把QQ空间的在线拉升一倍,把QQ的在线拉升30%-40%。

产品思维已死,产业方兴

在那个时代,通过做产品,实现了一个产品、业务体验、平台的同时突破。 为什么可以发生这样的情况?

因为,那个年代的互联网产品,只要产品做到极致,只要服务能保证渠道顺畅,只要口碑能出去了,就可以快速实现闭环、快速实现红利的爆发。

但大家仔细想一想,今天这样的机会还有吗?有,但非常少。为什么?来看一些数字:3年以前,手机出货量年同比差不多还有30%以上的增长,到了2016年、2017年,手机的出货量已经没有什么成长了,甚至在局部区域出现下降。

这说明什么?10年以前,不管是互联网流量还是移动互联网流量,大家可以说是拥抱了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但在今天,你还能精益求精做出一款更牛的Facebook,或是微信吗?概率非常低。

产品思维已死,产业方兴

所以,产品思维是有瓶颈的,今天我们需要有一个产业思维视角,要去关注整个产业链的逻辑关系,去关注整个产业链的逻辑关系、关注产业链里面的供求关系以及实现的细节,关注资本、技术、流量对这个产业的助推作用。

尤其是当流量不再疯狂增长,流量都被巨头垄断的时候,我们怎么去获得更多的流量?这里不仅仅是增量的竞争,还存在一个存量的竞争和存量的优化,甚至是在存量和供应链之间的博弈。

如果我们不能做好产业,不能理解新的产业需求和产业共同成长,并和这个产业形成一个共生体,我们会输的很惨。

产品思维已死,产业方兴

互联网下半场的创新法则:

▼ 连接、赋能

现在,移动互联网的红利,人口的红利都在面临枯竭,而中产阶级文化娱乐生活的消费升级,以及中国城市化的红利正在到来。

传统行业通过数字化创新,会带来10%-45%行业增长。在一些产业里面,这个增量还会变得更大。一个拥有上百年传统的行业在拥抱了互联网之后,甚至会面临井喷和爆发。

但这些红利带来的机会和我们现有的纯产品思维逻辑未必完全一致。大家需要找到的是:配合消费升级的产业升级过程中,产业链上还有什么样的痛点?我们怎么抓住这些痛点并解决这些痛点?

产品思维已死,产业方兴

▼ 什么样的打法是最适宜的?我总结了两个法则:连接、赋能。

法则一:连接

1/连接服务


连接服务的本质是有没有改变体验、提升效率或者是创造出整个业务流程上真正的增量价值,并不是简单说,连接上就行了。

比如:从终端解决,买完就走,送货上门。大威德云货墙——有墙的地方就有屏,支付在线上,可以把商店开到任何地方。用手机扫描商品二维码,购买支付,就可以把商品带走或送货上门。线上线下不再是对立格局,而是互补增进。

产品思维已死,产业方兴

2/连接人


这里的连接人不是指像QQ里面那样跟人聊天或者是同陌生人约会那类连接,而是连接服务的提供者,连接那些能给我提供优质服务的每一个从业单元。

让这些从业单元,在服务供给过程和产业链运转过程中,提升他们的效率,保证服务质量的供给,保证服务环节的完善。

产品思维已死,产业方兴

法则二:赋能

赋能这个词现在用的比较多。我还是希望把这个词能够具体化,具体化到怎样去赋能。技术赋能、大数据赋能、营销赋能,是现在比较多的赋能方式。

1/技术赋能


我们有很多小伙伴已经在互联网、科技企业里面积累了技术能力,当进入到一个传统产业或是一个新行业里,这些技术能力能不能和这个行业相互结合,产生出新的魅力?比如,现在微信支付、支付宝都支持用户通过快速扫码乘地铁、做公交,再比如,智能语音机器人客服等。

产品思维已死,产业方兴

2/营销赋能


现如今的信息化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一方面在不断的追求网络信息传播与速度的最大化,而另外一方面却深受信息的碎片化所影响,不会对其长时间停留去实现与之产生共鸣。

卡通形象是一种人格化的符号,在于对消费者心智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视觉的传达上。更加重要的是其形象背后所代表的人物设定:都会在不同的维度上影响到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在优秀的产品、清晰的战略、有效的营销之外。启动卡通形象,进行品牌的生动化塑造和传播,让老品牌鹤立鸡群、新品牌脱颖而出

产品思维已死,产业方兴

大威德营销新势力——品牌新思维

需要我们走到产业里面去,思考每一个产业链环节的痛点,思考产业的从业者到底需要什么,如何帮他们提升效率,如何在某一个环节里面创造别人不能创造的价值,如何和他们共生共赢。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定义我们提供什么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突破原来给自己设定的界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