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老師將「無用」的家庭作業注滿心思!竟有這樣的用意~

澳洲老師將“無用”的家庭作業注滿心思!竟有這樣的用意~

澳洲的公立小學,要說學科課業,真是一點都不緊。Jamie他們從一年級起就是每週一張紙的家庭作業,到現在三年級了,還是每週一張紙。就這樣聽說還有一些本地家長投訴說作業太多了...

每一週的作業紙有一頁基本上就是當週需要聽寫的詞彙,老師也會在這一週的時間內重點講述這些詞彙。另外在最後面,總有十幾道各種領域和主題的問答題,叫做General Knowledge。

澳洲老師將“無用”的家庭作業注滿心思!竟有這樣的用意~

比如這頁紙上的問題真的是五花八門:你的哪個腳趾頭有時候被稱為Hallux? 吉他有幾根弦?(弦還拼錯了,應該是string) 世界上最長的高速路在哪兒?哪個國家有世界上1/4的燃油儲備?太陽系裡最大的月亮是哪個?...

為了完成這項作業,Jamie每週要花上三四十分鐘甚至一個小時在網絡上搜索。我一開始非常不理解這項作業,覺得純粹是浪費時間。如果是從學習知識的角度上來講,何不把答案直接列出來,用不了10分鐘就可以完成閱讀。而且這些知識相對也比較鬆散,有的甚至讓人覺得沒有“瞭解的必要”。直到開學兩三週參加了家長會,聽到了老師的一番講解,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沒用”的作業不是真的沒用,老師自有她的用意。

澳洲老師將“無用”的家庭作業注滿心思!竟有這樣的用意~

01

首先,這不是一份單純的“上網找答案”的題目。孩子可以在查找前先把題目快速瀏覽一下,看看有沒有自己會的,再通過查找確認。在網絡搜索時,有很多問題可能直接搜索是找不到答案的,需要轉換提問方式或是通過查找它的相關信息來推導。這其實是在培養他們Research - 研究的能力。想到我們上大學時做項目寫論文才開始學著查資料,他們是從小就開始了。而且據老師說三年級時還是這種單一的問題,再大一點就是得自己查資料做小項目了。

查完了填上答案不是就結束了,週五交作業的那天老師會帶著孩子們一起討論這些問題,如果有不同的答案還要說出自己的理由,擺出事實根據,當場辯論。這就是說在查詢答案時,要能廣泛閱讀相關的內容,獲取更詳盡的背景知識。老師坦言,有的題目即使是她自己也不知道答案,只是想引發討論罷了。“我也常常能從孩子身上學到知識”。

每次的問題其實也沒有那麼雜亂,有時候也會遵循一些主題。比如太空,元素週期表,甚至卡通片等等。像太空主題那次,題目從NASA全稱,到GPS需要幾顆衛星,再到哪個曾經的宇航員擔任了某航線CEO等都有,據Jamie說課堂討論也比較激烈。

02

自此我再也不覺得這是份無聊沒用的作業了,反而我也會在有時間的時候加入,看看有沒有我可以貢獻的內容。後來又有一次我和老師單獨聊天,她又給我深深洗了下腦。

“我不想把所有的知識都直接告訴學生們” 老師說道:“要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對世界的方方面面產生興趣。這份作業就是在啟發他們思考和探索。”

保持好奇心,學會提問題,這其實是培養孩子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維的基本方法。就像下圖中所表示的,想要問問題的原因一般就是:

1. 你對某些事情好奇

2. 你想預測將要發生的事情

3. 你想搞清楚某件事

這滿板的綠色小貼紙就是小朋友們自己想出的問題。我發現我現在工作中常常會有這種時候。每次有新項目要進行前,整個團隊就會聚在一起頭腦風暴提出各種問題。也是這樣各自用即時貼往白板上貼好,最後再統一分類討論。現在真的發現,會提問也是一種工作技能。

澳洲老師將“無用”的家庭作業注滿心思!竟有這樣的用意~

國外的老師還會在教室裡設置這種Wonder Wall,還是用即時貼的形式,列出你想知道的任何問題。一個人的問題會有很多人想辦法幫你回答。

澳洲老師將“無用”的家庭作業注滿心思!竟有這樣的用意~

像這種知道答案寫問題的活動更是啟發發散性思維,也鼓勵調查研究。“What is the question to this answer...” 白板上的答案是Helen Keller,海倫凱勒,美國著名的女作家和教育家。那麼以她為答案的問題可以是什麼呢?你可能需要了解她寫過什麼書,做過什麼事情等等,才可以提出適合的問題吧。

澳洲老師將“無用”的家庭作業注滿心思!竟有這樣的用意~

另一個有用的提問方法是讓孩子區分什麼是thin question,什麼是thick question。薄問題厚問題,到底指的是什麼呢?

看下圖就能瞭解,簡而言之,Thin Question薄問題或是簡單問題就是那些容易回答,可以在文本中直接搜索到的,通常只有一個正確答案的問題。比如是誰?什麼時候?在哪兒?有幾個?等等,這些都屬於Thin Question,在英文中就是那些“Google-able”,可以谷歌出來的問題。

而Think Question厚問題或是深層問題就是指那些不那麼顯而易見可以找到答案的,需要思考或者證據推論的,表達觀點的可能有多個解的問題。比如怎麼樣?為什麼?如果...會怎樣?你是怎麼認為的?在閱讀時,鼓勵孩子多問出Thick Question。從thin到thick,這也是一個過程,但也確實能啟發孩子更加深入思考問題,自發產生研究興趣。

澳洲老師將“無用”的家庭作業注滿心思!竟有這樣的用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