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略或敏捷之間做出選擇,這種「非此即彼」的想法是錯誤的

昨日,Marteker發佈了Samuel Scott為The Drum撰寫的一篇專欄文章,對敏捷營銷提出了諸多批評,並評論了「敏捷」與「戰略」的諸多不合拍之處。隨後,《黑客營銷》作者Scott Brinker在博客上進行了回應。

《缺乏「真正」戰略的公司,才會依靠敏捷營銷》,這是Samuel Scott本週在The Drum上發表的一篇文章的標題。

我是The Drum的粉絲。他們通常對營銷和媒體的相關話題有著敏銳的報道。我同時是Samuel的粉絲。他的文章很有衝擊力,讓人思考。

但是,將敏捷營銷和戰略品牌領導作為對立的兩極,這是對敏捷營銷的錯誤描述。

對於那些缺乏戰略方向,而濫用「敏捷」一詞的營銷人,Samuel認為這些人在胡扯,我對此表示贊同。如果你只是採取一些隨機策略,而沒有任何總體戰略,並稱之為「敏捷」,那你做錯了(不幸的是,太多營銷人員正是這樣做的)。

但如果你認為這就是敏捷營銷的大致意思,你誤會了。

在數字世界裡,敏捷營銷提升了戰略能力

敏捷管理並不是戰略,而是戰略的工具。

敏捷管理是一種執行戰略的方式,當(a)你所處的環境是流動和變化的,並且你想要快速感知並應對這些變化,或(b)你藉以實施戰略的媒體能夠延展性,並具有快速的反饋迴路,可以提供迭代優化,並迅速而廉價地執行。

天的營銷同時具備這兩個屬性。有哪位營銷主管不願意利用這些動力,超越競爭對手,在競爭中勝出?

當然,它仍然需要他們有一個願景,一項戰略,或者更靈活地,有一套戰略假設。沒有它,敏捷方法不過是「隨機遊動(random walk)」。但是,當敏捷方法與明晰的戰略相關聯,並受其支配時,敏捷可以優化戰略在實際中的操作。

在戰略或敏捷之間做出選擇,這種「非此即彼」的想法是錯誤的

如圖所示,具有完整結構的「Sprint」(Sprint意指Scrum風格的敏捷管理中,短短一週到一個月的迭代)被有意地設計成與戰略緊密相關的:

團隊未完成的工作,將按照戰略目標確定優先級。這是一個強制性的功能,要做出選擇和權衡,並且用寶潔前CEO雷富禮的話說,戰略是選擇。

每次Sprint開始時的Sprint計劃會議,將根據制定戰略的背景和戰略主題,選擇要完成的工作。

如果可能的話,Sprint本身拒絕中斷週期中優先處理的工作,並進行更改的做法,以便團隊繼續關注進行中的戰略性工作。

週期結束時的Sprint評估,根據戰略目標,來評估Sprint中完成的任務,並向公司的戰略領導層提供有價值的反饋。

值得注意的是,敏捷營銷與戰略互相支持。敏捷依靠戰略監督來指導其執行。它也提供了一種機制,檢測戰略與現實情況何時會出現分歧,為戰略提供「實際情況」發生變化的信息。

在戰略或敏捷之間做出選擇,這種「非此即彼」的想法是錯誤的

敏捷通常不會在一次又一次Sprint的基礎上改變戰略。但它也不會讓糟糕的、過時的或被打亂的戰略偏離軌道太遠,除非提供必要的經驗數據以做出修正。

無論喜歡與否,現代營銷都與軟件緊密相連

Samuel對「敏捷營銷」的失望,表現在對「營銷人員應該是軟件開發人員」這一觀點的完全否定上,他似乎認為這一觀點是我在《黑客營銷》(主要是解釋敏捷營銷)這本書中所提倡的。

那不是我的論點。

營銷人員不一定是軟件開發人員,我在書中明確提出、並在本博客和數百個演示文稿中多次說過。

但是,營銷人嚴重依賴於軟件在數字世界的動態。因此,他們應該盡力瞭解這些動態,為他們的戰略提供信息,並積累各種能力和資本——這些是在數字世界中實現戰略所必需的。從軟件行業借鑑成熟的管理概念,並使其適應市場營銷,是一個明智的想法。

Samuel似乎對此感到惱火,寫道:「太多西裝革履的營銷人似乎厭惡自己,討厭他們的工作,而希望自己是穿著連帽衫的軟件開發人員。這是我所推測的、數字營銷用了這麼多高科技流行詞的唯一原因。」

(順便說一句,有趣的是,當我還是個孩子時,營銷——好吧,主要是廣告——被認為很酷。軟件開發,也這就是我所進入的行業,並不是。)

將軟件行業的idea融入營銷行業,並不能替代營銷的全部內容,也無法取代戰略和運營策略。它只是對營銷行業知識進行擴充,並將根據當今的營銷環境進行更新。

認為從相近(並且越來越重疊)的行業中學不到任何東西,這是想法很草率——特別是在這樣一個鉅變和動盪的時代。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樣做的營銷人員無意中從軟件行業借用了一種危險的反模式(指用來解決問題的、帶有共同性的不良方法),這種反模式困擾了開發人員幾十年:「非由我屬,不為我用(not-invented-here)」的狂妄自大。

來源:Chiefmartec.com

翻譯:Fred

在戰略或敏捷之間做出選擇,這種「非此即彼」的想法是錯誤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