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曾經的患者到如今的醫學生,只因那次倍感親切的就醫經歷

女孩被疾病折磨多年

在醫生的影響下,成了一名醫學生

女孩叫小李(化名),20歲,家鄉在距離杭州400多公里外的慶元縣,現是杭州某高校的一名醫學生,正在讀大一。

聊起這封感謝信,小李的嘴角露出了微笑,她說,其實想寫很久了,只是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機會,那天無意中看到你們的活動(“致敬好醫生”作品徵集活動),再看看其他人的報道,真蠻感動的,那種感覺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於是,就動筆寫了。

事情回到2015年12月——

那年,小李因頑固性便秘、腹部脹痛,經慶元縣中醫院醫生的推薦,轉診到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接診的正是浙江省中西醫結合肛腸病診療中心主任楊關根教授。“那也是我第一次去杭州,一個熟人都沒有。楊教授特別好,不但給我加了號,還考慮到我是外地趕過來的,馬上幫我安排了床位。”小李說。

經檢查,楊教授發現,小李的頑固性便秘和普通人不同,她是結腸運輸功能緩慢引起的,以至於大便解不出,繼而誘發腸梗阻,但她排氣(俗稱“放屁”)功能是正常的,因此,確切地說,小李患的是不完全性腸梗阻誘發的頑固性便秘。考慮到她年輕,楊教授建議以中西醫結合藥物治療為主,畢竟手術是有創傷的。

住院期間,每天早上楊教授都會去病房看小李,並詢問她感覺如何;小李的每張檢查單(片子),楊教授都要親自看過,而不是隻看診斷結果。“後來,我才知道凡是他(楊教授)分管的病人,他都這麼上心,這真的太了不起了!”小李說。

還讓小李印象深刻的是,出院前一天,楊教授在紙上親筆給她寫下了“出院注意事項”,上面寫著“診斷:結腸慢轉運型便秘;飲食調理:三多(多飲水、多吃粗纖維、多活動),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從曾經的患者到如今的醫學生,只因那次倍感親切的就醫經歷

(楊關根教授寫給小李的“出院注意事項” 小李供圖)

“直到現在我還保留著那張紙。一個這麼牛的專家,在你出院前不僅親自和你說了出院後的注意事項,還手寫了一份給你,這得有多難得啊,和我想象中的醫生完全不一樣。”小李說,“考慮我是外地病人,平時還要上學,楊教授不僅給了我他自己的手機號,還留了團隊裡劉智勇醫生的聯繫方式。他說,小問題可以在電話裡解決的就打電話,省得我頻繁跑杭州,浪費錢又浪費時間。”

這些年,小李主要就是通過電話、QQ與楊教授、劉醫師聯繫的。如今,她的肚子基本上沒再痛過了,而以前她常常會痛得在床上打滾;大便也從一週一次,逐漸增加到了每週3-4次。

正是這幾年就診的經歷,讓小李對醫生、對醫院有了完全不一樣的感覺,高考填報志願時,她毫不猶豫地報考了醫學院,也是家裡第一個踏上醫學生涯的成員。“當時,我媽還來說我了,讓我考慮清楚,說醫生不好當的,太辛苦了,不適合女孩子。”小李說。

“從一開始的恐懼到現在的熱愛,我覺得醫學已成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感謝我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位醫者,感謝!我希望自己將來有一天,也能像你們一樣優秀,不但治病更是從心治病。”

小李在感謝信中如是寫道。

四十五年從未間斷

“對於醫生來說,能為患者解決病痛,是最大的成就感來源,也是最強的努力動力。”楊關根教授說,他1973年來到市三醫院工作,被分配到普外科,今年正好45年。

四十五年來,楊教授已經養成了以醫院為家的習慣。只要當天做過危重大手術,他就會住在醫院裡,方便查看病人的情況,無論是雙休日,還是節假日,只要人在杭州,他都堅持到科室裡來轉轉,看看病人的情況。

前兩年,楊教授的家搬到了濱江,但他仍堅持每天早上7:30以前到醫院,看完自己分管的病人後再開始一天的工作。“不為別的,只為自己心中有數。”楊教授說。

每天早上6點,從家裡出發,步行十分鐘趕到公交車站,從起點坐到終點(約1小時),再步行到科室病房,這是楊教授的日常。

“你怎麼不開車?”聽到這個問題,楊教授笑了,他說,年輕的時候工作忙,沒時間學;等空一點了,年紀也大了,學起來吃力,就懶得學了。現在走走路、坐公交車也蠻好,習慣了。

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

“得病是件痛苦的事情,對醫生來說,安慰用的是態度,幫助用的是醫術。”楊教授說。

(記者 葛丹娣 通訊員 詹雅 徐思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