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人吃飯總會剩一口?

“我麻麻常說,是不是吃乾淨就真會撐死!?因為我每次吃飯都要剩一口,已經被家人罵了好多回了,怎麼辦?”

有位網友留言說,無論是在外面吃還是在家裡吃,吃米飯的時候,每次都會剩下一口,也不是為了減肥或是什麼餐桌禮儀。

她自己也不知道是為什麼,但是這樣做了她就覺得舒服了。

即使還沒吃飽,但就是不想吃了。

為什麼有人吃飯總會剩一口?


為什麼有人吃飯總會剩一口?

Part 1

我認識的一對情侶朋友,男生每天會給女孩打早安電話,但是聽到女生還躺在床上沒起床時,就有些不大高興了。

於是,浪漫的早安電話成了女孩的起床鬧鐘。

女生說,其實她平時也不會怎麼遲到,雖然有些小拖延,但是基本都能夠踩著點到公司,而很重要的工作或事情,她也從來沒有遲到。

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男友的早安電話,反而讓她變得比以前更拖延了。

終於,他們交往了一段時間後,出現了爭吵。

有次,我們幾個朋友聚餐,席間有友人誇這位男生定時吃飯的好習慣。

男生開玩笑說,這個習慣對於他來說,有著創傷性事件。

小時候,家裡管教嚴格,規定一日三餐,定時定量——沒吃就會叫你吃,不吃就會趕著你吃,逃跑就會打著你吃。

男生說,都吃習慣了,不吃不行。

當他說出都吃習慣了的時候,我忽然聯想到:這很有可能就是他和女友爭吵的緣由了。

因為他很愛他的女友,所以潛意識中,把當年父母用在他身上的模式,放到了女友身上。

而他父母當年愛他的做法之一,就是逼著他到點要吃飯。

Part 2

吃飯這個問題很重要,有過被逼飯經驗的朋友都會有這種感受:

被逼著吃飯,已經不是你個人的事情,而是大家的事情,甚至事關父母愛不愛你的高度。

有位網友說:

飯對父母為什麼這麼重要?老逼我吃。

我不怎麼喜歡吃飯,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總是在我耳邊唸叨——老是飯吃了沒,老是一句人是鐵,飯是鋼。

有時候吃飽了,真的不想吃飯,可他們就是不信,擔心我不吃飯會生病。我都快瘋了,不吃飯又不會死,真是的。我不餓,也非讓我吃。我好無奈啊。

還有位朋友分享說,小時候,被逼著吃飯,一定要吃,不然就被硬塞到嘴裡,哪怕是生病了吃不下也要吃。

後來,她有了厭食傾向,她說記憶中一到飯點就難受,一口飯能吃半天。

為什麼有人吃飯總會剩一口?

如何理解這種難受——這位朋友用了‘硬塞’這個詞。

強行的突破,就是邊界的被侵犯的感覺。

所以,即使是吃飯這種本能的生理需求,因為帶了意志的強加,食物就變得像是被汙染了一樣。

所以她一到飯點就難受,一口飯吃上半天,就是對‘硬塞’的抗拒所做的心理掙扎。

而這種愛的意志的強加,意味著:只有你接受了,才能證明我的愛,在你身上得到了體現。

Part 3

然而,邊界被突破的孩子,並不能,也沒有足夠的力量可以維護自己的邊界,甚至都無法表達出自己的情緒。

所以他們發展出了各種各樣的防禦方式,來表達內在的情緒——比如,有的人出現了厭食傾向。

還有些朋友,他們可能被逼飯的程度不算太厲害,也可以是他們的內心彈性更大些,所以他們的潛意識發現了一個好方法:

吃飯的時候,專門要留下一小口。

留下一小口,看起來有點浪費食物的表現,浪費並不是目的,而是終歸有一口是自己能說了算的空間。

所以文章開頭的那位網友會說,雖然不知道為什麼,但是留下一小口不吃的飯,自己就舒服了。

我想,這種內心的舒服感,真的可能不亞於奪回領土主權的快樂。

Part 4

想起有次在小區裡散步,看到一位奶奶追著她家孩子餵飯的情景。

“弄得到處都是,快吃!”

孩子不願意。

“快點,過來!”

孩子看起來應該差不多一歲左右,可能還不會語言表達,但是他總是想去拿奶奶手裡的勺子。

“你不會用的,我餵你吃。快吃!”奶奶就是不給他。

小孩拿不到勺子,就跑到小桌子的另外一端,以示對抗,奶奶就在後邊追著餵飯,繼續重複著開頭我看到的這一幕。

回頭想想,真是無比同情這個孩子,有那麼一刻,真想大聲的喊出來,為這個孩子喊出來:

請還給我自己吃飯的權利!!!

Part 5

或許,年幼的孩子還不會用勺子,又或者,拿不穩,把米飯掉在桌面……於是,孩子乾脆下手了,手抓飯,滿手、滿身、滿地都是飯。

受不受得了?受不了。

但是,當孩子自己把食物放在嘴裡的時候,你去看孩子的眼睛,是充滿著成就感的光芒

也許,很多父母這時候會跳出來說:不衛生怎麼辦?弄髒了衣服怎麼辦?孩子吃不飽怎麼辦?

吃飯是人的本能,身體是孩子自己的。

為什麼有人吃飯總會剩一口?

如果我們不能尊重和信任,那本質上就是沒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你也更難相信孩子未來成長所需要的意志力。

越是不信任,越是想控制,越是削弱了成長的力量,孩子就越是沒法做好一件事。

孩子的人生該由他自己去經歷,孩子的成長就是自己去體驗生活的過程。

正如你愛你的另一半,你可以提醒他該怎麼樣,我們可以做一些必要的提醒,但是怎麼做、做不做,終歸是他自己的事情。

作為父母或伴侶,我們能做的就是:

在適當的時候給予他必要的支持;在他做出選擇的時候,給他提醒;在他選擇出錯之後,給他支持、安慰和擁抱。

而不是去證明自己愛的意志,有多麼的正確和了不起。

更不要因為我們所謂的愛的意志,割斷了孩子與世界的擁抱。

尼采說:真正“活過”的人,都是由他自己選擇如何經歷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像個木偶一般被生活所經歷。

愛一個人,

當如他所是,

而非我所想。

不要把孩子限制在你愛的意志裡面。

讓你的愛陪著他更好的去擁抱這個世界,擁抱他的人生,讓孩子活出自己的人生,就從還給孩子吃飯的權利開始吧!

作者:吳在天,武志紅心理工作室心理諮詢師,心理行業從業7年,始終在自我成長的路上。文章首發於微信號:武志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