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釋放強烈信號(北京青年報)

環保督察越往後執法越嚴,有助促使各級領導幹部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要進一步提高環保督察在各級領導幹部政績考核中所佔的權重,強化督察檢查,對不履責、履責不到位甚至縱容汙染環境的領導幹部,實行嚴格追責終身追責。

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释放强烈信号(北京青年报)

5月30日至6月7日,第一批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6個督察組陸續對河北、內蒙古、黑龍江、江蘇、河南等省(區)實施督察進駐,截至6月14日,被督察地區已問責630人。

督察組進駐河南省開展“回頭看”期間,發現當地一家國有企業兩年來先後被當地環保部門下達整改督辦通知、停止違法行為決定等文書33份,但該企業對多次處罰無動於衷,直至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進駐,才下決心解決問題。

國有企業本應成為環境保護的表率,但某些企業負責人卻恰恰利用自身背景,想方設法敷衍整改,逃避治汙改造,躲避環保督察。

某些企業之所以成為環保執法的“腸梗阻”,主要原因就是有地方領導幹部為其“站臺”,屢禁不止的重汙染企業通常都是當地的納稅大戶,地方政府在財政、稅收、就業等方面都“仰賴”相關企業。一些汙染企業是地方政府財政的“命根子”,地方環保部門因此管不了、治不了、關不了,環境執法時也只能重形式、走過場。

在2016年、2017年兩年間進行的第一輪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實現了對全國31個省(區、市)的全覆蓋,開出超過14億元環保罰單,掀起了一輪環保風暴。為了持續發揮督察震懾效果,防止生態環境問題反彈,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開展了此次“回頭看”工作。

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釋放出強烈的政策信號:環保督察越往後執法越嚴。各種“表面整改”“假裝整改”“敷衍整改”等生態環保領域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在群眾監督舉報以及環保督察的執法壓力下,最終將不得不改弦更張、改邪歸正。

環保督察越往後執法越嚴,將有效改變汙染企業的環保預期,促使其主動整改消除汙染源。近年來,一些地方或片面追求經濟增長,或為了單位、小團體的一己私利,導致環境汙染、生態破壞等問題日益嚴重。此次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工作,督察組目前已受理有效群眾舉報上萬件,並根據舉報立案偵查75件,拘留58人,約談365人,問責630人。

環保督察越往後執法越嚴,這一不斷強化的政策信號,將促使一些地方領導幹部及汙染企業改變預期,採取行動有所作為。越來越嚴格的環保督察,將迫使“落後分子”放棄矇混過關的想法、敷衍應對的做法,將有效解決群眾身邊生態環境問題,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環保督察越往後執法越嚴,有助促使各級領導幹部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

環保督察是一項重要的環境績效考核制度,通過將環境保護督察結果納入到績效考核中,進而對相關部門及領導幹部產生獎懲作用。要進一步提高環保督察在各級領導幹部政績考核中所佔的權重,強化督察檢查,對不履責、履責不到位甚至縱容汙染環境的領導幹部,實行嚴格追責終身追責。

環保督察越往後執法越嚴,有助促使各地主要領導幹部扛起生態環境保護主要責任人職責,做到重大問題親自過問、重要案件親自督辦,組織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

生態環境的有效管理和改善,不能僅憑企業或地方自律來實現,環保督察的執法壓力必須不斷加強,越來越嚴。環保督察工作還要加強與公安、檢察、法院等司法機關的合作,重拳出擊精準到位,通過按日計罰、限產停產、查封扣押、移送拘留等手段,讓汙染環境責任人無利可圖無處遁形。

環保督察工作還要緊密聯繫群眾,織密環境保護的天羅地網,努力做到“有報必接、違法必查,事事有結果、件件有迴音”,讓無處不在的群眾監督成為促進環保督察越來越嚴的壓力,最終轉化為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藍天保衛戰的不竭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