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帶給我們的心靈智慧

王維“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帶給我們的心靈智慧

酬張少府

唐·王維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王維“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帶給我們的心靈智慧

譯文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人到晚年特別喜好安靜,對人間萬事都漠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自思沒有高策可以報國,只要求歸隱家鄉的山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寬解衣帶對著松風乘涼,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君若問窮困通達的道理,請聽水浦深處漁歌聲音。

王維“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帶給我們的心靈智慧

喜歡“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兩句很多年了,符合我們這個時代的很多人的心境。有對“靜”的達觀心態的專注與追求,更有對世事瞬息萬變的無奈。

生活在這個世事多變的社會,人生坎坷與不幸,隨時可能會到來,我們可能會選擇勇往直前,堅持到底,不撞南牆不回頭。但在時間的長河中,我們承受過暗礁與狂風帶給我們的痛苦之後,我還學會了練達與變通。有時未及南牆,已思轉變之道,有時撞了南牆,頭破血流,迫不得已去轉變方向,改變心態。

此時,王維的這句“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就成了我們心態的最好寫照,或許這並非是真正的不關心,而是在經歷過挫折與失敗之後的失望、心灰意冷和萬般無奈之下的選擇。

這與王維寫這首贈友詩時的心情一樣。

這首詩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從題目中的“酬”字可以看出,是王維收到張少府(張九齡)的贈詩後,回贈給張九齡的作品。

如同每一個有志青年一般,王維早年也有著積極用世的政治抱負。但是,當王維一直擁護的提拔和器重自己的張九齡被李林甫排擠罷相後,王維內心沮喪,對朝政失望,即使他在朝中的官職有所提升,他的內心仍然是矛盾而痛苦的,既不想同流合汙,就只好潔身自愛,走隱逸之路,歸隱山林了。

失望過後的平靜裡,藏著多少的無奈啊!若不是經歷了極度的失望,又怎會有如此無奈的感嘆!

王維如此,李白如此,尋常人也如此;理想如此,事業如此,愛情亦如此。

王維因理想抱負不得實現,對朝廷極度失望之下,歸隱山林,求好靜之心。也有很多人為愛情多困,最終遁入空門,斷紅塵之念。

愛情,是人類亙古不變的話題。

印度佛教中有這樣一段傳說:

一日,佛祖大弟子阿難對佛祖說 :我喜歡上了一女子。

佛祖問阿難:你有多喜歡這女子?

阿難說:我願化身石橋,受那五百年風吹,五百年日曬,五百年雨淋,只求她從橋上經過。

一千五百年的磨難與等待,只為求心愛的女子從橋上經過。這便是一見鍾情即可傾心一世,是不計結果的等待。這樣的愛情怎能不讓人著迷?以致讓人情願一生遁入空門,來祭奠無法終成眷屬的愛情。

北魏文成帝四女兒誠信公主,騎馬、射箭樣樣精通,性格豪放,天生麗質,聰穎好學。雖為鮮卑人,卻學得一口流利的漢語,在與漢族青年的接觸中,愛上了原吏部尚書崔玄伯的孫子崔恂。崔恂與誠信公主情趣愛好相同,脾味相投,二人遂定終生。 當媒人提親時,不想卻遭到了文成帝的堅決反對。誠信公主離家出走以後,文成帝為尋找誠信公主下落,對崔恂酷刑以待,最後,崔恂雖被釋放回家,卻終因傷勢過重而離開了人世。誠信公主從此遁入空門,潛心念佛。

這也不失為一種豁達,既然無法得到,無法實現,就不必再去糾結,不如選擇豁達的去面對生活,縱使有過失望,有過無奈,但我相信,唯有求得心靈的寧靜,才可以真正讓自己忘記煩惱與憂愁,真正地快樂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