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保本保息!銀行理財還能不能買?

不再保本保息!銀行理財還能不能買?

先來分享一條粉絲提問。

粉絲“Will”在後臺留言:投資和理財的區別是什麼?

小進覺得,這個問題很具代表性,如今在國內,投資和理財基本已經被等價起來了,但實際兩者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理財,顧名思義即打理錢財,既要關注收入又要關注支出,覆蓋的內容更廣泛,側重讓財富不貶值;而投資只是理財規劃的一個分支,屬於理財的一個手段,側重於獲得更大的回報,風險也較大。

不再保本保息!銀行理財還能不能買?

好了~簡單瞭解完兩者的區別後,下面步入今天話題,也和理財有關,而且直接關乎許多人的錢包!

事情的起因是醬紫↓

7月20日,銀保監會(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對外發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下稱“理財新規”),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此次出臺的理財新規,對幾十萬億銀行理財市場影響深遠,更直接關乎許多人的錢袋子!

不再保本保息!銀行理財還能不能買?

在此之前,受傳統理財觀念的影響,大家普遍認為銀行理財產品更安全可靠,所以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人不在少數。

而新規後,銀行理財將出現鉅變已成必然。如果你正在制定個人、家庭理財規劃,或對銀行理財產品情有獨鍾,那麼銀行理財的以下鉅變,你不可不知!

1、打破剛兌,買銀行理財也要小心

此次新規,對銀行理財最大的影響就是打破剛性兌付

什麼叫剛性兌付?

所謂剛兌,就是你買的金融產品到期後,無論這筆錢之前投到了哪,最終是虧是賺,銀行都必須按約定給你本金和收益。

對投資人承諾保本保息,出了事還能兜底,這看似對投資人是件天大的好事,實則不然。

說到底,金融業是一個充滿風險的行業,高收益、零風險是不存在的,換句話說,有風險才是正常的,沒風險是有問題的。

對普通投資者而言,剛性兌付會矇蔽自己的雙眼,忽視投資背後風險存在,起到自我麻痺的作用,這其實是放大了風險,不出事則已,一出事就是大事。

此次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兌之後,是賺是虧就都是投資人的,買銀行理財沒有風險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不再保本保息!銀行理財還能不能買?

2、銀行理財產品禁止宣傳“預期收益率”

這一條,其實是和上面的“去剛兌”是相輔相成的,是打破剛兌的一部分。

既然銀行理財產品不再承諾保本保息,很顯然,就不能再宣傳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以免對公眾帶來誤導。

此前,我們購買任何一款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參考指標,很多時候,甚至會成為決定是否購買的“關鍵因素”。

而本次新規明確要求,銀行向投資者充分揭示風險的同時,不得宣傳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取而代之的是“過往業績”,即該理財產品或同類理財產品的過往平均業績和最好、最差業績等信息。

所以,以後再去銀行買理財產品,對方若再向你宣傳預期多高的收益,這時,你可要小心了,這可是違規行為,一定要長個心眼,這類理財產品建議不要碰!

不再保本保息!銀行理財還能不能買?

3、 銀行理財產品起投額由5萬降至1萬

本次銀行理財新規,將單隻公募理財產品的銷售起點,由先前的5萬降至1萬,大大降低了銀行理財產品的起投門檻,銀行理財不再“嫌貧愛富”,對普通老百姓可謂一大利好。

在此之前,政策規定的銀行理財產品起投門檻是5萬元人民幣。

由於此次新規後,銀行理財產品被分為兩類: 公募理財產品和私募理財產品,其中公募理財產品門檻下調至1萬,就將更多的工薪階層納入進來。

小科普:公募理財產品,即面向所有的投資者發行,而私募理財產品,則只向特定人群發行,投資門檻很高,一般起投門檻100萬起,但收益卻未必比公募高多少。

在小進看來,此次降低銀行理財產品門檻,是個雙贏的結果,銀行理財覆蓋到更多的普通投資者,同時也能大大緩解銀行的資金來源壓力。

未來銀行理財產品如何買?

整體而言,本次新規大大減低了普通人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門檻,普通人無疑又多了條投資渠道,但投資時也不能掉以輕心,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投資行為負責。

畢竟,銀行理財產品剛兌已經打破,出問題沒人再會為你兜底,所以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一定要謹慎。

說的再具體點,當你去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一定要看清你所買的產品時銀行自己的還是代銷的。

如果是代銷的,產品說明書中通常會有“銀行作為投資人的代理人……”的語句,從安全性上講,自營>代銷。

其次,一定要看清楚所購產品的風險等級,這些通常在合同和說明書上有明確體現。

按風險等級,銀行理財產品由低到高通常分為:謹慎型產品(R1)、穩健型產品(R2)、平衡型產品(R3)、進取型產品(R4)、激進型產品(R5)。

如果你追求穩健,建議購買銀行自營的低風險(R1、R2)產品就行。

總而言之,銀行理財保本保息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也不再只是一句空話。

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7)》顯示,截止2017年底,我國的銀行理財產品規模達29.54億元,其中保本產品續存餘額為7.37萬億元,佔全國理財產品續存餘額的24.95%。

以前做理財規劃,如果你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去銀行,因為銀行理財產品有銀行兜底,而銀行背後是國家,但以後,這種理財思維必須要轉變了。

未來,銀行理財市場是個風險自擔的時代,收益和風險永遠成正比,有賺也就一定會有賠。

這一點,切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