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商套餐是如何既套住用戶,也套住自己的

運營商套餐是如何既套住用戶,也套住自己的

在談到取消流量“漫遊”費,多家媒體都採用了這兩組數據:

中國聯通已於7月1日統一全國和本地手機流量計費方式,完成了近15萬個資費產品調整和160多個系統支撐改造工作。

中國電信稱,“如南方某省,投入了專門團隊連續工作了50多天,對1.1萬條資費規則進行重新梳理、配置、測試,以及2000多萬用戶200多億話單的多輪計費處理驗證,最終才確保調整符合要求。”

中國聯通全國調整了15萬個資費產品,平均每個省5千個。中國電信一個省就重新梳理了1.1萬條資費規則。工作量不是一般地大。

這背後其實是一個怪圈,運營商的套餐,不僅套住了用戶,也套住了運營商自己。曾經和某運營商集團公司一高層聊天,他說他也搞不清那麼多套餐,不敢給家人提套餐選擇建議。

最近暗訪了幾個運營商的營業廳,發現營業員搞不清套餐現象也很普遍。一個小的問題,可能就要經過好幾個人,才能給出答案,還不一定準確。

可以看出,運營商自己也不是海量的套餐種類的受益者。連自己都搞不清楚,就不應該質疑用戶懷疑運營商不是真降價,是“假摔”了。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

1、重(種)新發展用戶,輕在網老用戶。運營商為了搶新用戶、為了挖競爭對手用戶,想了不少辦法,做了大量的促銷,而老用戶被遺忘。很少向老用戶推新套餐,老用戶主動選擇新套餐時,有時被告知該套餐不向老用戶開放,即使開放的套餐,新用戶的優惠老用戶不能享受。例如某運營商60多元的全國不限量套餐,實際是120多元的套餐優惠一年,而此優惠僅面向新用戶。

2、市場部門和客戶服務部門分離。市場部門不斷推出新套餐、不斷下線在售套餐,而套餐在銷售過程中發展的用戶都甩給了客戶服務部門。市場部門“機動靈活”、“打一槍就跑”,而把大量的維護工作交給了客戶服務部門,而客戶服務部門優化套餐、給老用戶優惠的“權力”都遠小於市場部門。

3、維繫老用戶,投入產出不合適。歷史沉澱下來的老用戶(如三年以上沒換套餐的用戶),大都是通信業務量較少,對通信資費不敏感。運營商缺乏有效的營銷或服務手段,推動這部分老用戶優化套餐。

運營商應消減90%以上的在用套餐。具體做法可包括:

1、逐步下調基本資費,讓老用戶也成為“提速降費”的受益者,也使老套餐適應新環境。

2、統一優惠服務,推動老用戶“多合一”。

3、老套餐優化與新套餐推出相結合,優惠同時覆蓋已有的套餐用戶和新發展用戶。

4、鼓勵老用戶轉新套餐,推動老套餐用戶減少,直至退網。

5、梳理目前及今後銷售套餐的結構,逐漸形成高、中、低檔及少數針對部分特殊群體的定向套餐,以及疊加包的套餐體系。減少在售套餐數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