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經濟那麼強,爲什麼金融業卻那麼差?

浩海夢


德國金融業並不差,法蘭克福是歐洲和世界的金融中心之一,國際金融中心前20名也就是倫敦,蘇黎世,法蘭克福。倫敦就不用說了,老牌的金融中心,無可取代;蘇黎世能成為金融中心,因為瑞士是中立國,貨幣很獨立而且很有分量,其他國家都信任瑞士;而法蘭克福就是德國的金融中心了。

英國的崛起得益於工業革命,但英國發財後,做起了借貸生意,也就是借錢給別人用,來錢快還輕鬆,結果後來就衰落了。德國崛起得益於二次工業革命,但崛起的晚了,殖民地都被英法荷美等瓜分完了,既沒有殖民地免費的資源也沒有殖民地廣闊的市場,只能靠不斷更新工業設備來提升效率來賺錢,久而久之製造業非常發達,賺的辛苦錢也沒有辦法像英國那樣去放貸。

二戰前德國通貨膨脹過於厲害,導致希特勒的上臺,所以二戰後,所有德國人都非常討厭通貨膨脹。全世界的央行,首要責任是促進經濟發展,而德國央行的首要責任,竟然是控制通貨膨脹,所以德國央行對借貸規模的擴大、貨幣的超發都非常的警惕。歐債危機時期,很多歐元區國家都希望超發歐元、讓歐元貶值(也就是通貨膨脹,錢不值錢)來緩解歐債危機,但德國就是不同意。

但你不借貸、市場上沒有那麼多錢就不可能成為大的金融中心。


上丞工作室


表面看,德國確實給我們一種金融業不發達的感覺。


德國是世界第四大經濟大國(3.5萬億美元),遠遠超過第五的英國(2.6萬億美元)。但從金融業來看,德國就遠遠不如英國。 以全球財富500強為例,雖然德國金融業上榜的企業有8家,高於英國的7家,但德國排名最高的德意志銀行也在189位,其他7家要麼在300多位,要麼在400名開外墊底了;反觀英國上榜的7家企業,匯豐銀行排在88位,哈利法克斯銀行排102位,勞埃德銀行排121位,遠遠高於德意志銀行。

德國的股票交易額佔GDP的比重在34.7%左右,遠遠低於美國的132%和英國的95%。

德國國內信貸投放額佔GDP的比重只有141%,也低於美國的245.0%和日本的374.2% 金融業是利潤率最高、賺錢最快的行業,但德國人似乎不喜歡發展大型金融機構,也不喜歡炒股票,也不喜歡發貨幣。為什麼?

這和德國特殊的歷史有關。一戰結束後,德國有過一段短暫的魏瑪共和國時期,當時為了應付一戰戰敗後的鉅額賠款,德國開足馬力印製鈔票,導致整個德國經歷了一輪超級惡性通貨膨脹,給德國民眾和經濟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在二戰後,德國的金融政策,傾向於保守,你可以看到德國所有的貨幣政策,都將通貨膨脹視為最大的敵人。德國的中央銀行,也是全球最獨立的央行之一,它對於抑制投機、物價上漲,非常給力。這也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期,德國經濟反彈最快的原因之一。

因為德國本身的國策裡面,就有內生的抑制金融的基因,所以德國的金融企業,很難通過德國本身這個市場發展起來,不但中央銀行嚴格管控,就連普通的德國百姓,其骨子裡面,也是將創業和實業作為職業的主要規劃,而不是去做賺取差價和暴利的銀行業利潤。

儘管德國並不刻意追求金融業的繁榮,但德國穩健的金融政策和市場,加上穩定的經濟形勢,反倒吸引了外國金融機構的青睞。最近英國正在進行脫歐談判,很多金融企業準備撤出倫敦,法國的巴黎以及德國的法蘭克福成為了他們下一站的首選目的地。


每日經濟新聞


與德國的經濟政策和民族文化有關


德國金融業並不差,只是相對於德國人引以為傲的製造業,金融行業的穩定繁榮沒有那麼耀眼奪目罷了,這與德國的經濟政策和民族文化有很大關係。

德國人偏愛實體經濟模式,說到實體經濟,不得不提一下日本。這兩個國家其實並非一開始就熱衷於走實體經濟模式的。日本曾在80、90年代末經歷過歷史最大樓市泡沫,而德國也曾在兩德統一後運用刺激樓市這一政策,但該政策實行期間形成了大量的住房供大於求,導致供給大量過剩,使得德國樓市從繁榮步入蕭條。歷史教訓使得德國與日本在一定程度上對投機、炒房抱有極大的厭惡和牴觸情緒。

其次,這種保守剋制的經濟政策與德國的民族文化有關。德國向來以理性、謹慎、務實的做事風格著稱。在這種品質下樓市和股市是很難炒起來的,因為理性的德國人極其厭惡投機。事實上,即使是兩德統一後的那次樓市繁榮,德國政府也沒有忘記打擊投機者,那次的繁榮其實並非房價的暴漲,而是住房建設的繁榮。德國政府為抑制房價,硬性規定每年房價上漲不得超過4%。與中國樓市調控的階段性措施不同的是,德國打擊投機的措施是機制化和長期性的。

另外,德國的銀行和金融機構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嚴苛的貸款者,對於風險把控極其嚴格,厭惡情緒極強。德國在銀行貸款方面的要求嚴格,不會向美國那樣向次貸者發放貸款。即使是資信合格的購房人,一般最多隻能貸到房價的六成,比中國目前的首套首付還要嚴苛得多。

對虛擬經濟持保守派的民族性格使得德國在面對金融危機時也能昂然不倒,也許德國製造業的繁榮昌盛掩蓋了它金融行業的穩定持久,但這種理性踏實的做事風格也許更值得各國學習和反思。


華爾街見聞


並不能簡單地認為德國金融業差,德國在世界金融業中還是有很強影響力的。相對而言,德國更重視實體經濟發展。長期以來,德國一直堅持“製造業立國”。

近年來,德國提出的“工業4.0”戰略風靡全球,對製造業的重視和扶持也是德國一以貫之的強國之基。相對而言,德國的金融業是伴隨國家工業化進程逐漸發展起來的。以扶持製造業發展為中心,德國逐漸形成了持續穩健的貨幣政策、以全能銀行為主的銀行體系以及嚴格有序的金融監管為特徵的金融模式。

以科技創新為支撐。持續的技術創新是德國製造業長盛不衰的根源。據統計,在德國製造業營業額中,27%以上來自於產品創新,德國的研發投入佔GDP比重始終保持在3%左右,在發達國家中僅次於日本。20世紀90年代之前,德國創新政策是扶持國家性的研究中心,進行重大項目科研攻關。20世紀90年代以後,德國創新政策體現在創新聚集帶上。各類型企業、大學以及研究機構組成開放性的創新網絡,並根據各自的優勢在鏈條上的不同階段工作,可以選擇與研究院所共同完成研究任務,也可以選擇外包,將研發任務交給研究院所。這種創新模式更適合互聯網時代的需求。

以中小企業為中堅。德國中小企業數量佔到德國企業總數的90%以上,相當一部分都是歷史悠久的家族企業,通過在某些細分領域的持續深耕,具備很強的市場競爭力,成為推動德國出口乃至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德國政府也非常重視中小企業發展,1984年開始實行對中小企業的特別優惠條款,1986年開始稅制改革,對大部分中小手工業企業免徵營業稅;固定資產折舊率從10%提高到20%。與此同時,德國按《中小企業研究與技術政策總方案》設立專項基金,對中小企業的技術開發提供資助。

以雙元制職業教育為保障。這是德國特有的一種學生培養模式,即高校與企業或社會組織共同承擔培養學生的責任,理論學習在高校,實踐培訓在企業。學員在職業教育期間所學內容與企業需求實現無縫對接,不僅積累了足夠的專業理論知識,而且積累了大量實踐經驗和操作技能,提高了學習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培訓結束後即能投入工作。據統計,60%的德國年輕人在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中接受培訓,確保了德國製造業的人才供應。


經濟好望角


不是德國金融業太差,二是德國製造業太強大!

以GDP來計算,德國在世界上排名第四。但是從金融業來看,德國金融業企業在世界500強中只有8家,並且排名都在三四百位,屬於墊底的地位。再看德國的股市,德國股票交易額只佔GDP的35%。而美國股市交易額佔其GDP的132% 、英國佔到了95%。德國人既不喜歡發展大型的金融企業,也不喜歡炒股票,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是因為一戰之後,德國經歷過一輪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德國民眾和經濟損失慘重。因此後期德國的金融政策,都視通貨膨脹為最大的敵人,所實施的貨幣政策,基本上都傾向於保守。

更深層的原因,是德國並不刻意去追求金融業的發達。金融這種東西,很多都是由美國發展起來的。當年,日本被美國打得元氣大傷,就是通過金融路線。可以說,現在全球經濟形式的不穩定,就是80年代全球快速發展金融的惡果。當美國靠著金融業收割全世界的羊毛的時候,德國更願意依靠創造和實業。次貸危機以來,德國幾乎不受國際金融環境的影響,靠的就是其堅實的製造業根基。

德國國內擁有穩健的金融市場以及穩定的經濟環境,因此其並不太過與追求繁榮的金融市場。德國的骨子裡,還是重創實業。德國百姓也是一直將實業和創業作為職業生涯的主要規劃。依靠其強大的製造業,德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並不亞於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而這一切,是美國和其他國家所“製造”不了的。


大貓財經


有些國家對金融業自帶偏見,這些國家就包括德國,雖然在歐洲一體化當中扮演領頭羊角色,但是德國總理默克爾總是不失時機抨擊歐盟的寬鬆貨幣政策,並在掏錢的時候對歐洲那些休閒國家冷嘲熱諷,這是為什麼呢?

其一:德國人本身就是技術控,即使在二戰之時也是如此,虎豹坦克精準度如此之高,但是產量稀少,而蘇聯人的T34就像流水線上的肉罐頭一樣,產量極其的高。於是,架不住群狼的虎式和豹式,最終還是敗下陣了。但是德國並不覺得這是技術的失敗,他們覺得,二戰的失敗源自於德國逆了潮流,觸怒了上帝。

其二:怕技術被別國買走。在德國,70%以上的企業是小企業,而且是有技術專利的小企業,有些小企業之間存在很多的交叉技術專利,數個零件需要用到一個專利,於是幾個公司就聯合起來開發專利。這個時候,上市就容易給各方帶來不確定性。專利會隨著公司股權的分散而流向其他企業,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損壞現有交叉專利的其他企業。

其三:德國其實不需要太多金融業。因為積累已經完成的差不多,你看老乾媽之類的產品融資就不太多,還有很多的醫藥企業,如果專利藥物產出層出不窮,他們也不需要急於上市,也不需要出售債券。德國很多企業已經產生了足夠的技術壁壘,這些壁壘往往圍繞著一個很小的零部件,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在細分領域達成了壟斷,這個時候,其資金是可以正向循環的,用內生增長完全可以進一步加高產品壁壘。

當然,一方水土一方人,德國人務實和謹慎的性格並不是哪個國家能夠一蹴而就的,比如法國人同屬歐洲序列,他們卻更加浪漫,我們需要學習德國人的優點,但也不應刻意,世界多元化造就了比較優勢,也許金融發達並不是壞事。


凱恩斯


首先聲明一點,德國金融業不差,其代表就是法蘭克福!法蘭克福是歐洲僅次於倫敦和蘇黎世之後的第三大金融中心。

倫敦作為歐洲第一金融中心,有其歷史原因,再有就是其得天獨厚的經度因素。隨著英國退出歐盟,未來倫敦作為歐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將會受到撼動!蘇黎世更多的是依賴於瑞士永久中立國的政治地位,金融管制寬鬆,造就了其金融業發達,但是瑞士經濟顯然不能和英、德同日而語!從最近的調查數據來看,倫敦和蘇黎世作為歐洲排名前兩位的金融中心,其影響力在走下坡路。

在歐盟統一使用歐元之後,歐洲中央銀行就設在法蘭克福,其前身是設在法蘭克福的歐洲貨幣局。如此得天獨厚的"心臟"位置決定了法蘭克福在金融中心中的地位。
這座位於歐洲心臟的大都市,其優勢在於其發達的金融市場,在此次排名中,法蘭克福的金融市場排名居第6位。目前共有300多家德國和外國的銀行、金融機

構駐紮法蘭克福。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是世界著名交易所之一,僅次於紐約和東京的交易所。

顯然,依託於德國的經濟實力,以及德國在歐盟中的領導地位,法蘭克福及德國金融業前景光明,上升勢頭明顯!


閱遍天下無數山


能稱得上金融業發達的國家在我看來就兩個,一個是前大英帝國,一個是美國,這兩個國家都是曾經的世界霸主,擁有海洋霸權,能夠控制貿易通道,確立了貨幣霸權,然後就飽暖思淫慾,懶得搞製造業了,金融業來錢又快又輕鬆,魚肉他人。德國不一樣,沒這麼好條件,只有悶頭搞製造業。現在德國技術牛逼了,不需要金融業了,任爾東西南北風,我造的東西你造不出來,我提價就是了。


從小愛踢球


315曝光了德系大眾車發動機進水,但是在我們心中,德系公司依然是安全可靠的代名詞。德國作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一,但是金融業的發展卻在一眾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顯得落後。覺得德國金融業落後的朋友,有必要好好了解德國的經濟發展。

1.歷史問題

大家也都知道一戰的慘痛歷史,而德國作為戰敗國不得不進行大額的賠款,這使得政府方面不斷印刷鈔票,於是通貨膨脹這一問題悄然滋生,全國上下可以說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故他們在金融方面變得異常保守,追求穩健的經濟發展。

2.國家政策

也許德國人的血液裡,對金融業有著濃濃的抵抗性,國家政策也毫不例外。德國不想再重蹈覆轍,因此頒佈的政策中絕對都要是較為保守的,不管是金融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得弄成保守的,防止不穩定的金融問題再一次毀掉他們。

3.絕不跟隨投機事業

金融業相對於德國來說相當於舶來品,德國可以選擇接受也可以選擇拒絕,最終德國綜合全國經濟發展情況,覺得實在沒必要學習別的國家大力發展金融業。聽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德國很傲嬌?

除此之外,德國參考了日本泡沫經濟帶來的國家危機,因此更不想跟隨別人發展金融業了。

4.實業為大

德國熱愛的是實業,創造性的製造就足以為它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而在德國人看來實業也最踏實,不用像別人一樣通過金融來製造一些虛幻的假象。

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西門子、戴姆勒、寶馬、麥德龍等,都是德系事業代表性公司。手握實業讓德國無比心安,所以相權衡下,德國還是更看中實業。

說到底,德國金融不能用差來形容,而是應當稱其為穩定,小編覺得,德國嚴謹理性踏實的作風還是值得大家學習的。

如果您覺得答主說的有道理,別忘了點贊和關注哦~


懂財帝


完全的胡說八道,看來你對德國的經濟一點都瞭解,德國這個國家是以做實體為主的國家,金融大部分是虛擬經濟,美國就是這樣乾的但美國有強大的華爾街和美元能很好的左右虛擬經濟,當然剪羊毛的手段世界都感同身受。就是因為德國有著強大的實體美國每次刺破虛擬經濟很難對德國產生影響,你可以對比一下這些年金融危機對德國究竟影響了什麼,就會發現德國實體的強大也可以說德國的金融就是服務於實體,他們很少參與到金融虛擬經濟中美國想對德國下手基本就沒有任何機會,德國的金融始終是良性發展不是少而是合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