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命运心理学—瓦拉赫定律4:补偿作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改变命运心理学—瓦拉赫定律4:补偿作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身体素质欠佳,不能在运动场上骁勇称霸,于是学习上拼命用功,在考场上摘得桂冠,有的人功课不好,便在社交场所大出风头;父母工作忙碌,陪孩子的时间较少,于是在物质方面尽量满足孩子,吃穿都给予最好的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就是补偿作用。

补偿作用是指,个体企图用种种方法来弥补其因生理或心理缺陷而产生的不适感,从而减轻其不适感的一种心理防卫术。这种引起心理上产生不适感的缺陷可能是事实,也可能仅仅是因想象而存在的,补偿作用使用得当,对维护自身形象及心理健康极为有利,运用不当或过度,则会产生负效应。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于1870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近郊的一个富裕的粮食商家庭,不过,在阿德勒的记忆中,家境的富裕似乎并没有给他的童年带来多少快乐的感觉。他在弟兄中排行第二,从小驼背,行动不便,这使他在蹦跳活跃的哥哥面前总是自惭形秽,老觉得自己又小又丑,样样不如别人。

5岁那年,一场大病几乎使他丢掉小命,痊愈以后,他便决心要当一名医生,在后来的回忆中,他曾说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进学校读书以后,开始他的成绩很差,以至老师觉得他明显不具备从事其他工作的能力,因而向他的父母建议及早训练他做个鞋匠才是明智之举。

1895年,阿德勒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学位。在从事了一段时间眼科、内科工作之后,他成为了一名精神病学医生。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一篇论述由身体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的论文并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这个从小矮小丑陋有着缺陷的孩子,在自己的不断努力下追求着卓越,最终成长为心理学史上的一位巨人。

阿德勒的理论即“个别心理学”,其中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补偿作用”:当个人产生自卑感后,为了恢复内心的平衡,会设法弥补自己的弱点。

所以,补偿作用就是发挥一个人的最大优势,激发其自信心,抵消其弱点。无数事实说明,补偿措施能给自卑意识强烈的人提供成功的精神力量。成千上万个自卑感强的人通过补偿途径获得了自尊、自信、自爱。

心理学家曾对400位有成就的人进行了研究,他们惊奇地发现,这些人在童年时都有共同之处:家境贫寒,父母离异,身体残疾。其中85位小说家和剧作家中74位的父母有精神或情绪方面的问题。400人中,双目失明、耳聋、体弱多病、发育不良、相貌丑陋、语言表达困难者竟占1/4。补偿其缺陷和不足的需要,是这些人奋发图强的主要因素,甚至是他们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改变命运心理学—瓦拉赫定律4:补偿作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