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率衆支援劉備取得川蜀後爲何不回防荊州?

jade253584385


劉備雖然還沒有正式建國,但三分天下之勢已成,作為一個割據“國家”必須有政治中心來維持整個“國家”的運營。諸葛亮給劉備設計《隆中對》就已經明確提到過,是命一上將率荊州之軍北伐,劉備率益州之眾出秦川。同時還需要西和羌戎,南撫夷越。

劉備和諸葛亮從一開始就打算把劉璋經營多年的天府成都作為政治重心,所以在取得巴蜀後,必須著重穩定當地統治。劉備不僅沒刻意派兵回荊州,就連法正、黃權、劉巴、李嚴等人才也全留在身邊輔佐,為建立蜀漢政治核心而努力,命諸葛亮、法正等人制定《蜀科》已相當建立給建國奠定基礎。

一個真正意義的國家政權不可能打到哪,哪就是首都,那只是流寇。必須有政治中心接納各地公文,再由中心對地方下達指令,才能夠對地方進行有效支配,並且還要考慮該地區的經濟、交通地形等因素。

劉備從來就只得荊州一半,洞庭湖被孫權所佔領,他的水軍可以任何侵襲荊州各郡,劉備怎麼樣都不可能考慮以荊州為自己的政治中心。呂蒙襲擊荊州一戰成功就是這麼一個例子,一旦荊州的中樞公安、江陵淪陷,各地郡縣聞風投降,失去了治府的支配,地方官只能各自為戰,宛如失去了大腦一般。


曹操新得漢中時,劉曄和司馬懿還曾勸說曹操趁劉備根基不穩而進軍巴蜀,年邁的曹操有赤壁陰影不敢冒險輕進。漢中是巴蜀之門戶,曹軍長期佔領漢中迫使巴蜀沒有戰略緩衝地帶,對經濟壓迫很大,故在戰略方面劉備又必須奪取漢中。


劉備佔領巴蜀時對當地經濟有一定損害,先是採納劉巴使用貨幣膨脹的手段解決燃眉之需,也需要諸葛亮坐鎮成都著手恢復經濟。直至劉備擊敗夏侯淵、曹操,將漢中佔領已經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即是說防禦荊州的重要性一直都排在鞏固巴蜀統治、佔領漢中之後,這期間劉備、諸葛亮根本沒有餘力回防荊州。甚至於關羽的北伐一定程度是為了緩解漢中之戰的壓力,當時曹操內部接連發生民變、內亂,放著這麼好機會不北伐實在也可惜,若是關羽只守不攻,荊州實沒必要派兵回防。


只能說對於時局變化非人力所能推算,在劉備和曹操人生最後幾年裡,時勢變化過於頻繁,即便是當時英雄也難以把握。早前消滅中原群雄的曹操,遭到孫權、劉備反覆夾擊,於漢中、揚州來回奔跑,被打的相當的被動。劉備則頂著必須拿下漢中的壓力死戰到底才獲取保障立國四十年的戰略要地。

三國英傑都已經是傾盡全力為自己爭利,成敗非論定英雄唯一標準。


附上隆中對關鍵對話: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蘇沉船


依我看,劉備在取得益州的做法上實在是令人不齒。所謂劉備取川蜀主要就是說他奪得益州。

當時益州還在劉璋的管理之下,他派了法正去請劉備來幫忙打張魯。於是建安十六年冬天,劉備從公安來跟劉璋見面,這一次跟劉備一起的沒有諸葛亮、關羽和張飛,他們都留在荊州了。

劉璋其人

劉備在葭萌駐紮,開始了他所謂“厚樹恩德,以收眾心”的工作,竟然費時一年,不急於進軍漢中,跟張魯一較雌雄。這期間他的兵力增加到三萬以上,當然還包括劉璋送的。

孫權其人

到了建安十七年十月,曹操大舉南下,集結在長江北岸的濡須口準備消滅孫權。孫權馬上派人送信給劉備請求援助。

於是劉備跟劉璋報告說要離開了,因為:第一孫權這一難不得不救,不救勢必讓曹操一人獨大,勢力和實力都不是其他人可以抵擋的,益州更是不在話下。第二關羽在荊州跟曹操的大將樂進對峙。如果樂進獲勝,自然就會乘勢西進,打到益州是分分鐘的事情。這個威脅比張魯還嚴重得多。

樂進其人

但是劉璋只想到自己,生怕劉備一走張魯又來了。畢竟在他心裡,曹操還是在漢室的下臣,即便他現在“挾天子以令諸侯”至少說明他還是在漢朝的名下,不敢明目張膽地取而代之。所以劉璋不認為曹操南下是對自己的威脅。眼下最為重要的還是保全自己的領地和治下的百姓。

在劉備離開這事上,劉璋並沒體現展現他的全局觀念,對劉備請借的一萬名士兵和戰具軍糧也不肯全部劃給他,只撥付了四千名士兵和四千人份的戰具軍糧。這時候劉璋身邊的張肅發現了弟弟張松給劉備的一封信勸他不要走,居然大義滅親向劉璋告密,認為張松和劉備勾搭,劉備來益州以及在此屯兵招兵買馬其實是另有所圖。

劉璋不肯借那麼多人也並非毫無道理啊,也沒有誰規定必須都心存天下嘛,更何況你劉備的所謂心存天下也無非是藉著“天下”的由頭賺自己頭籌嘛。這跟日本戰國時期各個名將織田信長、武田信玄、上杉謙信、豐臣秀吉跟德川家康都號稱自己心存天下,張藝謀的《英雄》還特意把這兩個字當成了不得理由那是一樣一樣的。

張松其人

於是劉璋把張松的頭砍了,還下令叫各地將領,不要再把公文送交劉備。

等於說公開了對劉備的質疑。劉備心裡的秘密似乎一下子被掀開了。接下來的動作就顯露了劉備的陰險。

他乾脆南下襲擊了沛縣,把劉璋趕到了綿竹,又包圍雒縣,打了差不多足足一年。

按照劉備要走的時候的說法,形勢那麼緊急,你應該先做最重要最緊急的事情,去解救關羽於荊州,去援救孫權於曹操大軍之下。而不是在這裡耗時間,讓戰爭形勢發生不可逆轉的變化,應該還給社會一個可以安定的機會。

可是事實證明事情並不是那樣,劉備完全就是在利用劉璋,而且利用完了居然還打主意要取代劉璋。

這就是我說劉備無恥之處。

不過我們的文化中一向推崇“成王敗寇”,贏者上對下對所有都對,輸的就勢必處處不堪。

因為一直沒有辦法攻下雒縣,劉備派人叫諸葛亮來幫忙,同時也叫趙雲和張飛同時來。

這時候,張飛和趙雲的軍階都比諸葛亮高,年紀也比他大。

張飛和趙雲

張飛是徵虜將軍,趙雲是牙門將軍,諸葛亮是次於將軍一級的“中郎將”,叫做“軍事中郎將”。而且張和趙都還有官位,張飛是荊州的宜都郡太守,趙雲還曾是桂陽郡太守,當時是公安城的“留影司馬”(專門對付孫夫人和她的男女衛隊)。

張飛、趙雲和諸葛亮都是直接隸屬於劉備的,在指揮權上沒有統屬關係。當然諸葛亮學問好,點子多,趙雲和張飛對他很尊重那是肯定的。

所以不存在說諸葛亮為首帶著大家去幫助劉備取得川蜀的說法。

這三個人帶了不少的兵抵達並佔領江州,俘虜了守將嚴顏。然後諸葛亮跟張飛走北路,趙雲走南路,兩路人馬直奔雒縣。然而大家都還沒到,劉備已經攻下雒縣,接著三批人圍攻成都。

這時候馬超來降,接著劉璋開城投降(而且劉璋投降說得很明白是因為不願意百姓遭難,到底哪一個才是“天下”的範本還是看不明白了。)這樣劉備取劉璋而代之。這等於給自己爭取到了安生立命的地方,算是劉備成功路上的重要里程碑。成功之後論功行賞,一方面收攏人心,一方面也能起到激勵作用。

劉備這番欣喜的當兒,曹操和孫權都被他厚顏無恥地搶了恩人的地盤,抓到人生第一桶金震驚了。這等於說曹操、孫權和劉備都有了自己的地盤,連草根出生成天投靠這個投靠那個又有好人緣的劉備都有了根據地,三權制衡的形勢已經基本成型了。

話說孫權是最為憤怒的。所以他要想盡一切辦法奪得荊州的控制權,以維護自己這方的優勢。這三方中曹操勢力最大,而且名正言順,他自然也不願意看到有人站起來還有後方撐腰。所以孫和曹就相互配合著進攻荊州,打開了荊州保衛戰的序幕。

這樣一來,大家明白奪得川蜀對於劉備的重要性,和把重要人物諸葛亮留在後方,鞏固後方的必要了。沒有這個根據地,就沒有兵源也沒有糧草,自然就沒有實力與曹操和孫權決鬥。

所以不管前方再如何危機,諸葛亮似的軍師有很多個,但是跟劉備姓的領地只有川蜀一塊,無論如何是不可以隨意處置的。有且只有諸葛亮有能力又有想法,全心全意一方面幫我們備備哥鞏固後方,一方面還能收攏人心考慮劉備的品牌形象問題。


龍鎮


概括來說就是時間緊、任務重。

那就說說當時的形式。

劉備事業騰飛的時候就是他最危險的時候,但是劉備又沒辦法,不開拓巴蜀地區不行,坐以待斃還不如冒風險。

風險來自孫權。

孫權看到到劉備發展很快紅了眼,在他最早的計劃中,統治江南再和曹操劃江而治是基本路線。劉備插一槓子,孫權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劉備得了益州後,孫權就坐不住了,索要荊州。

那荊州是隨便就給的嗎?劉備做好和東吳的戰鬥準備,劉備率五萬入公安,關羽入益陽。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打起來,曹操出現了。曹操來的正是時候,抓住空當取得漢中,劉備方面危機,隨時可能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

怎麼辦呢?和孫權求和吧。

劉備獲得益州是在214年,215年就發生上述事件,時間緊。而且劉備大概比較放心關羽,而且益州急需內政專家來治理,諸葛亮就必然呆在益州,這也是為什麼劉備率軍進公安而不是諸葛亮。

而且諸葛亮內政能力要高於軍事能力,他的確處在比較合適的位置上。

怪就怪蜀漢人才少,人事安排上捉襟見肘。


大眼大世界


題目裡有大坑啊,此時諸葛亮只是劉備的援軍之一,談不上誰率領誰。

雖然赤壁之戰,讓孫權最後下決心化想法為行動的是諸葛亮。

但是,諸葛亮這時候也就是剛入夥,

既沒火燒過博望,也沒借過東風,也沒草船借箭。

三國志裡也沒記載諸葛亮是咋過的劉備的試用期。

所以,支援劉備的時候,諸葛亮還只是個軍師中郎將。

這還是赤壁之戰後,劉備剛提拔的他。

張飛呢,當時是徵虜將軍趙雲呢,是牙門將軍

這兩個人的官職都比諸葛亮大一級

所以,不可能是諸葛亮率領他們去救的劉備。

不過,諸葛亮素有計謀,戰略上又看的清楚,又是劉備身邊“如魚得水”的紅人。

張飛和趙雲應該是很尊敬他,這個不容置疑。

老三位領著大軍把江州(今重慶)打下來之後,

就兵分兩路了,

一路是諸葛亮陪著張飛,走西北一路。

另一路則是趙雲領軍,走西南一路。

這兩路人馬可不是單純的就這麼走過去的,

而是一路過關斬將,掃平了通往雒縣和成都的道路。

所以:

諸葛亮在取益州這事上,居首功,被封為軍師將軍。

而且,劉備把自己左將軍府的一切軍政事宜都交給了諸葛亮。

從此,諸葛亮就開始了劉備大管家的生涯,直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從戰略上說,遠離曹操和孫權的益州,真正成了劉備安身立命之所。

是必須有個放心的人來鎮守的。

那麼多面手,加戰略制定者諸葛亮就成了最佳人選。

這才能讓劉備放心的東援關羽,北征漢中。

這反應了劉備用人的思路,因事定人,很恰當。

三言兩語,好玩有趣,有沒有用?看你自己!

好玩有用的歷史


很簡單,戰略如此,益州才是最終根據地,也是蜀漢政府所在地。

而荊州乃是戰亂之地,也就是前線,而諸葛亮長於內政,是以駐守益州。



為什麼呢?

答案在《隆中對》。來看一段隆中對原話: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荊州此用武之國,益州險塞,天府之土。



意思是:荊州是大家要爭奪的地方,益州地勢險要,自然條件優越的地方。

劉備要求諸葛亮、張飛、趙雲、劉封等入蜀作戰,是因為劉備在蜀中畢竟勢力單薄,需要支援,拿下劉璋,而能支援的,除去關羽要守荊州,也只有諸葛亮、張飛、趙雲、劉封等人了。



劉備基本上是認同諸葛亮隆中對的大戰略,同時劉備認為諸葛亮非軍事人才而是內政人才,歷次打仗都不帶諸葛亮,所以奪取益州後,就讓諸葛亮鎮壓益州這個大後方,讓諸葛亮發揮所長,掌管內改,提供兵源糧草。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公元211年,劉璋採納張松建議,讓法正請劉備入川攻打張魯,劉備此時正有攻取益州之意,於是讓諸葛亮等留守大本營,自己則帶龐統入川,劉璋出成都與劉備會於涪江。

龐統、法正等勸劉備在此襲殺劉璋,劉備以為初到益州,立足未穩,民心未定,沒有行動。開赴葭萌關,駐此不前,廣施恩德,收賣人心,劉璋自知上當,開始反擊。

劉備陷於苦戰,於是急召諸葛亮等入川增援,並讓關羽鎮守荊州,歷經三年,即公元214年才把四川攻下,佔領成都,而龐統也在攻取雒城的戰鬥中身死。

公元215年孫權見劉備攻取了四川,就索要荊州,劉備推脫,孫權於是趁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時,命呂蒙襲取了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急忙率軍屯駐公安,命關羽入益陽,準備與孫權決戰。

此時曹操已拿下漢中,兵進巴西,後院起火,劉備急速回成都主持大局。只能讓步,把長沙、桂陽、江夏讓給孫權,南郡、武陵、夷陵歸劉備。如此讓步,孫權佔大便宜了,當初劉備只是借的南郡,換回來的卻是三郡。

劉備以為,孫權佔如此便宜,必不會再打荊州的主意,於是安心回川消化蜀地,安撫民心,補充兵源,以圖漢中。

公元219年,漢中終於拿下,又分出三萬兵力給魏延鎮守漢中,加上各個重要關隘要分兵駐守,劉備根本無力支援荊州。

讓人沒想到的是,孫權竟如此不知廉恥,白得二郡後還不知足,又趁關羽攻打襄樊之時,讓呂蒙白衣渡江襲取了荊州。

孫權與呂蒙真是黃金搭檔,一個趁人之危,一個巧取豪奪,荊州丟失讓劉備始料未及,大罵孫權,實在可恨之極,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傾全國之力攻打東吳,一場腥風血雨籠罩了江南大地。


三千年讀史看人生起落


相比于軍事,諸葛亮更擅長內政的。當初鳳雛不幸遇難,劉備當時無人可用,諸葛亮被迫離開荊州支援劉備奪取益州。

劉備龐統進取益州的時候,荊州作為當時劉備唯一的根據地,必須得派心腹駐守,文有諸葛亮,武有關雲長,也確實是這麼安排一文一武駐守荊州的。

劉備奪取益州後,政權中心開始西移,荊州更多的被視作保護益州的屏障。

剛進入益州,局面還不穩定,再加上日常內務處理離不開諸葛亮的,他自然也不可能離開益州回荊州駐守了。

當初最好的局面是,龐統不死在征途路上,等攻取益州後諸葛亮肯定會調往益州主持日常事務的,換龐統或者另外一個謀士同關羽一起鎮守荊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