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善沒有當上皇帝,卻有個「鐵帽子王爺」的爵號,這個爵號有什麼用?

陳煥銳


非常感謝邀請回答這個問題,喜歡歷史,也喜歡看孝莊秘史,知道的不少!


代善沒有當上皇帝,卻有個“鐵帽子王爺”的爵號,


首先說下為什麼會給他“鐵帽子王爺”的爵號,

主要還是他輔助了皇帝登機 保住了大清江山的穩定和長治久安,那會多爾袞想登基,還不是他逼多爾袞放棄皇位,所以才給他鐵帽子王。當然,他位高權重,又是家族的族長,那會的族長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一樣的地位,所以不給不行,收買人心。

在歷史上一共有8為“鐵帽子王爺”,都是功高蓋主的主,為了安撫他們恩賜的封號,

“八大鐵帽子王”都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龍子龍孫,其中有: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第二子)、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之侄)、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第十五子)、肅親王豪格(皇太極之子)、承澤親王碩塞(皇太極之子)、成親王嶽託(代善之子)、穎親王薩哈廉(代善之子,王位後傳於其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其次:爵號有什麼用?很牛逼的!

主要作用:“世襲罔替”

就是享有老祖宗的豐功偉績的勞動成果,王位也是一輩傳一輩,不降不除。如果因事被革除爵位,可由本家其他子孫繼承。本家假若無人,還可以由旁支子孫襲封。


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自媒體創作者——今日頭號@京宿一方@技魚圈 歡迎關注

每天都有不一樣的精彩!歡迎關注轉發,讓大家一起感動加油,感謝您的支持!

京宿一方


“鐵帽子王”是民間的說法,嚴謹的叫法應該是清朝推出世襲罔替的親王爵位。

清朝的爵位分為十四等:和碩親王、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郡王長子、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明朝的皇子一般都會被封為親王,到了清朝這項制度進行了改革,皇帝之子可能被封為親王,也可能被封為郡王、貝勒、鎮輔國公等。以往朝代封爵有逐代遞減的規定,比如漢代封出去的王國後來來慢慢就成了侯國,這一點清朝倒是繼承了。

比如,一開始封爵位為親王,其第二代繼承人只能封為郡王,第三代封為貝勒,第四代以後降至鎮國公,到鎮國公就不降了。

如果一開始只是郡王,那也逐代降爵,降至輔國公就不降了。

如果一開始只是貝勒,那逐代也要降爵位,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就不降了。

按照上面這個次序,如果被降到奉恩將軍以下,就被稱為“閒散宗室”。

被封為親王、後代爵位又可以不執行“逐代遞減”的規定,就成為一項胡為特殊的待遇,這就叫做“世襲罔替”。在整個清朝歷史上,享受過這種殊榮的人只有12位,他們就被稱為“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一般享有3項特權:一是“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二是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當然,就像“丹書鐵券”能否免死一產,“鐵帽子王”真的“鐵”不“鐵”就是另一回事了,被降爵、被殺頭的“鐵帽子王”有的是,但至少制度規定是很“鐵”的。

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次子,作戰英勇、屢立戰功,被賜號為“古英巴圖魯”,“古英”是“刀把頂上鑲釘的帽子鐵”,“巴圖魯”是“猛將”之意,這個稱號整個清代只有代善一人獲得過。

代善先被封為和碩貝勒,並被努爾哈赤立為太子,但後來發生了代善次子碩託“離家出走”事件,努爾哈赤派人調查後認為代善的繼妻虐待了自己的孫子,對代善不滿,竟因此廢黜了代善的太子之位,代善為表心跡親手殺了繼妻。

努爾哈赤死後代善的八弟皇太極繼位,代善尚能顧全大局,維護皇太極的權威,為回報這位哥哥,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封代善為和碩禮親王,並“世襲罔替”,代善成為大清國第一位“鐵帽子王”。


南門太守


清代宗室爵位有“世襲遞降”之說。

清代初期時候,爵位傳承製度不是特別明確,世襲遞降和世襲罔替的區別不是特別嚴格。到了乾隆朝,規定在皇族之中,只有因為軍功封的爵位才能夠世襲罔替,其餘一律世襲遞降。

世襲遞降是指,一位擁有爵位的宗室去世之後,雖然還是隻有一個人可以繼承其爵位,但是繼承時要降一等。比如說一個親王去世了,其繼承者承襲爵位,就要降為郡王,同理,貝勒去世後,其繼承者就要降為貝子。與之相對的,有些皇族的爵位由於比較特殊,被加恩“世襲罔替”,便是指不用降等,民間俗稱為“鐵帽子”。

清代一共封了十二家親王、郡王為“世襲罔替”,也就是所謂的“十二家鐵帽子王”。指的是禮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鄭親王、莊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這八位都是入關時候立下大功的軍功皇族。還有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都是清中葉或者晚清立下功勳的皇族。

所以說,“鐵帽子”的意思就是“與國鹹休”,讓子孫後代永保身份和地位,在清代來講,基本就是皇族的最高待遇了。

代善的後裔中,第一子嶽託的後代有克勤郡王和貝勒喀爾楚渾,第三子薩哈璘的後代有順承郡王和鎮國公杜蘭,第四子瓦克達的後代是一等鎮國將軍,第五子滿達海的後代是一等輔國將軍,第八子祜塞的後代承襲禮王府大宗,所以代善的後裔一共是一個鐵帽子親王、兩個鐵帽子郡王、兩個鎮國將軍、一個輔國將軍、一個奉恩將軍,可以說門地相當高了。


橘玄雅


愛新覺羅.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次子,由於長子 禇英早死,實際上代善是長子。最初封為和碩貝勒,參與國政,為四大貝勒之首。在清初的開國中,可以說屢立戰功。智勇雙全。深得努爾哈赤的喜愛,在努爾哈赤死後。代善支持皇太極繼承帝位。代善被皇太極加封為和碩禮親王,世襲罔替,與國同休。後來支持多爾袞主張讓福臨繼位。多爾袞攝政以後,自請回避,不予多爾袞爭鋒。1648年11月25日病死於北京,終年66歲。總算有一個安詳的晚年。最終成為大清八大鐵帽子王之首。後配太廟。

在努爾哈赤在世的時候,代善統領正紅旗和鑲紅旗兩旗。可謂位高權重。在努爾哈赤諸子中,代善是最有資格和競爭力爭奪帝位的一位,既是實際長子,又是戰功赫赫,而且在群臣中有一定威望,努爾哈赤也是比較滿意這個兒子的。

但這位最有競爭力的皇長子卻因為一場緋聞徹底失去的資格,這就是清初著名的代善與父妃大福晉有私情,天命五年,努爾哈赤的庶妃塔因查向丈夫告密,說大福晉勾引大貝勒代善,兩次送飯食到大貝勒府,還經常深夜出院子,兩人來來往往不知道有啥勾當。努爾哈赤未經調查,就認可此事。就此事的處理結果是大福晉可不殺之,幼子患病,令其照看,我將不與該福晉同居,將其休棄之。沒有處置代善,但代善也沒有辯駁,但從此失去父親的寵愛。

至此以後,代善深居簡出。不參與帝位爭奪。正因為如此才有一個平安的晚年,也給家族掙下一個最好的長期飯票,而且直到大清亡國為止。

大清的宗室爵位是逐代遞減,第一代為王,二代為郡王,三代為貝勒。四代為貝子。一共是十二個級別。最低為散秩宗室、只是領一份錢糧而已。

但鐵帽子王就完全不一樣了、鐵帽子王是皇帝特封,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是指和其他親王相比多3項特權,一是“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二是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大清開國一共是八大鐵帽子王,這八王是指即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清代中期和後期又加了四位鐵帽子王是指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禮親王代善後代親王排序即:第一代巽親王滿達海,為代善第七子。第二代康親王傑書,為代善八子祜塞三子。第三代康親王崇安,為椿泰子,第四代禮親王永恩,為崇安次子。第五代禮親王昭槤,為永恩子。第六代禮親王麟趾,為昭槤從弟。第七代禮親王全齡,為麟趾長孫。第八代禮親王世鐸,為全齡三子。大清到此亡國。

禮親王代善一共傳爵八代,終清一世,富貴榮華。


清水空流


感謝邀請!
這個鐵帽子其實跟古代的免死金牌,尚方寶劍有點類似,就是享有一定的特權,滿清十二大鐵帽子王中,代善祖孫三代就佔了三個,代善的禮親王爵,其子嶽託的克勤郡王爵,其孫勒克德渾的順承郡王爵。

有所不同的是鐵帽子是可以世襲的,你快掛了可以傳給你兒子,將來可以傳給孫子,只要你期間不要闖什麼彌天大禍,這個鐵帽子是可以世代延續下去的。

但期間你要是闖了大禍那這鐵帽子說不定就會變成紙帽子喲,給你削了也不是不可能,歷史上鐵帽子王爺是有因為犯錯而被削帽子,削爵位的。

皇上削了你帽子後也有可能會把帽子轉給他的後代或者親屬,不過要是趕上皇上心情不好說不動把帽子給廢了也有可能。

還有就是鐵帽子比一般的親王大臣更牛X,特權肯定更多,工資就不用提了肯定更高呀。

要強調的是前期的鐵帽子都是通過跟皇上一起建立功勳打仗封的,後來的鐵帽子都是通過搞關係給弄上去的,含金量沒剛開始的高!

(我是谷樸說,您的關注,留言和點贊就是對小谷最大的勉勵!)


谷樸說




所謂“鐵帽子王”是特指清朝十二家世襲罔替的宗室親王、郡王。在清朝專設的蒙古封爵系統中,大部分親王、郡王其實也是世襲罔替的,但理論上他們不能被稱為“鐵帽子王”。



所謂的“鐵帽子王”,主要是指清朝建國初期冊封的禮、鄭、睿、豫、肅、莊(起初為承澤親王,後改為莊親王)六家親王和克勤、順承兩家郡王,以及中期、後期冊封的怡、恭、醇、慶四家親王。這其中,前八家屬於軍功封爵,後四家屬於恩封。



清朝的爵位雖然不嚴格執行嫡長子繼承製,但承襲爵位者一般還是以嫡子為主。而且,清朝的爵位是降等承襲的,即每承襲一代就要降爵一等。如親王死後,他的承襲者只能承襲郡王爵位,後世再降,降到鎮國公為止,之後世襲罔替;郡王死後,他的承襲者只能承襲貝勒爵位,後世再降,降到輔國公為止,之後世襲罔替。其他爵位,以此類推。至於其他兒子,清朝另有考封制度。即根據嫡庶有別的原則,給有爵位的宗室的兒子們設定一個基準爵位,再經過考試,根據考試成績優、平、劣相應基礎爵位降等。成績劣者較多的,甚至會無爵可授,淪為閒散宗室。篇幅有限,這裡就不鋪開說了。



但是,這其中有一個例外,那就是所謂的“鐵帽子王”。他們的爵位承襲是不需要降等的,也就是說,親王的承襲者依舊承襲親王,郡王的承襲者依舊承襲郡王。換句話說,只要清朝不滅亡,他們這些人的家族裡,會始終有一人擁有親王或者郡王爵位。但是,他們其他的兒子同樣要參加考封,沒有額外的特權。而且,這些考封的爵位也和其他爵位一樣,是要降等承襲的。



這樣一來,清朝的宗室爵位,除了幾家“鐵帽子王”,承襲幾代之後便都成為了較低的爵位。即便是親王,承襲幾代之後也只能以鎮國公世襲罔替。其中很大一部分更是成為了沒有爵位的閒散宗室。相對於明朝親王一大把、郡王滿街跑、將軍中尉一籮筐的局面要好很多,其供養費用也要低很多。所以,終清朝二百餘年,沒有再出現明朝那樣竭全國之力都無力供養宗室的怪現象。


不務正業歪醫生


清朝的鐵帽子王數量不多,這個稱號更多是一個俗稱,指向的是世襲罔替的爵位繼承方式,好處是有的,但是和丹書鐵券類似,有的時候也沒那麼管用。

根據文獻記載,研究者統計了清朝宗室可以獲得的爵位有以下這些,共計12等“清代宗室封爵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一般來說,爵位承襲需要降等襲爵。比如一個親王的世子能夠繼承的爵位就是郡王,下一代如果不出意外,最高能承襲的爵位是貝勒。這樣幾代之後,隨著爵位降低,相應的俸祿也會減少,可以節省財政開支。親王和郡王在國家大事中有一定發言權,但是到了貝勒貝子,其爵位帶來的權力加成就不多了,對於政治穩定性也有所裨益。

獲得“鐵帽子王”的途徑有兩種,“功封指開國時期以軍功卓著而受封者,恩封指皇帝降恩特封者。”代善獲封禮親王,世襲罔替是因為軍功,影視劇中常露臉的十三爺允祥,清晚期的不倒翁——慶親王奕劻則是恩封。

清初所謂的“八大鐵帽子王”並不是當時的稱謂。專注清史的學者的研究成果表明,清初“鐵帽子王帽子不鐵”。努爾哈赤時期,八旗由其子孫分別統領,一般的稱呼都是貝勒,比如大貝勒代善。皇太極時期,才封了親王郡王和貝勒數人:“大貝勒代善為和碩禮親王,貝勒濟爾哈朗為和碩鄭親王,貝勒豪格為和碩肅親王,阿濟格為多羅武英郡王......”

但是此時的爵位分封還沒有制度化,究竟爵位是降等承襲還是不降沒有一定之規。而且,清初的政治鬥爭中,一些人的爵位還會被削減和提升,不過大部分的“鐵帽子王”的爵位此時還是沒有降等承襲的。

世襲罔替的制度正式確立則要到乾隆時期,在為多爾袞平反時,恢復了“清初諸王的爵位名號。恢復原則一是以“以各王去世時的爵位名號為準”,二是子孫犯錯降爵的,小錯可恢復,嚴重的或者本人謀逆的不恢復,清初的“八大鐵帽子王”則是由此而來。不過事實上清朝一共有12個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在犯錯時,並不像持有丹書鐵券一樣有豁免權,執行力度還是很嚴格的,爵位或者被削,或者給其它支的子孫。但是鐵帽子王對獲得者的出身而言,限制則不那麼嚴格。比如清末的慶親王奕劻,本身是罪人之子,沒有爵位可以承襲,但是在道光年間,由皇帝降旨,將其“過繼給無嗣的綿悌,承襲永璘所遺爵位”,獲得了輔國將軍這樣比白板好不了多少的爵位。在進入總理衙門後,事業飛黃騰達,獲得了 “鐵帽子王”的地位。因此,鐵帽子王的用處是政治地位和俸祿待遇的相對穩定,營建府邸時規格也更高,其它的還要靠本身經營。

參考文獻:

周增光《慶親王奕劻:從“罪宗之後”到“鐵帽子王”》

劉文鵬《鐵帽子王:清代宗室王爵世襲罔替制度》

劉文鵬《清代的鐵帽子王其實不“鐵”》

馬天驥《清朝八大“鐵帽子王”王府的變遷》


太常吸貓


先來糾正題主的一個問題,鐵帽子王爺跟有沒有當上皇帝,沒有任何關係。那我們先來說過一下,鐵帽子王爺是什麼。

鐵帽子王爺是民間的說話,正式的說法應該是世襲罔替的王爺,世襲有兩種,一種是普通世襲,一種是世襲罔替,罔的意思是沒有,罔替的意思就是沒有替換。普通世襲,後一代繼承要比前一代的低一級,而世襲罔替,就是原爵世襲。

清代爵位給愛新覺羅氏共有十二等,從高到低是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這裡面的八分是指待遇,來源於天命年間的八貝勒議政。

給非愛新覺羅氏的是九等二十七級,依次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九等,每等各有一等,二等,三等三個級別。

那我們僅說愛新覺羅氏方面的,一般的普通世襲呢,就是第一代是親王,第二代就是郡王,第三代就是貝勒,第四代就是貝子,但是也並非一直往下降,降了四級之後,就不用再降了,比如親王最多降到鎮國公,郡王最多降到輔國公。

而世襲罔替,是第一代是親王,第二代還是親王,第三代還是親王,不用降。而清朝的鐵帽子王爺共有十二個,其中八個是大清初年的,四個是中後期的,需要注意的是這十二個王爺並非都是親王,而是十個親王,兩個郡王。

親王的俸祿是歲俸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還有他們的王府是御賜的也是世襲罔替的。大清初期的八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的次子;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的六子;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

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莊親王碩塞,皇太極五子;克勤郡王嶽託,代善長子;順承郡王,代善之孫。可以看出代善一脈,共出了三個鐵帽子王爺爵位。

中後期的四個分別是怡親王胤祥,康熙十三子;恭親王奕訢,道光六子;醇親王奕譞,道光七子;慶親王奕劻,乾隆十七子之孫。


歷史簡單說


皇帝的榮耀是無限的,競爭也是殘酷的。代善沒當上皇帝說明他的政治智慧沒有那當上皇帝的高。

那鐵帽子王爺的爵號對他來說也是名至實歸的。皇帝的落選人能力也是超強的!皇帝之下不算太子的話,鐵帽子王就是第二號政治人物了!每個鐵帽子王都得有自己的政治勢力範圍吧!在朝中的大小事物上都有一定的發言權吧。

如果皇帝沒有後代的話選太子一定會在這些鐵帽子王爺的後代裡遠吧!光緒宣統兩位皇帝都是在親王后代裡選出來的吧?在有就是如果那一位有超強的能力還可以起兵把現任皇帝敢下臺去!燕王朱棣這一類型的。能得到鐵帽子王的封號的人能力都有帝王之才的人。他們的爵號就是他們能力和地位的象徵!


米粒29331981


所謂“鐵帽子”,就像“鐵飯碗”一樣,穩定不變,也就是世襲罔替。但這個只是說的好聽,也是權術的一種,籠絡人心、穩固政權時用用罷了。

鐵飯碗都給砸了,鐵帽子還能戴得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