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與劉伯溫齊名,傳說因一首詩被腰斬,真正被殺的原因是這樣

他與劉伯溫齊名,傳說因一首詩被腰斬,真正被殺的原因是這樣

他與劉伯溫齊名,傳說因一首詩被腰斬,真正被殺的原因是這樣

高啟是元明兩代最為傑出的詩人,才華橫溢,學問淵博,與劉基、宋濂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公元1374年(洪武七年)九月,被朱元璋處以腰斬的酷刑,終年僅三十九歲。據說他的死,是由於他寫的一首《宮女圖》:“女奴扶醉踏蒼苔,明月西園侍宴回。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宮禁有誰來?”朱元璋以為是揭露、譏諷了他的淫佚生活,因而將詩人殺害。

他與劉伯溫齊名,傳說因一首詩被腰斬,真正被殺的原因是這樣

其實這是不確的,後人認為高啟的死別有原因。他生活在元明易代之際,黑暗紛亂的社會,殘酷的皇權爭奪戰爭,使他對政治、對權勢敬而遠之,他不願作官,而願意在山明水秀的江南故鄉,作一個詩人。可朱元璋奪取政權以後,這個要飯出身的皇帝,立刻下詔求賢“天下剛剛安定,我願意與諸位讀書人共同來研究商討治理國家的道理,凡是能輔佐我救助百姓的人,當地政府要恭敬地遣送至朝廷。”的確是求賢若渴,但卻不問賢才自己願不願意來,分明有點強迫的意思。接著,朱元璋又兩次派出大臣,分為十路,巡行天下,訪求賢哲隱逸之士。即使有人對新政權採取不肯合作的態度,想要躲起來做隱士也是不行的。當時確實有些頑固派不肯應徵的,有的甚至砍斷了自己的手指,以表示決不出山為官的決心,朱元璋對這種人採取了嚴厲措施,殺頭了事。

他與劉伯溫齊名,傳說因一首詩被腰斬,真正被殺的原因是這樣

高啟以其廣博的學識和卓越的文才,自然也在被徵召的範圍之中。他和許多被召的人一起被指派去編寫《元史》,這項工作只用了半年的時間也即完成,高啟卻被留在了南京,授以翰林院編修,陪侍皇太子,教授王爺子弟讀經,朱元璋賦詩,高啟也依韻和作。

他與劉伯溫齊名,傳說因一首詩被腰斬,真正被殺的原因是這樣

在熱衷仕途的人看來,這真是一個謀求升遷的大好機會,只要肯於按照朱元璋的旨意行事,很有可能飛黃騰達的。然而,高啟對作官卻沒有興趣,很難適應官場中那種明爭暗鬥,爾虞我詐。他的心情抑鬱寡歡,一直在渴望能重新回到田園生活中去。“不如早上乞歸疏,一蓑歸釣江南村”。他終於這麼作了,當朱元璋決定授予他以戶部侍郎之職時,他便以年紀輕,不能治理天下財賦為由,堅決

辭謝。

他與劉伯溫齊名,傳說因一首詩被腰斬,真正被殺的原因是這樣

朱元璋是一個猜疑心極重的人,他認為這是讀書人看不起他這個大老粗,心中十分惱怒,但表面上卻不動聲色,很痛快地答應了他的請求,並賜給白金一鎰。看上去恩禮有加,但他的心頭已經動了殺機。

他與劉伯溫齊名,傳說因一首詩被腰斬,真正被殺的原因是這樣

高啟回到了蘇州故鄉,正當他陶醉於“舊宅一架書、荒園數從菊”、“杯深午醉重、被暖朝眠熟”的閒散自在的田園隱居生涯時,大禍臨頭了,朱元璋以他在為朋友新修官衙寫的賀文中,有對朝廷大不敬之語為藉口,而將他逮捕入京,處以酷刑。

他與劉伯溫齊名,傳說因一首詩被腰斬,真正被殺的原因是這樣

“對著禿子別說光”,這是一句俗話,但在朱元璋那裡卻是一個極現實的問題。由於他作過和尚、作過賊,便其感,對“光”這樣些字尤其忌諱,很多大臣便是因為在奏疏表章中用了這些字而被殺頭。他出身貧苦,沒讀過書,對讀書入既羨慕又妒忌。當他當了至高無上的皇帝以後,延攬讀書人,這既出於治理國家的政治需要,也未嘗沒有唐太宗那種“天下英雄皆入我彀中”的自豪和得意。

他與劉伯溫齊名,傳說因一首詩被腰斬,真正被殺的原因是這樣

如果讀書人識趣,去迎合,去捧場,滿足他的虛榮心,他自然會優禮有加;如果拒絕合作,他會認為是對他這個大老粗的看不起,他可就不容氣了。高啟對明朝並沒有什麼敵對情緒,他只不過是不願作官,不願過問政治,可在掌權者的淫威之下,想不問政治而不過得,這也是專制制度下讀書人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