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人的讓梨之事

西人的讓梨之事

由汪建耀提供

朋友一家招待從國內來的親友,駕兩輛車從墨爾本出發,直奔悉尼而去。在行至一個小鎮時,見風景優美,便決定在此午餐休息。

當他們趕到一家小餐館時,見院子裡的兩張餐桌剛巧被提前到來的一群西人佔有,只好選擇剩下的石桌和石凳坐下。不過這石桌石凳不僅坐著不舒服,明顯是小了,八個人有兩個人要站著吃飯才行。如果離開這裡並非明智之舉,因為小鎮實在太小,一眼便可望見它的全部構成,應該沒有第二家餐館了。

正在躊躇的時候,一位西人走了過來,微笑著對我的朋友說:“我們那裡有兩張大餐桌,你們可以使用其中的一張桌子,這個石桌我們使用吧,剛好可以坐得下。”

朋友顯然猝不及防,並且表示懷疑自己聽到的建議,忙問:“你們先佔有餐桌的,理應你們先用沒錯,這石桌石凳用起來不舒服,看著也不乾淨,為什麼要主動與我們交換呢?”

西人解釋說:“我們與你們腳前腳後來到這裡,並沒有差多少時間,這裡只有兩張正式的餐桌,都被我們佔據,這不公平,所以我們應該讓出來一張餐桌給你們使用。”

朋友及其隨行人員無不道謝,並且吃飯的過程也始終有些不安,倒是那些西人並沒有什麼不同,坐了石桌石凳的人,也都吃得興高采烈。

西人的讓梨之事

由汪建耀提供

這種小事看起來真的沒有什麼,甚至不值一提,在國外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不過這事兒發生在國內的概率基本沒有。首先這的確是一樁太小的事情了,即使去做了,也不值得被媒體高功頌德,被百姓視為榜樣而供奉起來。在國人的思維裡,先到先得,起碼也算是排了隊了,理直又氣壯的事情,何必去討別人歡心呢?別說讓個餐位,就是扶起了摔倒的老人並幫忙墊付了醫療費,其結局又如何呢。

孔融讓梨的事情之所以還能繼續流傳,重點是在教育二字,這事兒不少見,可也不多見,大家都在說起這件事兒,都在朝拜這樣的事兒,可又有多少人去做這件事兒的。談起這事兒的總是抱怨不做這事兒的人——大家都在談論文明禮讓,社會似乎很和諧了,文明瞭,可談來談去抱怨就多起來,因為只見談者,倒是有幾人去做了呢?

於是呼聲越來越高,抱怨的情緒越來越濃,大家累得嘶聲力竭,至於去做讓梨之事,哪個還有力氣了。

西人的讓梨之事

由汪建耀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