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淞滬會戰會失敗?

袁華幸


在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為防止日軍再度由上海入侵,自1933年開始,我國即籌劃在寧、滬、杭地區修建國防工事,由參謀本部派參謀勘察地形,並組織陸軍大學第10期學員在嘉興、乍浦一帶實施戰術演習,以研究、擬訂設防計劃。

當時判斷日軍可能仍如“一·二八”時那樣以主力在吳淞口一帶登陸,另以一部兵力由杭州灣北側登陸,包圍上海;爾後分兩路由太湖南北西進,攻擊南京。

為準備對日作戰,在京滬區成立了作戰秘密指揮部。該指揮部對外稱“中央軍官學校高級教官室”。為指揮方便,指揮部當年秋從南京移駐蘇州,改稱“中央軍官學校野營辦事處”,負責制訂這一地區的作戰計劃和主持構築國防工事。更重要的任務是在上海一旦發生戰爭時,能快速反應,指揮分區的部隊有計劃地投入戰鬥。

當時的作戰指導要領是:長江下游地區之軍隊,於開戰之初應先用全力佔領上海,無論如何必須撲滅在上海之敵軍,以為全部作戰之核心。爾後直接沿江、海岸阻止敵之上陸,並對登陸成功之敵,決行攻擊而殲之。

不得已時,逐次後退佔領預設陣地。最後須確保乍浦—嘉興—無錫—江陰之線,以鞏衛南京。對杭州灣、江陰之江面,實行封鎖,阻絕敵艦之侵入。

“空軍於作戰之先,以主力撲滅長江內之敵艦,及滬、漢兩地之根據地。”“海軍以全力於戰爭初期迅速集中於長江,協力陸、空軍掃蕩敵艦。”

其實整個淞滬會戰的設計非常好,日軍也是按照這個套路來的,但是全殲從金山衛登陸之日軍,以空軍壓制和掃蕩日本海軍的計劃卻沒有實現。

11月5日,日軍新組建之柳川平助的第10軍,指揮其第6、第18、第114師團及第9旅團突然在金山衛登陸,100多艘日軍艦艇掩護這樣一個龐大的軍團突然登陸。而當時,我國部署在上海附近的部隊,已經沒有實力對其進行計劃當中的殲滅戰。

而日本海軍航母的參戰,也讓我國以空軍壓制日本海軍的計劃失敗,日軍1航戰的龍驤號航空母艦、鳳翔號航空母艦,2航戰的加賀號航母,12航戰的神威號航母,四個航母戰鬥群。

淞滬大戰投入75萬大軍,傷亡超過30多萬,戰鬥激烈的時候,一個小時傷亡1000多人。不能說計劃不完備,士兵不用力,而是日本當時的硬實力確實超出我們太多了。


深度軍事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最為慘烈的戰役。

此次會戰是國軍主動反擊的戰役,因日軍由北向南入侵,而蔣介石為了長期作戰需求(對於日軍軍隊數量,中國巨大的戰略縱深的確可以達到空間換時間的目的)在上海主動反擊日軍,達到改變日軍攻擊方向(改為由東向西)以贏得更多時間的戰略目的。(西安事變後,上海也是我們中國主要的金融中心,後面江浙地區更是工業區,國軍已經不得不打,而在上海是一個可以製造足夠國際影響力的戰場,此次決戰也可以引起其他勢力干涉,爭取更多國際援助,甚至可能在國外勢力調停下來達到挫敗日本對華北的野心)中日兩國由此不宣而戰,自此由七七事變的局部衝突升級為中日雙方全面戰爭。

國軍:陸軍集結精銳部隊中央教導總隊、87、88師(均為德械師)以及其餘國軍部隊約70餘萬人;空軍集結8個大隊約200架飛機;海軍集結第1、2艦隊約40艘艦船和魚雷大隊等。

日軍:陸軍集結8個師團、2個支隊和1只混編陸戰旅約20餘萬人;空軍集結空航和海航11個航空隊共約390架飛機;海軍集結第三、第四艦隊,共30餘艘艦船和4艘航母。

戰爭終以國軍指揮失控,撤退變為潰退而失敗。國軍傷亡約29萬餘人(戰場傷亡約187200人,此外撤退混亂傷亡10萬餘人),中央海軍全軍覆沒(沉船戰術被洩密);日軍傷亡4萬餘人。上海淪陷,日軍勝利。

淞滬會戰失敗原因個人認為:

一:會戰開始國軍佔據絕對優勢兵力還有榴彈炮、空軍、坦克等重火力進攻市區,而日軍在上海守備的海軍陸戰隊也就3000餘人,後又在商團動員退役軍人共4000餘人依靠永久工事硬是抵抗下來了,國軍一直沒有完成重大突破,反被拖住了當時潛入上海的精銳德械師部分兵力,未速戰速決還使日艦隊走脫。

二:國軍疏於防守海防重鎮,錯誤估計日軍不會海面登陸,將杭州灣防守部隊投入正面戰場,導致腹背受敵。而日軍戰術靈活,主力三個師團迂迴到適合大兵團登岸並利於縱深進攻的金山衛併成功登陸,吳克仁所部67軍增援松江卻未能退敵,淞滬軍隊已經陷入被圍殲的局面。

三:指揮混亂,沒有明確指揮序列,蔣介石多次遠程插手前線指揮,面對日軍調兵遣將、撲面而來的軍隊,蔣介石又寄託希望國外勢力干涉制止日軍侵略,撤銷了原來全面撤退的命令改為堅守各自陣地,命令反覆使士氣低迷,軍隊秩序渙散。松江淪陷後,蔣介石又倉促下達撤退命令分兩路退往南京和蘇州等地區,此時指揮完全混亂,演變為大潰退,部隊被日軍海軍轟炸和飛機極大消滅有生力量還嚴重打擊了士氣(南京保衛戰失利埋下伏筆)。

四:上海地形臨海,並且在國軍喪失了制空制海權後,70萬軍隊擁擠在一起被動挨打,日本強大的海軍得以發威,充分的對陸軍進行支援,而且鋪天蓋地的海軍航空兵更是對正面戰場和撤退時候的國軍造成大規模傷亡。

五:沒有對防禦工事進行整理準備,耗資幾百萬建設號稱“東方馬奇諾”的防線在上海地區作戰失利後防線沒有順利和撤退部隊進行對接,竟然發生撤退守軍進不去自己陣地,打不開工事的大門這樣的事情,而且建設的防線質量不敢恭維,“豆腐渣工程”在此時便有了?

六:部隊武器裝備以及戰鬥素質普遍不濟日軍,戰爭觀念還停留在之前,軍官士兵不知道該如何打飛機坦克,攻打地堡要塞不會隱蔽迂迴,一味猛攻,可惜一腔熱血。日轟炸機來襲不懂得隱藏臥倒,竟然有士兵直挺挺站著指飛機大罵,只得出師未捷身先死。中央軍等正規武裝還強一點,很多增援而來的地方武裝和雜牌軍不少都是新兵,很少有實彈射擊(彈藥太缺了),對上“被子彈喂大的”,擁有大量戰術訓練的日軍,只剩一腔熱血。

七:情報方面,國民黨特工重心還放在對內上面,對敵情偵查、情報收集方面比對華虎視眈眈的日軍相差甚遠、可以說日軍比國軍更加了解國軍,淞滬戰役國軍戰時情報一片空白,(比如被日軍輕鬆登陸金山衛,事前那麼多間諜在此處活動國民黨竟然一無所知);而且國民黨內部滲透比較嚴重,比如著名的漢奸黃濬(也叫黃浚,後以叛國罪公開處決),被處決前任國民政府行政院簡任高級機要秘書,這個職位僅次於秘書長,長期洩露重要機密軍統中統竟然不知,終於在蔣介石召開的“機密軍事會議”擔任會議記錄時,當晚便把“江陰沉船封鎖航道計劃”洩露;而且蔣介石多次遇到刺殺,其準備乘坐英國大使許閣森的車去上海,但因臨時有事改變計劃。而後許閣森的車便遭到日軍轟炸;這還未完,而後蔣介石參加南京中央軍校“總理紀念週”,在他來前一會,兩個刺客被警衛排查出來但逃走了,跑的時候乘坐的就是黃的車。

八:國軍內部不團結,派系嚴重,臨陣換將,任人唯親,常有為保存實力隔岸觀火的事情發生,坐看同袍被殲滅,可惜只是便宜了小日本。

九:思想問題,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到現在還寄託於西方勢力干預,以淞滬會戰在上海對列強等國際組織的衝擊達到企圖國際干預日本停戰,“以戰求和”。可惜,列強會為弱國求和嗎?犧牲的不是他們國家的人民,在不損害自己利益的情況下怎麼會幫助中國?

只可惜那些無數一腔熱血為國捐軀的國軍戰士。

在此,致敬。

以上。


木劍溫不勝


在軍事上,淞滬戰役是不可能打贏的。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損失少點,取得影響大點,作戰持久點。

從軍事上來看,淞滬會戰中國軍部隊補充速度、後勤供給速度、海陸空協調程度、火力密度都遠遠遜於日軍。尤其是大口徑海軍艦炮、航母飛機的優勢完全沒法抵補。

但這並不影響分析國軍的軍事失誤。

1、進攻準備不足。

在初期,國軍德械部隊對上海日軍進行攻擊。但準備倉促、缺乏攻堅訓練,加上高層政策不穩等因素。讓日軍苦撐到援兵到來。

2、對峙階段

在對峙階段,國軍與日軍的作戰類似一戰的塹壕戰。

但不一樣的是日軍的海軍飛機、海軍大口徑艦炮能把想象不到的火力輸出到國軍頭上。基本是以陸軍輕步兵對抗日軍立體戰爭。

(淞滬劉家行南北地區之戰

完全沒法消磨對方的火力優勢,在戰爭中損失太多精銳。

如果更早的規劃整個南京到上海的縱深防禦,或許會更佔有主動性,更好的消耗日軍的火力優勢。

(淞滬蘊藻濱、楊涇地區之戰)

3、側翼防護

中央朱紹良負責、左翼陳誠負責。右翼張發奎負責。

右翼第八集團軍兵力最薄弱,且張久疏戰陣,防禦面最廣。在11月日軍第十軍從金山登陸。直接迂迴側翼,戰局急轉直下。

(登陸作戰對戰局影響巨大)

4、精銳消耗過大的後果

在淞滬戰場國軍投入近七十萬人,傷亡25萬。其中中央軍中下級軍官傷亡近萬名,直接讓部隊喪失作戰能力。

張程在研究淞滬到南京間作戰,證明日軍作戰依然很苦。但同時要強調的是,國軍在淞滬的巨大消耗,讓其在這段作戰中心有餘力不足。

(日軍進犯南京雖然打的很苦,其對手確實在淞滬被削弱很多)

或許作戰有序,能打成持久消耗戰呢?

總結:

淞滬會戰註定是打不贏的,只是如何失敗問題。如果淞滬會戰損失略少點,在更大區域與日軍作戰,或許會更好點。

空間換時間在宣傳上好通過,在政治執行上註定會困難。

參考文獻:

張程. 淞滬會戰後至南京保衛戰前中日兩軍華東戰場作戰史實考察[D].華東師範大學,2016.

曾輝. 中國青年黨研究(1923-1945)[D].華東師範大學,2014.


一枚明粉


首先,第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戰場地點就選錯了。

上海,就不是中日兩國軍隊決一死戰的地方:人家鬼子可以海陸空三軍肆無忌憚的來,你中國軍隊可以嗎?

可以的話,就不用沉船,不用蘇聯空軍支援了。

1933年第十九路軍的淞滬抗戰時,已經表明,當日軍從海上發起支援時,它將可以做到源源不斷,因為日軍的海上力量決定了它可以做到。而中國的海軍絕對沒有阻止日軍從海上進犯與包圍上海的能力。因為上海“面朝大海”,面對海空實力碾壓自己的對手,無險可守:





我們都知道,當淞滬會戰中日兩國軍隊膠著僵持時,日軍一部從金山衛登陸,戰爭形勢隨即迅速逆轉,1933年的悲劇再度發生。

這個致命要點,中方軍隊的最高統帥蔣介石並非不知道,他就是因為知道了,所以才要求張治中帶領國軍精銳德械師87、88師先下手為強——這一點可以說是一反常態。


眾所周知,他從1931年9月18日起就沒主動反擊過日本,一直堅持“攘外必先安內”。

當兩大主力與日軍駐淞滬部隊大打出手初啟戰端時,蔣又同時命令他的另外兩個“老本”——教導總隊以及和87、88齊名的中央軍精銳第36師馳援上海。

因此,這次抗日老蔣算得上“誠意滿滿”,但是他打定的主意——利用優勢兵力迅速將淞滬日軍殲滅或擊潰,然後迫使日本人坐到談判桌上,他則挾勝利之威而使日軍接受停戰。

很可惜,這一幕並沒有出現。

在命令張治中先下手為強的同時,老蔣還說服了由閩系把持的中國海軍設法封鎖長江,試圖趁機把黃浦江內的日本海軍封鎖在原地。

他這樣做,無非還是筆者前面強調的:因為他知道1933年十九路軍經歷過的事——一旦日本的陸、海軍聯動起來,將無力迴天。

一個叫「南造雲子」的日本女子,和一個叫黃浚的中國男人,使老蔣的“關門打狗”計劃付諸東流。

黃浚:行政院主任秘書,在蔣介石部署先下手為強的最高機密會議上,他擔任會議紀要,並在會後迅速把這個絕密情報告知南造雲子,這名女間諜火速將情報交給日本大使館武官中村少將,由他直接用密電報告東京。

於是,一夜之間,盤踞在長江海河航道大大小小70餘艘日軍艦船逃出生天。

得知計劃失敗後,老蔣卻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肯定是得打了,你撩起來的,人家還手,你不可能不抵抗。

不過,“填鴨式抵抗卻是不可取的”——整個戰役,中國政府出動近50個師,70萬餘人。

白崇禧曾經說過:“校長,別繼續填了”!
李宗仁在《日記》中寫到:委員長依舊鬥志高昂……

有鬥志是好事,但還是那句,既然老蔣一開始就只是想打個閃電戰以促成停戰局面,而不是持久戰也不是要決一死戰;同時,他也知道日軍陸、海聯動起來,上海整座城將被“反包餃子”,那麼:他為何還要繼續打了???

答案:委員長比任何人清楚。

他從魏德曼口中得知他望眼欲穿的“九國干涉”不會發生,此時他才終於“夢醒”。所謂“等待公理之戰勝”、“國際必不負我”不過是一廂情願的自欺欺人。

醒了以來,才猛然發現,銀行沒搬、黃金沒搬、糧食沒搬、甚至機構與人員都還沒疏散——南京的外交部照常開門,天天幻想日本人上門議和、財務部繼續打款給帝國主義……

好吧,“還得再撐一撐”!

於是,這就是白崇禧說的“填鴨”、李宗仁說的“依舊鬥志昂揚”的真相。

最終,國軍的全國精銳徹底被打殘,老弱殘兵退守更加無險可守的南京城,為了保住最後的有生力量,國民政府迅速擢升了一批副將——這就是你在南京保衛戰的陣亡名單中看到大量旅、團、營級名單的原因了。

答案是已無兵可用,全是臨時拼湊的雜牌軍。

最終,釀成了那場四十萬同胞慘遭屠戮的災難……

如果不是在南京保衛戰後李宗仁在徐州的疑兵之計成功迷惑了日本人,以及北方戰場上由張自忠領銜的西北軍和共產黨部隊抵抗有力遲滯了日軍的總體行動的話,那麼,被70萬國軍吸引而來的30萬日軍上海方面軍,將極有可能追上一路狂奔的國軍最後之力量。

如此,則中國抗戰可以徹底完了!

最後總結:

淞滬會戰輸在最高統帥集團錯誤的判斷了戰爭走向,仍然幻想著“國際干涉”與“中日提攜”,是蔣介石在淞滬主動開闢新戰場,使得中國在北、南兩邊都和日本開戰,並因此迅速擴大了戰爭規模的根本原因。

無論如何,即使淞滬會戰中,蔣介石的“閃電戰”計劃成功了,但是,國軍仍然沒有可能在淞滬、南京中堅守得住。

因為,盧溝橋的一聲槍響後,日本人已經下定決心全面侵略中國,既然如此,則淞滬會戰中,即使日軍輸了第一局,但是,狼子野心的步伐也不會停下來——大舉調兵增援勢在必行。

並且,第二局裡,日本人擊敗國軍盡出之精銳也是必然、雙方實力相差太遠,況東南沿海地帶,日軍可以海陸空三軍盡出。

在北方,起碼日軍還無法大肆動用海軍呀。

所以呢,正是因為最高統帥部的天真幼稚、軟弱無能,為後來比南京大屠殺更加慘無人道的、一夜之間豫、蘇、皖三省89萬同胞葬身魚腹的“花園口決堤慘案”埋下了伏筆。

如此荒唐,焉能勝利?


無風即風


為什麼淞滬抗戰會失敗?有很多答主說了很多詳細的情況,為了避免重複回答,我今天想換一種角度來說說淞滬會戰為什麼會失敗,就從這條鮮為人知的鋼鐵防線說起吧……

【南京浩劫除了仇恨,也應該引發後人足夠多的反省】

在回顧那段抗戰歷史的時候,我們往往對廣大愛國軍隊將士浴血奮戰,犧牲重大感到熱血沸騰,但也對當時中國軍民的損失巨大感到痛惜,尤其是某些應該勝利或不應該有如此巨大戰損卻因為指揮失當,無能腐敗而導致最終慘敗就更為憤恨。

【抗戰時期,物資裝備落後的中國軍民無數次只能運用老祖宗留下的古老防禦工事抵禦外辱,如果有耗資巨億民脂民膏建造的現代化軍事設施不能物盡其用,甚至根本就無用,不啻於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清朝留下的炮臺,尚且多次發揮“廉頗之力”,現代化的德式防禦工程竟無一用,怎麼能不令人憤慨】

當時蔣府為了在世界輿論面前展現自己的肌肉,把重兵幾乎全部撒在上海做“血肉賭局”,而近在咫尺的杭州灣的安危視而不見。最後被日軍包抄退路,全盤崩潰,軍心士氣一瀉千里,再不可振奮,不但丟掉了上海,很快又丟失了南京。

【可敬的愛國軍人,他們絕大多數都盡了軍人職責,可是最高當權者則充斥著腐敗無能之輩】

其實,當時政府中並不是沒有高瞻遠矚之人,早在抗戰爆發之前,就在德國軍事顧問團的參謀建議下,耗費巨資修建了可稱的上“中國式的馬奇諾防線”的“京滬杭國防工事”,又叫“吳福錫澄防線”。為的就是一旦中日爆發戰爭,能夠有可以屏障的現代化軍事設施。

該國防工事共分三大主體:

一、京滬陣地:又分兩大防禦梯次,第一層防禦線位於在吳江縣至福山鎮,第二層防禦線位於無錫至江陰錫澄線。

二、滬杭陣地:第一層防禦陣地位於乍浦至嘉善,第二防禦線位於蘇州至嘉興。之間的沿海地段還修建了側翼陣地

三、南京防禦陣地:環繞南京形成閉合性的環形防禦陣地,地面鋼筋水泥甚至鑄鐵鋼板為建材,大修各式輕重機槍及戰防炮明暗堡壘工事、戰壕縱橫交錯、地下同樣修建屯兵、交通、指揮、彈藥儲備、醫院等設施,射擊、觀察、通訊、交通、偽裝、掩體、障礙等各種現代化意義的功能樣樣俱全。

雖然無法和西方高度發達國家如法國所營建的“馬奇諾”防線相比,也是中國近代史上數一數二的上乘傑作。

該工程規模浩大,抗戰爆發時,尚未全部完工。但即便已經完工部分,如果運用得當 ,也是能夠給有來犯之敵沉重打擊的。

但事實上,這些現代化軍事設施比“馬奇諾”的命運還要可恥可悲。馬奇諾畢竟用上了!而這些勞民傷財的工程卻連一兵一卒都沒有進入過!!在戰況衰微,軍情緊急之時全部鋼門緊鎖,曬著太陽!

後來的解釋是這樣的,鑰匙都由當地政府官吏保管著,日軍臨近,這些鼠輩早逃之夭夭了。

其實明眼人一看就是託詞。如果最高統帥階層具有正確的部署,早應該時刻惦記著這些重要的軍事工程。正是因為他們的腦袋裡根本沒有什麼合理的戰略思想,有的只是想要在上海租借洋人眼皮底下譁眾取寵、拿國家民族命運做賭注的私念,一旦軍情急轉,一直做“民族英雄秀”的他們就頓時顯出“原型”。 倉皇逃命要緊,還什麼工事不工事!從這條工事的命運,我們可以看出為什麼在兵力遠遠佔優的情況下,淞滬會戰會輸的這麼慘,還導致了後來的南京大屠殺。

人們有理由以另一種假設“假如當時是一支強大高效的政權”指揮全國各族同胞統一抗戰,我們會付出如此慘痛的代價、經受如此莫大的屈辱嗎?

“南京大屠殺”是國人心中永遠無法釋懷的痛,在痛恨日本法西斯喪心病狂的同時,我們對當時蔣府重大的戰略戰術方面的失誤與罪過感到尤其的痛心和憤怒。參考文章:中國抗戰時期的“馬奇諾”


戰爭史


淞滬會戰是一場註定失敗的戰爭,當時南京國民政府以及蔣介石的本意並不是為了贏得淞滬戰役的勝利,而是希望通過淞滬戰役達到牽制日軍,為東部地區的官商學內遷贏得時間。不過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中的傷亡卻遠遠多出預期,共計約有30萬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中傷亡,而日軍僅傷亡五萬人左右。不過中國軍隊頑強抵抗了三個月,打破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神話。

中國軍隊之所以會在淞滬會戰中遭遇慘敗,除了敵強我弱的客觀因素外,主觀戰略上的失誤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首先,蔣介石以及南京國民政府高層把希望寄託在國際調停上是錯誤的。蔣介石之所以在上海投入最精銳的國軍,並且主動向日軍發起進攻,是因為蔣介石認為上海是當時的國際觀瞻所在,英美等列強在上海均有各自的利益,中日之間一旦在上海擺開陣勢,則勢必會引起西方列強的干預。不過在戰役打響之後,西方國家對於日本的行為並沒有做到有效制止,所以蔣介石的設想是非常天真的。

其次,蔣介石以及國軍高層的戰略也是有問題的。淞滬地區地處江南,地勢平坦、水網密佈,根本無險可守,在如此人口密集,地域狹小的地方投入七十萬部隊實際上從一開始就使得中方處於十分不利的地位,雖然中國方面也投入了空軍作戰,但是與日本的空中力量相比,中國要遜色很多,而且日本還有海上艦艇的支援,中國則沒有。蔣介石對於大兵團作戰也缺乏經驗,他命令部隊死守海岸線,實際上以當時中國的國防力量是根本沒有能力與日本進行陣地攻防戰的。而且,在平原地區無險可守的情況下,本來應該合理配置軍隊,進行多梯次縱深化的兵力配備,但是很明顯蔣介石沒有這樣做。

蔣介石過分相信和依賴德國軍事顧問也是導致淞滬會戰國軍潰敗的一個原因,德軍顧問過分強調了江南地區的國防工事的作用,可是事實證明那些國防工事根本不能抵擋住日軍的進攻。


青年史學家


淞滬會戰為何會失敗?這場戰役真的失敗了嗎?我表示淞滬會戰是一場勝利,因為淞滬會戰拖住了日軍整整三個月,使得國軍可以有時間完成轉移和部署。沒有淞滬會戰的血拼,日軍的大軍就不會是從東南打過來,而是按照當時的戰略,從北方打入蜀地,然後再度北上,一舉將中國境內的國軍消滅。


當時日軍大本營制定的作戰計劃就是如此,日軍侵華司令部的意見就是按照成吉思汗滅亡南宋的戰略,通過從西北地區直插中國大後方西南,佔據西南之後再度北上,將東南地區的國軍全部消滅。這一招到底有多大勝算,簡單來說至少比從東南一點點打過去要勝算大。所以淞滬會戰為何要打,原因就在於此。

淞滬會戰的擴大,其實是蔣介石下令主動進攻導致的,也就是說是有意讓日軍的主力集中到東南地區來。為了咬住日軍,國軍投入兵力高達70萬。而日軍投入了高達30萬的兵力,還動用了海空軍。所以這一場戰役國軍的傷亡是非常大的,不過這次戰役也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鼓舞了國人抗戰的信心。



很多人認為淞滬會戰是錯誤的,還說什麼不該將戰場選在上海,因為這樣就暴露在日本海空軍之下。但是這種問題當時蔣介石會想不到?蔣介石好歹也是在日本留過學的,而且還是保定軍事學院畢業,所以淞滬會戰的選擇其實主要是要把日軍引到華東地區,為國軍抗戰爭取時間。


小司馬遷論史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抗戰,日本方面稱之為第二次上海事變(第一次是一二八抗戰),是中日在抗戰中的第一次大型會戰,也是抗戰中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會戰從1937年8月13日開始,由中方主動發起,持續了整整三個月。戰役期間,雙方共投入了將近100萬軍隊,其中中方70多萬人,日軍將近30萬。戰役結果,中方傷亡30多萬,而日軍傷亡4萬人。最後上海淪陷,日軍立即殺向南京,南京很快陷落。

淞滬會戰失敗的原因有很多,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來分析。

第一,雙方實力差距太大。

實力差距主要體現在國力、軍力、組織等方面。

國力上,當時的中華民國依然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工業尤其是國防工業極其落後,武器裝備主要依賴進口,當時國民政府計劃訓練50個德械師,裝備是用鎢礦跟德國換的。而當時日本是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擁有強大的現代工業能力,尤其又佔領了滿洲,獲得了大量的煤鐵資源。

工業差距導致的武器裝備差距在會戰中一覽無餘。參戰的德械師在國內已經算得上裝備精良,但是重武器稀缺,僅有少量輕型坦克。在上海這個靠江又靠海的地方,中方部隊既缺乏海軍的防護,又缺乏空軍的保護。而日軍派遣了龐大的艦隊,有戰列艦的重炮支援。

(淞滬會戰時日本軍艦炮擊上海)

參戰的中方軍隊雖然人數數倍於日軍,但是訓練嚴重不足,步兵和炮兵以及坦克之間做不到協同作戰,又遭到艦炮的轟炸,損失極為慘重。而日軍無論是裝備還是訓練都遠遠強於中方部隊。

校長選擇在上海開戰,其中一個無奈的因素,就是因為中方部隊機動性極差,日軍原本部署在華北,準備南下。校長的中央軍卻不能及時調到華北去抵抗日軍,而且即使人過去了,所需要的後勤物資卻無法短時間調集。大量部隊是從全國各地調集過來的,淞滬會戰都打完了,許多部隊都還沒走到戰場。而日軍方面可以在短時間內將原本部署在華北的軍隊調到上海。

組織方面,抗戰前中方依然處於軍閥割據的狀態,華北宋哲元部,山東韓復渠部,在七七事變後,都拒絕中央軍入駐。國民政府內部派系林立,組織效率極低。而日本方面早在九一八事變前就制定了吞併中華的計劃,雖然內部也有派系之爭,但是隻是方向上的分歧,在具體組織上效率極高。

二、戰略上的失誤

當時日本已經佔領平津,正準備向山西和保定發動攻擊,全面抗戰已經不可避免。如果日本在華北獲勝,也會遲早進攻長江流域。日本如果先佔據了華北,那麼抗戰形勢會更加艱難。因此校長選擇在上海開戰,將日軍從華北引到長江流域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問題就出在既然選擇了戰,那就應該堅定的打下去,但校長卻在幻想以打促和。

校長的幻想是因為上海有租界,如果開戰,應該會引發西方國家的干涉,迫使日軍退讓,達到和談的目的。校長寄希望於國聯和華盛頓條約的締約國出面干涉,因為華盛頓條約中的九國公約是專門針對遠東問題的。日本的行為嚴重破壞了九國公約,侵犯了英美的利益。

但是校長沒有看到,當時英美等國採取的是綏靖主義,不僅不干涉,甚至都不願援助被侵略的國家。

這種幻想必然導致作戰意志的不堅定,會戰的目標不明確,沒有長遠的規劃,對日軍的情報蒐集和反應的預估嚴重不足。

事後的變化也確實如此,日軍迅速增兵,戰爭越打越大,並且迅速改變了進攻方向,從之前的圖華北變成了直接進攻南京。而校長始終對國聯抱有幻想,對此完全沒有準備,也導致了後來戰役失利之後,撤退的無序以及對後續防禦的忽視,最終導致南京失守,釀成了南京大屠殺慘案。

三、戰術失當

淞滬會戰爆發之初,中方以5個精銳師加上海空軍的絕對優勢進攻虹口的3000日軍,結果卻沒能消滅這支日軍。主要原因就是部署失當以及各兵種協同性特別差。步兵、坦克、炮兵以及海空軍無法做到戰術上的協同。指揮思想落後僵化,士兵缺乏訓練。日軍憑藉著堅固工事,一直抵抗到援軍到來。

隨著大批日軍抵達上海,中方也在不斷增兵,會戰達成了添油戰術。由於日軍裝備和火力優勢,中方逐漸失去了戰場主動權,不得不轉入防禦作戰。但在部署上卻忽略了日軍從杭州灣登陸的可能性,沒有部署軍隊防備。

在日軍登陸後,原本該撤退,校長已經下達了撤退的命令,但又中途變卦,期望國聯干涉,下令繼續堅守,不僅影響了士氣,更是失去了撤退的時機,最後撤退變成了大潰敗。無法有效組織後續的防禦,最終導致南京失守。

以上是會戰失敗的原因,但是這場會戰雖然因種種原因失敗了,但會戰本身的意義重大。日本原想快速勝利的幻想破滅了,日本的戰略缺陷暴露出來,他們無法堅持打一場持久戰。對中方來說,持續三個月的慘烈戰鬥,為工業的後遷提供了時間,同時也打出了國人的精神,讓全世界看到了我們抵抗的決心和意志。


dr迷蝶夢


近代戰爭比拼的是綜合國力,除了近代軍事建設外還有政治、經濟等等各種因素,雖然淞滬會戰國軍有八十萬人參戰,而日軍只有二十萬人,但在三個月的血戰中,日軍獲勝,國軍不能說一敗塗地,因為他們至少抵抗住了海陸空編制完善的日軍足足三個月。



而在一過程中,可以說人數反而起著最小的作用,中國軍隊的失敗其實也算合情合理。中日兩國在近代是有著極大差距的,日軍從明治維新就開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國力已經邁入列強行列,而中國近代卻成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後雖然過渡到了民國,但軍閥的割據卻讓中國分崩離析。



在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略中國之心可謂昭然若揭,在入侵華北後隨即開闢了淞滬戰場,而在這一過程中早已進行了充分的準備,而中國的最高統帥蔣介石在此之前還高唱“攘外必先安內”,所以說政治上的不團結首先是一大問題。再者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而此時的日本早已進入工業化建設,無論從生產還是技術上來說差距都是極大的,而這些原因都共同決定了中國軍事實力的薄弱。



日本師團建制完善,海陸空軍即使在世界上來說都算大國,而此時的中國還沒有完善的空軍作戰部隊,大噸位軍艦更是寥寥數艘,在一覽無餘的淞滬戰場上,國軍三十萬的傷亡大多數都來自日軍猛烈的狂混亂炸。除這些之外,還有兵源,中國軍隊幾乎少有訓練,新兵或者沒上過戰場的居多,而日本有完善的兵役制度,並且單兵素質高,相比之下,中國軍隊的大潰退在日軍身上從沒發生過,在如此的差距下,淞滬會戰註定國軍失敗。



但是淞滬會戰即使失敗也是非打不可的,江浙一帶是中國經濟命脈,有著全中國最為重要的工業設施,而淞滬會戰卻為工業設施的內運創造了條件,並且打破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囂張氣焰,但是換來這些勝果的卻是三十萬比四萬的傷亡,所以說落後就要捱打,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也是淞滬會戰失敗的根本原因。


歷史之絕唱


淞滬會戰是一場沒有勝利的勝利,尤其到了戰役的中後期,其作戰指導已經是:政治大於軍事,戰略大於戰役!

首先從淞滬地區的地形來看,根本不適合在這裡進行戰略決戰!該地區向東形成一個巨大的突出部,東面、東北、東南都是臨海,中國軍隊的沿海防線形成一個巨大的弓形,不得不將大量的部隊防禦如此長的防線,削弱了中國軍隊的數量優勢。而反過來這種突出部對擁有絕對制海權的日軍來說是很大的優勢,日軍可以在任何一個低調集中兵力進行登陸作戰,突破中國軍隊的防線。日軍一旦選擇從這個突出部的北部或者南部發起登陸,將直接切斷整個中國軍隊的後路。所以任何一個軍事指揮官都不會選擇這樣一個地域進行大規模的苦戰的。事實上正是由於日軍在杭州灣登陸直插入中國軍隊的後方,中國軍隊不得不全面撤退以避免被日軍包圍。



中國軍隊的最高統帥部在戰役的前期期望在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打一場戰役讓國際社會來干預日軍的侵略。可是隨著戰事的不斷擴大,蔣介石認為此戰關乎國民政府抗戰之決心,輕言放棄於政治極為不利。此時的淞滬戰場已經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關乎的也是中華民族的尊嚴!


就軍事角度而言,此戰就戰役角度而言無疑是一場敗仗,大量精銳部隊的損失,而對日軍的殺傷卻並不理想。防禦這種突出部對本就弱勢的中國軍隊更是雪上加霜,更不用說還要面對強大的日本海軍。但就戰略而言,中國無疑取得很大的勝利,甚至是決定性的。日軍由之前的企圖由東北為前進基地,進而佔華北,西進山西、陝西,然後南下四川,徹底將中國軍隊包圍於華中、華南地區,從西向東直接把中國軍隊趕到沿海地區,形成一個巨大的包圍圈。而淞滬一役直接改變了日軍的戰略部署,將華北、東北的軍隊以及本土軍隊大量調集到上海地區同中國軍隊進行決戰。從此華中成了日軍進攻的主戰場,而山西、河北成了次要戰場,日軍開始了沿長江從東向西的仰攻(西高東低)。徹底了陷入中國軍隊的戰略意圖,再無大範圍包圍中國的機會了,陷入了蔣百里所說的持久戰中。


所以淞滬一戰就軍事上確實是一場失利,可是就政治形勢尤其是全局的戰略態勢上於中國極為有利,可以算是很大的勝利!反過來看日本高層毫無全局的戰略考量,妄想著對中國可以速戰速決,卻從來沒有一個明確的全局的戰略指導,自相矛盾。想快速拿下中國卻不一次性投入最大的力量,而是一點一點的增兵,真不知道日軍當局到底是想速戰還是想穩推。


分享到:


相關文章: